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所占课时多,对学习其他课程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应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加减法。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减法,即语文教学要“瘦身”“减负”。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他又说,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因素,这样的教学就符合心理学原则,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一是缩短。即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言语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使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要平坡削坎。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低幼衔接,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切都很陌生。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重激发儿童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到小学后,尽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与幼儿园有所不同,但也应渗透“游戏精神”,尽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又例如低中衔接,特别是“写话”和“习作”的衔接,低年级只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连贯的话,中年级则要求“习作”,对此,不少三年级学生望而却步,对“习作”逐步失去信心。其实在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写片段,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谋篇布局不作硬性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为“习作”苦恼了。以后再逐渐引导学生向篇章过渡。三是要精简。即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明确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互相重复,流于繁琐。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左顾右盼”,上挂下联。例如识字和写字的结合,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的结合,阅读和习作的结合,读写和综合学习的结合。这些“结合”,使教学内容得以简化,教学目标易于达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减”正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的“减”正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还要“增强”些什么?一是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词语和句子,要求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中高年级,增加结合阅读的小练笔的时间。这既能对文本语言深入理解,又能对文本语言及时运用,还可以舒缓课堂气氛,调节身心。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为创建新型课堂文化营造外部环境。
  从以上语文教学的加减法中,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第一,长文短教。现在普遍反映30篇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地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这就自然延伸出第二个策略。第二,精讲多练。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知为何后来淡出了教学视野。其实,“精讲多练”永远也不过时。精讲,即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炼,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得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可提要钩玄。由于讲得精要、精炼,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教学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的内容,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惑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可见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正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练什么?这又引申出下面的基本策略。第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强调要“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到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书本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自觉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自我涵咏。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朗读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个班级,如果读书蔚然成风,将会形成彼此融通、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课堂氛围。
  少做题切中时弊。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语文练习册充斥书店,塞满了学生的书包,使学生在课余埋头题海之中,叫苦不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人制造各种语文密卷、宝典,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家长们的重视。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做好“减法”和“加法”,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有利于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本文节选于《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0月)
其他文献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赵玉霞:  2006年夏,我在吴忠、银川等地接受课改的洗礼,装满了“一脑子的”新思想、新观念,怀着满腔的热情,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回首三年来的路程,我累过、苦过、怨过、惶惑过,但有辛劳,就有收获。  我的课题就是从一堂课中产生的。下面是《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 小黑兔是怎样说的?  生: 小黑兔得意地说。  师:什么叫“得意”?  生: 就是骄傲。  师:
期刊
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在社会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又能对打字速度、图像处理技术、音乐媒体运用技术、上网阅读,搜集、整理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内外衔接的学习,将信息技术贯穿到语
期刊
师:诗是诗人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学习诵读和创作诗歌。我知道你们借助资料,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要想读好诗,首先要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喜讯时兴奋之情。  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若狂。  生:表达了诗人想快点还乡之情。  师: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期刊
我们教完《三顾茅庐》一课后,学生感到文本中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那么,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历史事件也就成为必然。    一、 依托文本,培养读书兴趣    师:我们刚学完了《三顾茅庐》一课,故事里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人。当刘备准备三请诸葛亮的时候,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
期刊
[编者按]孙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先后获枣庄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8年,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
期刊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采用侧
期刊
一、 抓住细节,深挖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能力,能深入文本,抓住细节,深挖教材,于细微处发现别人体察不到的精华,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方能浅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有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细细品味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从中去体会伟大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基础上,又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
期刊
一、 复习导入,重温谜面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2. 回忆一下,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  3.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并最终发现了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
期刊
2008年12月25日,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一行三人,应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陈明老师之邀,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暨全区小学识字教学研讨活动。聊城市教研室冯明才主任,东昌府区教育局苗新泽、闫淑清副局长、教研室于雪昌主任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关怀与期望,激励与赞扬    上午八点半,简短
期刊
“深耕”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因为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作物倒伏,消灭杂草等。”我认为,这种“深耕”的方法也应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智慧。    一、 深耕:适度调控是关键    语文课要上得富有艺术性,课前的精心预设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老师的教学调控就显得极为关键。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