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掺面条中的大忍风度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Cour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人的一生,仿佛都在极度忍耐中度过。唯有那狭小的居酒屋,人才能获得一瞬喘息与解放。在日本,“小是美好的”观念一直深存。东京这种巨大都市,多数家庭住宅为50至80平方米。在日本,不论其住房大小远近,住房价格平均为工薪族年薪的5倍。住宅虽然较小,但设计思想丰富,空间得到最大利用。
  不仅是居住条件,在饮食上,日本人的克制也同样让人佩服。历史上,日本下级武士的食物常常仅是一碗米饭加一粒酸梅。一个叫小林爱雄的日本人,曾访问过南京。1908年除夕,他受到南京当地政府的招待,后来他在《中国印象记》中说,他永远难忘那席盛宴。的确,今天日本人的餐桌,菜肴美酒来自全球,既有挪威的金枪鱼、中国的鳗鱼,也有法国的葡萄酒,澳大利亚的牛排。但是,一个日本人告诉我,这种丰盛的景象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呈现的。不过至今,日本人的饮食仍然素朴,少见中国宴会餐桌上的那种奢华。日本人喝酒就是喝酒,那些下酒菜,仅是点缀。要想吃饱,你得回家路上自己吃碗拉面,或到家之后吃妻子留下的剩饭。
  外国人最为惊奇的是,日本社会有惊人的“消化”压力的能力。他们常在盒饭中拌入一些面条。这令人十分不解,其实,那是为消化美国对日输出的面粉不得已的办法。二战之前,日本基本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二战后,美国曾一度给日本提供小麦作为援助。此后,为了推销美国小麦,美国向日本施压。经济困难,米饭已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日本国民为了调整饮食结构,渡过强压难关,开始更多地食用面食,政府为学校提供面包、面条,并派出饮食专家,广泛宣传面食烹饪方法。
  日本人的团结和在压力下的忍耐令外国人惊讶感动。他们善于利用外部压力与刺激调整自己。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国宣布停止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提供原油,日本的官员与工薪族一致气喘吁吁爬楼梯,而霓虹灯与政府大楼的照明逐渐晦暗乃至消失。一个美国人感叹说,“这太可怕了。政府一声令下,全国竟能一天之内节约25%的石油!
  在日本,学习是压力,也是动力。和朋友喝酒时,只要你说自己第二天上班上学,保准立即没人再劝酒。对劳动的尊重,消灭了投机性。很少有年轻人想要一夜暴富。学习正在全民化、终身化,大学开设很多成人讲座,面向工薪族或老人。而很多工薪族都利用休息时间进修,很可能他们并非为了资格,而仅是兴趣。很多人都不富裕,但是,他们都省吃俭用,将部分收入用于学习。全日本的人都把自己家的垃圾分类放置,把鲜肉包装泡沫盒清洗干净后再扔。
  日本人对马拉松运动情有独钟,与他们高度评价人的毅力品质有关。他们欣赏那种笑到最后的冠军,也欣赏那种咬牙拼命的精神。整个国家、整个日本民族都在忍耐。他们忍耐生活的单调平凡、忍耐技术开发中的孤独.
其他文献
18年前的春天,郑州国棉四厂的杨力吾常感到口舌麻涩,右半身经常出现电击般的感觉。医生的诊断结果是:脑肿瘤,已到晚期,生命最多维持两年。那一刻,妻子黄艳琴如坠冰窖。她想了一夜,决定不告诉丈夫真相。  由于丈夫随时可能犯病,黄艳琴每晚辗转难眠,看到身边的丈夫呼吸正常,她才稍微安心。黄艳琴发现,丈夫在犯病前会双手发抖,于是,每天晚上睡觉时,她都轻轻握着丈夫的手,丈夫稍有一点儿动静,她就会马上醒来。妻子温
期刊
从那以后,每次我经过学校大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往那门旁角落瞟一眼,她总是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手中的活。   她,一个40多岁的妇女,衣着简单朴素。给人第一印象她是一个忠实厚道的农村人,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农村妇女的形象。   在周末时,在她身边会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看上去很沉静,言语不多,总是在不停地摆弄着他骑来的那半旧的自行车。有时他会很乖巧地帮着他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看得出,他是个
期刊
奋斗到第六年,我们按揭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虽然楼层高了些,面积小了些,但我俩心中都溢满着快乐和幸福。  首付是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说起来惭愧,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供应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上学、结婚,两位老人除了腰更佝偻一些,再也拿不出一分钱资助我。  住进新房的那天,父亲从几十里外的老家赶来祝贺,来的时候,还带了一只杀好的鸡,冬天里母亲腌的一坛咸菜。然后从衣服的里层剥出来一个纸包,原来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三
期刊
我的外祖父已经去世20多年,我至今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在给外祖父出殡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来给外祖父送别。从家门口到坟地三公里的路上,满满的都是悲伤的人们。   现在想来,这在时处“文革”时期的年代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外祖父的成分是地主。当时我还很小,十多岁的年龄。我为此常常不解地询问母亲。母亲告诉我,还有一件事在外祖父家也是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土改均贫富的时候,村子里时兴抢大户。意思就
期刊
只要牵扯到感情,通常就没有逻辑可循。   感情是一件永远无法计算投资报酬率的东西,付出跟回报之间有时完全没有关系,甚至成反比。如果不小心介入了别人的故事,在那个并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剧情中扮演一个没有身份名称、没有对白、没有声音的角色,这对谁而言,都是难堪的挫折,都是难以言喻的寂寞。   你的戏份是依附在另一个人之下,随着他的悲而悲,随着他喜而喜。此时你的情绪根本没有所谓的自主权。在那个不属于你自己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我将自己在上海某棚户区当教师的经历,写成小说《穷街》,很快被改编成电视剧,拍摄场地就在“穷街”实景。  人说都市里的村庄,“穷街”就是大上海版图上的一个“村庄”:窄窄的“弹格路”(碎石嵌在泥地上铺成)已被几代人的脚底磨得溜光的滑,碎石之间的泥地绽着青苔,那是“穷街”上唯一的“绿化”。  街面两侧挤满由棚户翻造的简易住房:一伸手可触得到二楼阳台底部,最窄的街面,房子间隔,支不开一顶雨
期刊
也许,我们都应该对藏在心底的影子情人心存感激,是他(她)们让我们年少时那颗稚嫩空虚的心有了牵挂,从而不会荒芜地成长。  前几天偶然遇到了一个高中时的同学,同级不同班,只是认识而已,没有说过话。他的女朋友和我念同一所大学,他百里迢迢来这座城市看她,因而会遇到。他看到我时有一点儿惊讶但还是很快地跟我打了招呼。而我,条件反射地,在半秒之内落荒而逃。只因为,他曾是我在年少时独自喜欢了5年的男生的最好的朋友
期刊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给什么样的男子?来看看在多少男子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所有的女性都很兴奋。    “他要富有。”    “一年至少挣10万。”   “大概在30个男子里会有
期刊
在知青大返城时,胡国华的父亲就办了病退,让他回去顶替。母亲替他填好了表,交了上去,然后从北大荒召回了他。胡国华回上海后,家里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中心议题是劝他回上海接班。胡国华不同意返城的理由有二:一是刚从黑龙江农垦学校毕业,不想丢专业,想干点儿事业;二是正在谈恋爱,他们两人志同道合……   胡国华是在下乡的第七年,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去读书的,学的专业是农学。胡国华太渴望读
期刊
我想起一个笑话,李白有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据说有一位教授写了10万字的论文解释李白的头发为什么这么长,还有一位学者用尺子量,怎么也考证不出李白的头发有三千丈。有一天忽然顿悟,原来李白并非写头发,而是写他的愁有多长,非三千丈不能表达。光说长还不行,还应当找到一个比喻来依托,一照镜子,发现了自己的白发,因为方便,就用白发比喻他的愁有多长,所以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这就是用汉语言的人的花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