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大量出血以后,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给他输血的。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仍沿用“输全血”的老办法,因为极大部分群众,甚至一些医务人员仍抱有“输全血”有益无害的陈旧观念。其实不然,这就好比是把石油开采出来,直接把“原油”作为普通燃料使用,不但可惜而且效果不好一样。当今在一些先进发达的国家,90%左右采用的是“成分输血”。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制品,以适应不同病人,不同病情的需要。这是当前世界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国际红十字会1988年统计,成分输血在美国为96%;加拿大为95.7%;法国为92.9%;德国为87.2%。
那么输全血有哪些缺点呢?我们得从头说起,当献血者在中心血站抽血后,血液被装入一个密封、无菌的袋中。为了防止血液凝固,需加入一种“抗凝剂”,为了防止血液变质,还需加入一种“保养液”,再放入冰箱于4℃冷藏。这样处理并不能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保存良好,因为这种“保养液”是专为红细胞设计的,而对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是保存不住的。如血小板须在22℃震荡状态下方能保存,在4℃情况下。12小时后,血小板将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活性极不稳定,在全血中保留一天其活性已丧失50%;白细胞在4℃状态下保存时间最长也不超过4小时。由此可见,全血成分比较“全”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在全血中除了红细胞以外,其他成分是极少的,试图通过输全血来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不大。大量输入全血有产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进入病人体内的构橼酸钠、乳酸、氨、钾等也越多,这些都是对病人不利的。“成分输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血多用,节约用血,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临床上获得最佳疗效,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输全血能够抑制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复发率增高,5年生存期缩短。曾多次输过全血的病人,若日后施行骨髓移植则难以成功。因此每位医生在决定给病人输血时,要从病人的切身利益着想,从第一次输血起就要成分输血,尽量不用全血,尤其是医生不能迁就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输所谓的“人情血”或“安慰血”。
此外,有人认为急性出血失掉的全血,理应用全血来补充。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尽合理。实际上,急性出血病人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这三项抢救措施中,当务之急是恢复血容量。因为病人对血容量的耐受性最差,所以应尽快输液而不是输血,尤其不要马上输全血。有实验证明,单纯输血可以使红细胞恢复到失血前水平,但细胞外液减少28%,死亡率达80%。合理的做法应先行输液,以达到水与电解质平衡,再适当输入浓缩红细胞,这样既能纠正病人贫血,改善缺氧状态,又能减少代谢并发症。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心血站已开展了成分输血,如输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生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特制血小板等服务项目,以适应各种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
1、全血输血:适合严重缺乏血细胞、血容量的病人,或当地无成分血供应。若病人为血容量正常的贫血、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及儿童的慢性贫血或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者,禁忌使用全血。
2、浓缩红细胞:其特点为体积小,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因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故携氧能力超过全血,且保存时间长达35天。临床疗效快而好,并能减少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因其比全血粘稠,输注时流速应减慢。浓缩红细胞适合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急性用血或手术中输血;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妊娠后期并发贫血;年老体弱及幼儿患者。
3、洗涤红细胞:因用生理盐水洗涤去白细胞及血浆,故能显著降低输血反应。洗涤红细胞适合过敏反应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新生红细胞:因含有大量的网织红细胞,故具有存活时间长、携氧能力强的特点。新生红细胞适用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以减少输血次数。
5,白细胞输血:因含有大量的粒细胞(>1.5×1010/L),故适用于有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对新生儿败血症效果尤佳。
6、浓缩血小板:因含有大量的血小板(2.5~5.5×1011/L),故适用于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血小板计数不低而功能异常者;因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者。
那么输全血有哪些缺点呢?我们得从头说起,当献血者在中心血站抽血后,血液被装入一个密封、无菌的袋中。为了防止血液凝固,需加入一种“抗凝剂”,为了防止血液变质,还需加入一种“保养液”,再放入冰箱于4℃冷藏。这样处理并不能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保存良好,因为这种“保养液”是专为红细胞设计的,而对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是保存不住的。如血小板须在22℃震荡状态下方能保存,在4℃情况下。12小时后,血小板将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活性极不稳定,在全血中保留一天其活性已丧失50%;白细胞在4℃状态下保存时间最长也不超过4小时。由此可见,全血成分比较“全”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在全血中除了红细胞以外,其他成分是极少的,试图通过输全血来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不大。大量输入全血有产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进入病人体内的构橼酸钠、乳酸、氨、钾等也越多,这些都是对病人不利的。“成分输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血多用,节约用血,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临床上获得最佳疗效,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输全血能够抑制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复发率增高,5年生存期缩短。曾多次输过全血的病人,若日后施行骨髓移植则难以成功。因此每位医生在决定给病人输血时,要从病人的切身利益着想,从第一次输血起就要成分输血,尽量不用全血,尤其是医生不能迁就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输所谓的“人情血”或“安慰血”。
此外,有人认为急性出血失掉的全血,理应用全血来补充。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尽合理。实际上,急性出血病人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这三项抢救措施中,当务之急是恢复血容量。因为病人对血容量的耐受性最差,所以应尽快输液而不是输血,尤其不要马上输全血。有实验证明,单纯输血可以使红细胞恢复到失血前水平,但细胞外液减少28%,死亡率达80%。合理的做法应先行输液,以达到水与电解质平衡,再适当输入浓缩红细胞,这样既能纠正病人贫血,改善缺氧状态,又能减少代谢并发症。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心血站已开展了成分输血,如输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生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特制血小板等服务项目,以适应各种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
1、全血输血:适合严重缺乏血细胞、血容量的病人,或当地无成分血供应。若病人为血容量正常的贫血、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及儿童的慢性贫血或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者,禁忌使用全血。
2、浓缩红细胞:其特点为体积小,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因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故携氧能力超过全血,且保存时间长达35天。临床疗效快而好,并能减少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因其比全血粘稠,输注时流速应减慢。浓缩红细胞适合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急性用血或手术中输血;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妊娠后期并发贫血;年老体弱及幼儿患者。
3、洗涤红细胞:因用生理盐水洗涤去白细胞及血浆,故能显著降低输血反应。洗涤红细胞适合过敏反应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新生红细胞:因含有大量的网织红细胞,故具有存活时间长、携氧能力强的特点。新生红细胞适用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以减少输血次数。
5,白细胞输血:因含有大量的粒细胞(>1.5×1010/L),故适用于有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对新生儿败血症效果尤佳。
6、浓缩血小板:因含有大量的血小板(2.5~5.5×1011/L),故适用于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血小板计数不低而功能异常者;因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