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了,英国媒体转引本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此评价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最好的伦敦,也是最坏的伦敦!”
今年恰逢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借着奥运热,2012重读狄更斯。
◆点击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特别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至今依然盛行。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小杜丽》(Little Dorrit)和《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等。
◆创作特色
狄更斯是文学界的漫画家,笔法幽默夸张,他只需寥寥数语,一个个男女老少就鲜活地从书中跳出来。他词汇之丰富多彩,比喻之滑稽巧妙,句子结构之复杂多变,都让人惊叹不已。
在狄更斯笔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不悖。创作思想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首先,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既评判了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又评判了人类个体。但他的演讲集,不乏凸显浪漫主义精神的叙述。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评论威尔逊:“他从事写作不是出于一般爱好,也不是出于对自己同胞的钦佩和折服,而是因为他抑制不住写作的冲动,是因为他的心灵里涌动着一泓清澈见底、熠熠生辉的诗泉……它非喷射出来不可。”显然,流露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动因观:作家写作不是因为要写,而是不得不写。
◆亲身经历
关于出身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5岁时全家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教育,12岁时,父亲因债务入狱,他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童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挣钱贴补家用,或许是这段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父亲出狱后,他曾回学校上过学,但不久又因贫困永久性失学。后来他进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直到22岁才在《晨报》得到一份稳定工作。
可以说,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24岁时,他的第一部著作问世,并开始撰写《匹克威克外传》,渐渐有了名气。
关于转折 而立之年的狄更斯在当时的“体面社会”站稳了脚跟,搬进了宽敞宅邸,有了马车和男仆等“奢侈品”,但仍属“月光”族。他一方面埋头赶写连载小说,一方面寻求其他收入。1845年,他出任新创办的《每日新闻》主编,年薪2000英镑,写作和编报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35岁时年收入3800英镑,跻身于高收入群体,平生第一次有了可供投资的余钱。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850年,他创办了发行量高达4万份的周报《家常话》,拥有该报一半的股份。作品成品牌,有了稳定的市场,他使分期连载小说再度复兴。1855年,《小杜丽》开始连载,共20期,每期稿酬600英镑,狄更斯拿到了有生以来最高的稿酬。1864年开始连载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也为他带来了1万英镑的天价稿酬。
关于影响 狄更斯创作的巅峰时刻正是英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维多利亚王朝逐渐走向盛世的时期。但就在“日不落帝国”积聚大量财富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生活中常为金钱而困扰的狄更斯也不断地反思金钱在那个日渐走向民主的商业社会中的性质和作用。《远大前程》揭示了金钱对人的控制,探索了摆脱金钱奴役的途径;《董贝父子》告诉读者金钱救不了性命,买不来健康,也得不到爱情;《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嘲讽了为富不仁者的虚伪和冷漠,指出慈善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品质。
有史学家说,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1870年去世后,能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代的作家特罗洛普认为,狄更斯“也许是所有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
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计其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鲜为人知
名字 他的名字“狄更斯”原本是粗话,也许是莎士比亚创造的。当年,人们用这个词表达“活见鬼”的意思,《牛津英语词典》里说,威廉?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火车事故拯救不少生命 据《纽约时报》报道,53岁的狄更斯乘坐的火车在一座桥上脱轨,他坐在唯一没有落入河中的头等车厢里。他不仅找到钥匙解救了朋友,还到下面的车厢去,把水和白兰地送给需要的人。然后,正在生病的狄更斯爬回到摇晃的车厢,从外套口袋里取出刚刚完成《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手稿。其行为从未受到公开赞扬,只因与他同行的是他的情人。
自身可能有强迫症 狄更斯的一部传记透露,只要住进旅馆,这位作家就会重新摆放屋里的家具。他还在每天早上检查孩子们的卧室,如果觉得不够整洁,就会留下一张字条给他们。
最后小说结尾是个谜 狄更斯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写了一半,由于1870年中风去世而未能完成。年轻人艾德温?德鲁德与罗莎?巴德订了婚,而罗莎也是他叔叔约翰?贾斯珀和来自锡兰的青年内维尔?兰德利斯倾慕的对象,在与罗莎解除婚约后,德鲁德失踪了。究竟是谁杀死了男主人公?许多人怀疑是他叔叔,但狄更斯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围绕这部小说,人们创作了许多广播剧、电视剧和话剧,但结尾各不相同。
◆林纾:翻译狄更斯作品中国第一人
林纾早在20世纪初叶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他比较《孝女耐儿传》(1907,即《老古玩店》)与《红楼梦》,指出中国读者爱看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和男女之情,狄更斯则反之:“专写下等社会的家常之事……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层社会写照,奸侩驵酷,至于人意所未尝置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此后,狄更斯的小说陆续得到译介,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狄更斯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962年,王佐良、陈嘉等学者纷纷撰文纪念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文革”后,狄更斯再度受到热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再版或新译了狄更斯的主要作品。后者更是于80年代中期策划出版《狄更斯文集》。狄更斯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也影响了老舍、萧乾、沈从文、巴金和钱锺书等作家。
新世纪以来,学者仍在重译狄更斯著作,进行深度研究。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的全国问卷调查显示,狄更斯依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三位英国作家之一。
◆200年后的纪念
为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伦敦博物馆推出自1970年以来最大狄更斯主题展览(筹备了两年),展出其珍贵手稿《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及创作时所用的桌椅,共展出作品300多件。展览里不容错过的是狄更斯使用过的桌椅,他在展出的桌椅上完成《远大前程》及《我们共同的朋友》两部重要作品。展览还包括狄更斯作品改编成的剧本,当年剧场的演员服装,以及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场景的影片、画作和物品。
今年恰逢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借着奥运热,2012重读狄更斯。
◆点击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特别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至今依然盛行。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小杜丽》(Little Dorrit)和《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等。
◆创作特色
狄更斯是文学界的漫画家,笔法幽默夸张,他只需寥寥数语,一个个男女老少就鲜活地从书中跳出来。他词汇之丰富多彩,比喻之滑稽巧妙,句子结构之复杂多变,都让人惊叹不已。
在狄更斯笔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不悖。创作思想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首先,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既评判了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又评判了人类个体。但他的演讲集,不乏凸显浪漫主义精神的叙述。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评论威尔逊:“他从事写作不是出于一般爱好,也不是出于对自己同胞的钦佩和折服,而是因为他抑制不住写作的冲动,是因为他的心灵里涌动着一泓清澈见底、熠熠生辉的诗泉……它非喷射出来不可。”显然,流露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动因观:作家写作不是因为要写,而是不得不写。
◆亲身经历
关于出身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5岁时全家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教育,12岁时,父亲因债务入狱,他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童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挣钱贴补家用,或许是这段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父亲出狱后,他曾回学校上过学,但不久又因贫困永久性失学。后来他进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直到22岁才在《晨报》得到一份稳定工作。
可以说,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24岁时,他的第一部著作问世,并开始撰写《匹克威克外传》,渐渐有了名气。
关于转折 而立之年的狄更斯在当时的“体面社会”站稳了脚跟,搬进了宽敞宅邸,有了马车和男仆等“奢侈品”,但仍属“月光”族。他一方面埋头赶写连载小说,一方面寻求其他收入。1845年,他出任新创办的《每日新闻》主编,年薪2000英镑,写作和编报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35岁时年收入3800英镑,跻身于高收入群体,平生第一次有了可供投资的余钱。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850年,他创办了发行量高达4万份的周报《家常话》,拥有该报一半的股份。作品成品牌,有了稳定的市场,他使分期连载小说再度复兴。1855年,《小杜丽》开始连载,共20期,每期稿酬600英镑,狄更斯拿到了有生以来最高的稿酬。1864年开始连载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也为他带来了1万英镑的天价稿酬。
关于影响 狄更斯创作的巅峰时刻正是英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维多利亚王朝逐渐走向盛世的时期。但就在“日不落帝国”积聚大量财富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生活中常为金钱而困扰的狄更斯也不断地反思金钱在那个日渐走向民主的商业社会中的性质和作用。《远大前程》揭示了金钱对人的控制,探索了摆脱金钱奴役的途径;《董贝父子》告诉读者金钱救不了性命,买不来健康,也得不到爱情;《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嘲讽了为富不仁者的虚伪和冷漠,指出慈善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品质。
有史学家说,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1870年去世后,能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代的作家特罗洛普认为,狄更斯“也许是所有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
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计其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鲜为人知
名字 他的名字“狄更斯”原本是粗话,也许是莎士比亚创造的。当年,人们用这个词表达“活见鬼”的意思,《牛津英语词典》里说,威廉?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火车事故拯救不少生命 据《纽约时报》报道,53岁的狄更斯乘坐的火车在一座桥上脱轨,他坐在唯一没有落入河中的头等车厢里。他不仅找到钥匙解救了朋友,还到下面的车厢去,把水和白兰地送给需要的人。然后,正在生病的狄更斯爬回到摇晃的车厢,从外套口袋里取出刚刚完成《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手稿。其行为从未受到公开赞扬,只因与他同行的是他的情人。
自身可能有强迫症 狄更斯的一部传记透露,只要住进旅馆,这位作家就会重新摆放屋里的家具。他还在每天早上检查孩子们的卧室,如果觉得不够整洁,就会留下一张字条给他们。
最后小说结尾是个谜 狄更斯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写了一半,由于1870年中风去世而未能完成。年轻人艾德温?德鲁德与罗莎?巴德订了婚,而罗莎也是他叔叔约翰?贾斯珀和来自锡兰的青年内维尔?兰德利斯倾慕的对象,在与罗莎解除婚约后,德鲁德失踪了。究竟是谁杀死了男主人公?许多人怀疑是他叔叔,但狄更斯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围绕这部小说,人们创作了许多广播剧、电视剧和话剧,但结尾各不相同。
◆林纾:翻译狄更斯作品中国第一人
林纾早在20世纪初叶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他比较《孝女耐儿传》(1907,即《老古玩店》)与《红楼梦》,指出中国读者爱看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和男女之情,狄更斯则反之:“专写下等社会的家常之事……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层社会写照,奸侩驵酷,至于人意所未尝置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此后,狄更斯的小说陆续得到译介,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狄更斯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962年,王佐良、陈嘉等学者纷纷撰文纪念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文革”后,狄更斯再度受到热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再版或新译了狄更斯的主要作品。后者更是于80年代中期策划出版《狄更斯文集》。狄更斯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也影响了老舍、萧乾、沈从文、巴金和钱锺书等作家。
新世纪以来,学者仍在重译狄更斯著作,进行深度研究。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的全国问卷调查显示,狄更斯依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三位英国作家之一。
◆200年后的纪念
为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伦敦博物馆推出自1970年以来最大狄更斯主题展览(筹备了两年),展出其珍贵手稿《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及创作时所用的桌椅,共展出作品300多件。展览里不容错过的是狄更斯使用过的桌椅,他在展出的桌椅上完成《远大前程》及《我们共同的朋友》两部重要作品。展览还包括狄更斯作品改编成的剧本,当年剧场的演员服装,以及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场景的影片、画作和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