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看了港台电视剧《读心神探》,内容是由林保怡饰演的警察,精通(读懂)人的心理,不费一兵一卒,通过分析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就轻而易举地破案了,非常神奇有趣!不错,掌握人的心理对开展各项工作非常有帮助。目前,心理学的应有范围越来越广,各行各业都应用到心理,尤其是教育领域,它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心理学,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三年师范的学习、自学教育学专科、函授本科教育管理的学习过程,统统离不开心理学的课程学习,所以对心理学的一些专术名词也非常熟悉了。但真正从教学这个角度上谈“学”与“教”的关系,我觉得皮连生教授写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是非常完善和详尽的,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介绍教师与学生心理,共七章;第二部分讲述学习心理,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共七章;第三部分概述教学心理,着眼于新世纪新课程理念,在教材中植入时代气息,共十四章。全书注重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揭示心理学习的规律和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的规律,是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先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理论实践平台。
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中的理念体系,我知道: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學生学有所成。因为班上的孩子虽是同龄,但各有差异,他们的认知差异比较明显,如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对学科选择的偏好等等当这些差异存在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轻松的,应该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做到因材施教。如我班新转入的李同学,他思维不错,但上课老是不听,而且喜欢捉弄别人,就算别人不睬他,他也一如既往地挑逗对方,致使对方发怒为止。通过了解,我知道这个学生外表顽皮,其实内心非常空虚,他渴望友谊,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他怕以前的“劣迹”已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所以唯有以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掌握他的心理后,作为他班的德育老师,我认为单纯的说教或批评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只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为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部分学生与他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让他回答问题,并适时作出表扬,课后也与他聊天,谈一些生活小事。渐渐地,他对我敞开心扉,也跟我说他家里的一些事情:爸爸妈妈老是忙着做生意,平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他非常孤独与空虚,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同学们与不愿与他交谈,所以他只有不断挑衅同学,才能引起同学对他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于是,我联合其他科任老师,对李同学建立专门档案,并做好行为跟踪与记录,也要求他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留多些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当他有些许进步时,我们几个老师同时鼓励他,表扬他。另一方面通知班队活动,鼓励同学们主动与他沟通,在学习上帮助他,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精神,我们以小组荣誉为激励手段,让他提高集体荣誉感,慢慢地,他对学习有了兴趣。回家也跟爸爸妈妈说说学校的事情,而家长也非常配合学校,经常跟孩子说话,据他妈妈说,他最喜欢上的课就是数学了。听了这个消息,我觉得很高兴,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知其心,就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他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就非常省心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核心观点是:有效的教育模式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探究方法和理念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识记”、“灌输”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做中教”,学生应该在“做中学”,让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善学、巧学。
由此,我联想到了区教育局提出的“研学后教”的理念,“研学后教”是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学与教的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研学后教”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发展。这样对具有较强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避免课堂学习上“一刀切”的现象,优化整合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吃得更饱、更好。另外,在师生共同研学的背景下,即使是学困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教师的点拔下,也应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作为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途经和方法。
结合书中的叙述,和我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感觉到“探究“应该是在学科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和途经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么一个行之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呢?
合上书本,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
心理学,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三年师范的学习、自学教育学专科、函授本科教育管理的学习过程,统统离不开心理学的课程学习,所以对心理学的一些专术名词也非常熟悉了。但真正从教学这个角度上谈“学”与“教”的关系,我觉得皮连生教授写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是非常完善和详尽的,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介绍教师与学生心理,共七章;第二部分讲述学习心理,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共七章;第三部分概述教学心理,着眼于新世纪新课程理念,在教材中植入时代气息,共十四章。全书注重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揭示心理学习的规律和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的规律,是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先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理论实践平台。
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中的理念体系,我知道: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學生学有所成。因为班上的孩子虽是同龄,但各有差异,他们的认知差异比较明显,如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对学科选择的偏好等等当这些差异存在时,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轻松的,应该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做到因材施教。如我班新转入的李同学,他思维不错,但上课老是不听,而且喜欢捉弄别人,就算别人不睬他,他也一如既往地挑逗对方,致使对方发怒为止。通过了解,我知道这个学生外表顽皮,其实内心非常空虚,他渴望友谊,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但他怕以前的“劣迹”已根植于同学们的心中,所以唯有以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掌握他的心理后,作为他班的德育老师,我认为单纯的说教或批评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只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为此,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部分学生与他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让他回答问题,并适时作出表扬,课后也与他聊天,谈一些生活小事。渐渐地,他对我敞开心扉,也跟我说他家里的一些事情:爸爸妈妈老是忙着做生意,平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他非常孤独与空虚,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同学们与不愿与他交谈,所以他只有不断挑衅同学,才能引起同学对他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于是,我联合其他科任老师,对李同学建立专门档案,并做好行为跟踪与记录,也要求他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留多些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当他有些许进步时,我们几个老师同时鼓励他,表扬他。另一方面通知班队活动,鼓励同学们主动与他沟通,在学习上帮助他,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精神,我们以小组荣誉为激励手段,让他提高集体荣誉感,慢慢地,他对学习有了兴趣。回家也跟爸爸妈妈说说学校的事情,而家长也非常配合学校,经常跟孩子说话,据他妈妈说,他最喜欢上的课就是数学了。听了这个消息,我觉得很高兴,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知其心,就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他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就非常省心了。
《学与教的心理学》核心观点是:有效的教育模式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探究方法和理念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识记”、“灌输”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探究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做中教”,学生应该在“做中学”,让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善学、巧学。
由此,我联想到了区教育局提出的“研学后教”的理念,“研学后教”是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学与教的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研学后教”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发展。这样对具有较强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避免课堂学习上“一刀切”的现象,优化整合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吃得更饱、更好。另外,在师生共同研学的背景下,即使是学困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教师的点拔下,也应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作为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途经和方法。
结合书中的叙述,和我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感觉到“探究“应该是在学科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和途经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么一个行之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呢?
合上书本,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