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所占课时多,对学习其他课程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应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加减法。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减法,即语文教学要“瘦身”“减负”。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他又说,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因素,这样的教学就符合心理学原则,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一是缩短。即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言语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使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要平坡削坎。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低幼衔接,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切都很陌生。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重激发儿童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到小学后,尽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与幼儿园有所不同,但也应渗透“游戏精神”,尽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又例如低中衔接,特别是“写话”和“习作”的衔接,低年级只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连贯的话,中年级则要求“习作”,对此,不少三年级学生望而却步,对“习作”逐步失去信心。其实在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写片段,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谋篇布局不作硬性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为“习作”苦恼了。以后再逐渐引导学生向篇章过渡。三是要精简。即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明确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互相重复,流于繁琐。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左顾右盼”,上挂下联。例如识字和写字的结合,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的结合,阅读和习作的结合,读写和综合学习的结合。这些“结合”,使教学内容得以简化,教学目标易于达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减”正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的“减”正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还要“增强”些什么?一是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词语和句子,要求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中高年级,增加结合阅读的小练笔的时间。这既能对文本语言深入理解,又能对文本语言及时运用,还可以舒缓课堂气氛,调节身心。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为创建新型课堂文化营造外部环境。
从以上语文教学的加减法中,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第一,长文短教。现在普遍反映30篇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地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这就自然延伸出第二个策略。第二,精讲多练。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知为何后来淡出了教学视野。其实,“精讲多练”永远也不过时。精讲,即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炼,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得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可提要钩玄。由于讲得精要、精炼,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教学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的内容,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惑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可见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正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练什么?这又引申出下面的基本策略。第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强调要“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到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书本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自觉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自我涵咏。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朗读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个班级,如果读书蔚然成风,将会形成彼此融通、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课堂氛围。
少做题切中时弊。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语文练习册充斥书店,塞满了学生的书包,使学生在课余埋头题海之中,叫苦不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人制造各种语文密卷、宝典,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家长们的重视。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做好“减法”和“加法”,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有利于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本文节选于《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0月)
首先是减法,即语文教学要“瘦身”“减负”。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他又说,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因素,这样的教学就符合心理学原则,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一是缩短。即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言语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使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要平坡削坎。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低幼衔接,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切都很陌生。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重激发儿童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到小学后,尽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与幼儿园有所不同,但也应渗透“游戏精神”,尽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又例如低中衔接,特别是“写话”和“习作”的衔接,低年级只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连贯的话,中年级则要求“习作”,对此,不少三年级学生望而却步,对“习作”逐步失去信心。其实在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写片段,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谋篇布局不作硬性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为“习作”苦恼了。以后再逐渐引导学生向篇章过渡。三是要精简。即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明确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互相重复,流于繁琐。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左顾右盼”,上挂下联。例如识字和写字的结合,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的结合,阅读和习作的结合,读写和综合学习的结合。这些“结合”,使教学内容得以简化,教学目标易于达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减”正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的“减”正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还要“增强”些什么?一是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词语和句子,要求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中高年级,增加结合阅读的小练笔的时间。这既能对文本语言深入理解,又能对文本语言及时运用,还可以舒缓课堂气氛,调节身心。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为创建新型课堂文化营造外部环境。
从以上语文教学的加减法中,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第一,长文短教。现在普遍反映30篇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地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这就自然延伸出第二个策略。第二,精讲多练。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知为何后来淡出了教学视野。其实,“精讲多练”永远也不过时。精讲,即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炼,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得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可提要钩玄。由于讲得精要、精炼,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教学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的内容,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惑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可见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正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练什么?这又引申出下面的基本策略。第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强调要“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到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书本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自觉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自我涵咏。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朗读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个班级,如果读书蔚然成风,将会形成彼此融通、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课堂氛围。
少做题切中时弊。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语文练习册充斥书店,塞满了学生的书包,使学生在课余埋头题海之中,叫苦不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人制造各种语文密卷、宝典,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家长们的重视。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做好“减法”和“加法”,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有利于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本文节选于《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