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重读狄更斯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了,英国媒体转引本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此评价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最好的伦敦,也是最坏的伦敦!”
  今年恰逢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借着奥运热,2012重读狄更斯。
  ◆点击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特别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至今依然盛行。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小杜丽》(Little Dorrit)和《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等。
  ◆创作特色
  狄更斯是文学界的漫画家,笔法幽默夸张,他只需寥寥数语,一个个男女老少就鲜活地从书中跳出来。他词汇之丰富多彩,比喻之滑稽巧妙,句子结构之复杂多变,都让人惊叹不已。
  在狄更斯笔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不悖。创作思想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首先,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既评判了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又评判了人类个体。但他的演讲集,不乏凸显浪漫主义精神的叙述。在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评论威尔逊:“他从事写作不是出于一般爱好,也不是出于对自己同胞的钦佩和折服,而是因为他抑制不住写作的冲动,是因为他的心灵里涌动着一泓清澈见底、熠熠生辉的诗泉……它非喷射出来不可。”显然,流露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动因观:作家写作不是因为要写,而是不得不写。
  ◆亲身经历
  关于出身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一个海军小职员家庭,5岁时全家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教育,12岁时,父亲因债务入狱,他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童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挣钱贴补家用,或许是这段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父亲出狱后,他曾回学校上过学,但不久又因贫困永久性失学。后来他进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直到22岁才在《晨报》得到一份稳定工作。
  可以说,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24岁时,他的第一部著作问世,并开始撰写《匹克威克外传》,渐渐有了名气。
  关于转折 而立之年的狄更斯在当时的“体面社会”站稳了脚跟,搬进了宽敞宅邸,有了马车和男仆等“奢侈品”,但仍属“月光”族。他一方面埋头赶写连载小说,一方面寻求其他收入。1845年,他出任新创办的《每日新闻》主编,年薪2000英镑,写作和编报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35岁时年收入3800英镑,跻身于高收入群体,平生第一次有了可供投资的余钱。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850年,他创办了发行量高达4万份的周报《家常话》,拥有该报一半的股份。作品成品牌,有了稳定的市场,他使分期连载小说再度复兴。1855年,《小杜丽》开始连载,共20期,每期稿酬600英镑,狄更斯拿到了有生以来最高的稿酬。1864年开始连载的《我们共同的朋友》也为他带来了1万英镑的天价稿酬。
  关于影响 狄更斯创作的巅峰时刻正是英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维多利亚王朝逐渐走向盛世的时期。但就在“日不落帝国”积聚大量财富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生活中常为金钱而困扰的狄更斯也不断地反思金钱在那个日渐走向民主的商业社会中的性质和作用。《远大前程》揭示了金钱对人的控制,探索了摆脱金钱奴役的途径;《董贝父子》告诉读者金钱救不了性命,买不来健康,也得不到爱情;《我们共同的朋友》则嘲讽了为富不仁者的虚伪和冷漠,指出慈善不只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品质。
  有史学家说,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1870年去世后,能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同时代的作家特罗洛普认为,狄更斯“也许是所有时代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
  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计其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鲜为人知
  名字 他的名字“狄更斯”原本是粗话,也许是莎士比亚创造的。当年,人们用这个词表达“活见鬼”的意思,《牛津英语词典》里说,威廉?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
  火车事故拯救不少生命 据《纽约时报》报道,53岁的狄更斯乘坐的火车在一座桥上脱轨,他坐在唯一没有落入河中的头等车厢里。他不仅找到钥匙解救了朋友,还到下面的车厢去,把水和白兰地送给需要的人。然后,正在生病的狄更斯爬回到摇晃的车厢,从外套口袋里取出刚刚完成《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手稿。其行为从未受到公开赞扬,只因与他同行的是他的情人。
  自身可能有强迫症 狄更斯的一部传记透露,只要住进旅馆,这位作家就会重新摆放屋里的家具。他还在每天早上检查孩子们的卧室,如果觉得不够整洁,就会留下一张字条给他们。
  最后小说结尾是个谜 狄更斯的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写了一半,由于1870年中风去世而未能完成。年轻人艾德温?德鲁德与罗莎?巴德订了婚,而罗莎也是他叔叔约翰?贾斯珀和来自锡兰的青年内维尔?兰德利斯倾慕的对象,在与罗莎解除婚约后,德鲁德失踪了。究竟是谁杀死了男主人公?许多人怀疑是他叔叔,但狄更斯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围绕这部小说,人们创作了许多广播剧、电视剧和话剧,但结尾各不相同。
  ◆林纾:翻译狄更斯作品中国第一人
  林纾早在20世纪初叶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他比较《孝女耐儿传》(1907,即《老古玩店》)与《红楼梦》,指出中国读者爱看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和男女之情,狄更斯则反之:“专写下等社会的家常之事……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层社会写照,奸侩驵酷,至于人意所未尝置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此后,狄更斯的小说陆续得到译介,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狄更斯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962年,王佐良、陈嘉等学者纷纷撰文纪念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文革”后,狄更斯再度受到热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再版或新译了狄更斯的主要作品。后者更是于80年代中期策划出版《狄更斯文集》。狄更斯不仅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也影响了老舍、萧乾、沈从文、巴金和钱锺书等作家。
  新世纪以来,学者仍在重译狄更斯著作,进行深度研究。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8年的全国问卷调查显示,狄更斯依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三位英国作家之一。
  ◆200年后的纪念
  为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伦敦博物馆推出自1970年以来最大狄更斯主题展览(筹备了两年),展出其珍贵手稿《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及创作时所用的桌椅,共展出作品300多件。展览里不容错过的是狄更斯使用过的桌椅,他在展出的桌椅上完成《远大前程》及《我们共同的朋友》两部重要作品。展览还包括狄更斯作品改编成的剧本,当年剧场的演员服装,以及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场景的影片、画作和物品。
其他文献
在人生的吟唱中,生活并非都是流畅的诗句。当我用青春去捕捉生命里最为闪亮的意境,我满怀追索,却跌落在川流不息的人海里,找不到可以挣扎的出口。你却用翠竹的瞳波,清洗我万般忧郁的秋思,让我一夜闲愁,剥离为柔韧有度的青篾和黄篾。  我知道,你牺牲了许多日日夜夜,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在故乡肥沃的岸边,植入大片大片竹的精神,使亮节的高风无时不刻吹响绿色的奋进。母亲告诉我,在我离开那段日子,你学会了用竹篾编织相思
期刊
在高中英语中有几种特殊用法,那就是活用。具有这种特点的词,已经失去了本来的作用,在句子中起连词的作用,引导状语从句,现归纳如下。  一、 the moment, the minute , the second , the instant等,即定冠词与瞬间名词连用时,相当于as soon as, 表示“一……就……”  例1The moment he reached the country, he
期刊
It is+ time +clause是英语中一个常用句型,也是高考必须把握的热点和难点,现归纳如下:  一、用在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中, 其功能相当于一个由并列连词连接的分句   例 It was October the thirty-first when we went to Beijing.=It was October the thirty-first and on that day w
期刊
with独立主格结构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在句子结构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多年来也一直是命题的热点、重点,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非常活跃,虽然它在句子中只作状语,但是可以表示伴随、方式、原因、结果等各种复杂的情况。  现将with引导的独立主格结构总结如下。  一、句法结构   【结构一】 with +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例1 He sat
期刊
毫无疑问,法国是浪漫的。闻名遐迩的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旁边的咖啡店,被雨果青睐的圣母院,还有抓住全世界眼球的埃菲尔铁塔和林荫大道。先不去理会那些小情调的温柔浪漫,暂且把目光转向法国的东南部,去看看和地中海挤在一起的普罗旺斯吧!  如何形容普罗旺斯呢?粗砺,狂野,温婉,自由?  地中海风顺势进攻着普罗旺斯,日光疯狂向人们投射自己的热情。普罗旺斯的气候,不细腻也不温柔,无法和整个法国的优雅相媲美。如果刚
期刊
2005年高考全国卷I的单项填空有较高水准。它在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简单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时,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的考查与语言意义的考查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综合测试的目标。它强调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偏、难、怪题几乎没有,且覆盖面广,主要的词法和句法基本都有涉及。单项填空15个小题涉及了交际用语(21、31)、时态语态(28、33、34)、情态动词(26)、非谓语动词(3
期刊
高三复习备考时,应该加强一些常见词的固定表达、习惯用语的复习,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由by构成的习惯用语,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变化多,内涵丰富,同学们在复习时应用心体会,细加区别:  1. by all means   ①尽一切办法;一定,务必   例1 This plan must be realized by all means. 这计划一定要实现。  ②(表示答应)好的,当然可以  例
期刊
《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   NMET中,推理判断题的考查每年都占阅读理解试题的一半左右。推理判断试题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很多考生对此类题型的解答感到很吃力,没有把握。下面笔者结合
期刊
when是中学英语中一个非常活跃的词,其意义丰富,用法灵活,不易被大家掌握。高考试题经常涉及对when的考查。请看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单项填空第26题:  We were swimming in the lake ______ suddenly the storm started.  A. whenB. while  C. until D. before  此题考查的就是when的用法,从语境可
期刊
完形填空题是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它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的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知识,借助语法基础知识,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结构完整、意思通顺、自然连贯。  今年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题总体上比去年容易,大多数考生感到做起来比较顺手。短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被侦探误以为是嫌疑人而被盯梢到饭店并遭遇窥视,最后被饭店人员证实自己是无辜的而险些陷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