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设计营商周2012的伙伴国家选择了丹麦。在营商周即将召开之际,香港营商周项目总监陶威廉先生,与设计师宋涛、刘峰、石大宇以及跨界传媒人段妍玲女士一道探讨了丹麦设计和品牌的成功之道,并分享了他们亲身营商周的心得体会。
探寻丹麦设计的魅力
陶威廉
丹麦跟香港一样,很像,他们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但是他们在北欧甚至欧洲影响力还很大,虽然他们很多资源都是来自外界,但是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很好。丹麦除了在工业和产品设计上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他们已经深到另外一个层次,把设计放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方面,他们一直在做,而且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亚洲可以学到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和丹麦接触的时候,我主要接触他们的品牌、设计师、设计机构,包括当地的人,在无数次的接触过程中,我觉得最值得把丹麦引入到中国的是,丹麦的品牌。他们的几个品牌都已经变成经典,如瓷器品牌Royal Copenhagen、家具品牌Fritz Hansen和数码影音B&O等。本身那个品牌已经是很著名的品牌,他们怎么去把品牌继续下去,怎么去把它创新,怎么跟创意结合使这个品牌继续在市场上竞争。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和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历史太悠久了,他们引进了一些新的CEO,跟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去合作,创造新的方向或者新的产品,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绝对是需要我们的企业领袖去学习的。
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很年轻的,从品牌的保养到品牌的建立方面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产品,有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但品牌方面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怎么去学,怎么去建立一个品牌,怎么去维持一个品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从不同的国家,从不同的好的品牌身上学到的。我希望国际十大品牌里面一定有中国的,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要给一点时间。品牌的创立不是一天能够创造的,也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但我们要学习人家是怎么去做的,人家怎么坚持,人家怎么保全品牌。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经验交流的机会。
刘峰
丹麦几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几百万,他们有一句话说:“我们没有资源,没有人力,但是我们有无穷的灵感”。他一直就没有缺乏过灵感。所以,他的生活资源和环境迫使他们去做这样的设计,其实他们的很多设计师都在国外,但是他们却有很多想法和设计的灵感,这也是设计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庞大的制造能力,庞大的材料的资源,很多庞大的体系,但如果我们在最核心的灵感方面跟不上的话,无法整体的来讲设计这个词,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架构。从这一点上,丹麦确实从我们开始接触设计就一直是以一种敬仰的眼光去期待和学习。丹麦设计它让我觉得很实在,包括北欧设计都很实在,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功能的问题。其实北欧设计一度影响我们很多,他找到的平衡和日本找到的平衡点还不太一样。他们在为社会考虑的时候,抛开精神层面,他是怎么从一些行为习惯,包括他是另外一个文化体系,跨越亚洲的生活意识形态。我们一直在关注通讯设计,即通讯化的需求。不管什么颜色的皮肤,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对温暖的感觉、对于爱的需求、对于安全性等等很多方面都是有共性需求的。所以,有可能我在听这样一次完整的品牌设计故事的时候,我能更多的抓到这一点,站在这个世界另外一个角落,他们是怎么样来关注日常生活文化的。
设计营商的价值
石大字
这个活动就是一个大的设计。对做设计的工作人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见到这些人,听到他们分享经验和智慧。除了跟设计工作有关系的人,一般对商业有兴趣的人,其实去到那边可以得到很多的机会。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西方人想要进入中国的市场,香港是非常重要的。他非常的西式,又非常的中式。
做设计到最后还是要跟产品结合,设计从开始起就肩负着社会责任,跟商业挂钩。一般人认为未来要赚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其实设计不是如此的。每年选择不同的伙伴国,因为可以了解他们的设计是怎样发展到跟社会、跟人发生关系,也是民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最后还是要服务于社会。营商周可以把这个问题摊开来讲,比如丹麦做的事情让我们在亚洲也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学习很多,也可以期待未来的客户也能学习到很多,怎么样重视设计,把设计和商业怎么样做到更好的结合。再有下面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他会晓得原来我其实可以往这条路去走。或者也许今天我设计的稍微差一点,但可以做跟设计相关的种种不同的行业,就可以开阔他的视野,他也晓得我未来在这个行业是有很大的发展,谋求大蓝海。设计营商周扮演的就是这么重要的角色,它其实是个分享智慧经验和成功的经历的过程,当然它不是让大家怎么走快捷方式去成功,而是正当的做到像人家成功的案例那样的。
宋涛
香港能把设计营商活动,特别是设计师与大众的交流做到这样一个程度,非常值得学习。营商周把设计以一种社会文明和文化方向传播给大众,包括本国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设计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营商周整个流程安排得很紧凑,丝毫没有拖沓或者混乱的感觉,一些细节都处理地非常到位。作为设计师,我感受到大众对设计师的尊重。主办方安排的设计师与国际品牌之间的直接交流让设计与营商挂钩,对设计师非常有益。设计师是有创造力的、对文化、美学、生活方式的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人。他们需要一个场合去沟通和交流,营商周就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中国当代年轻的设计师有没有形成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比具体设计出一把好椅子更重要。这个是中国人到目前很大的转变,我觉得媒体需要更多地推广设计价值观。
段妍玲
营商周是在一个很冷静的交流平台上,大家很开放地去谈思想,去谈他的概念、他的成就,没有特别大的热闹,说白了是交流,而不是今天我们递了名片明天就有东西做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节奏让你很舒服,为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家都很理性,更成熟。香港本身在组织、方向、制度上很有经验,所以操办设计营商周井井有条。另一方面,营商周最有亮点是做到了深层次的讲演,真正那些大师们来,当然每次都有明星,每个行当都需要明星,这些明星重量级和演讲的内容,丰富度和深度,称得上是一个讲演。虽然只有两、三天,但大家可以真正的去听,有很多东西是真的值得你去学了。而不是像讲话会那样,每个人都要去讲自己的项目,都去谈。这种质量在讲演和论坛上是中国各方面需要学习的地方。并且每次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平台大家都很自由平等,很开放,我们也交了很多朋友。这样的组织感觉没有那么庞大和臃肿,就是很清楚的几个节目,让大家把该见的人见了,该听的听了,该看到的看了,我感觉就是干干净净,非常利落,很舒服的一件事情。
探寻丹麦设计的魅力
陶威廉
丹麦跟香港一样,很像,他们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但是他们在北欧甚至欧洲影响力还很大,虽然他们很多资源都是来自外界,但是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很好。丹麦除了在工业和产品设计上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他们已经深到另外一个层次,把设计放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方面,他们一直在做,而且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亚洲可以学到很多这方面的经验。
和丹麦接触的时候,我主要接触他们的品牌、设计师、设计机构,包括当地的人,在无数次的接触过程中,我觉得最值得把丹麦引入到中国的是,丹麦的品牌。他们的几个品牌都已经变成经典,如瓷器品牌Royal Copenhagen、家具品牌Fritz Hansen和数码影音B&O等。本身那个品牌已经是很著名的品牌,他们怎么去把品牌继续下去,怎么去把它创新,怎么跟创意结合使这个品牌继续在市场上竞争。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和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历史太悠久了,他们引进了一些新的CEO,跟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去合作,创造新的方向或者新的产品,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绝对是需要我们的企业领袖去学习的。
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很年轻的,从品牌的保养到品牌的建立方面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产品,有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但品牌方面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怎么去学,怎么去建立一个品牌,怎么去维持一个品牌。这些都是我们希望从不同的国家,从不同的好的品牌身上学到的。我希望国际十大品牌里面一定有中国的,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要给一点时间。品牌的创立不是一天能够创造的,也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但我们要学习人家是怎么去做的,人家怎么坚持,人家怎么保全品牌。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经验交流的机会。
刘峰
丹麦几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几百万,他们有一句话说:“我们没有资源,没有人力,但是我们有无穷的灵感”。他一直就没有缺乏过灵感。所以,他的生活资源和环境迫使他们去做这样的设计,其实他们的很多设计师都在国外,但是他们却有很多想法和设计的灵感,这也是设计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庞大的制造能力,庞大的材料的资源,很多庞大的体系,但如果我们在最核心的灵感方面跟不上的话,无法整体的来讲设计这个词,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架构。从这一点上,丹麦确实从我们开始接触设计就一直是以一种敬仰的眼光去期待和学习。丹麦设计它让我觉得很实在,包括北欧设计都很实在,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功能的问题。其实北欧设计一度影响我们很多,他找到的平衡和日本找到的平衡点还不太一样。他们在为社会考虑的时候,抛开精神层面,他是怎么从一些行为习惯,包括他是另外一个文化体系,跨越亚洲的生活意识形态。我们一直在关注通讯设计,即通讯化的需求。不管什么颜色的皮肤,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对温暖的感觉、对于爱的需求、对于安全性等等很多方面都是有共性需求的。所以,有可能我在听这样一次完整的品牌设计故事的时候,我能更多的抓到这一点,站在这个世界另外一个角落,他们是怎么样来关注日常生活文化的。
设计营商的价值
石大字
这个活动就是一个大的设计。对做设计的工作人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机会,见到这些人,听到他们分享经验和智慧。除了跟设计工作有关系的人,一般对商业有兴趣的人,其实去到那边可以得到很多的机会。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西方人想要进入中国的市场,香港是非常重要的。他非常的西式,又非常的中式。
做设计到最后还是要跟产品结合,设计从开始起就肩负着社会责任,跟商业挂钩。一般人认为未来要赚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其实设计不是如此的。每年选择不同的伙伴国,因为可以了解他们的设计是怎样发展到跟社会、跟人发生关系,也是民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最后还是要服务于社会。营商周可以把这个问题摊开来讲,比如丹麦做的事情让我们在亚洲也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学习很多,也可以期待未来的客户也能学习到很多,怎么样重视设计,把设计和商业怎么样做到更好的结合。再有下面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他会晓得原来我其实可以往这条路去走。或者也许今天我设计的稍微差一点,但可以做跟设计相关的种种不同的行业,就可以开阔他的视野,他也晓得我未来在这个行业是有很大的发展,谋求大蓝海。设计营商周扮演的就是这么重要的角色,它其实是个分享智慧经验和成功的经历的过程,当然它不是让大家怎么走快捷方式去成功,而是正当的做到像人家成功的案例那样的。
宋涛
香港能把设计营商活动,特别是设计师与大众的交流做到这样一个程度,非常值得学习。营商周把设计以一种社会文明和文化方向传播给大众,包括本国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设计师之间的交流,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营商周整个流程安排得很紧凑,丝毫没有拖沓或者混乱的感觉,一些细节都处理地非常到位。作为设计师,我感受到大众对设计师的尊重。主办方安排的设计师与国际品牌之间的直接交流让设计与营商挂钩,对设计师非常有益。设计师是有创造力的、对文化、美学、生活方式的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人。他们需要一个场合去沟通和交流,营商周就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中国当代年轻的设计师有没有形成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比具体设计出一把好椅子更重要。这个是中国人到目前很大的转变,我觉得媒体需要更多地推广设计价值观。
段妍玲
营商周是在一个很冷静的交流平台上,大家很开放地去谈思想,去谈他的概念、他的成就,没有特别大的热闹,说白了是交流,而不是今天我们递了名片明天就有东西做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节奏让你很舒服,为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家都很理性,更成熟。香港本身在组织、方向、制度上很有经验,所以操办设计营商周井井有条。另一方面,营商周最有亮点是做到了深层次的讲演,真正那些大师们来,当然每次都有明星,每个行当都需要明星,这些明星重量级和演讲的内容,丰富度和深度,称得上是一个讲演。虽然只有两、三天,但大家可以真正的去听,有很多东西是真的值得你去学了。而不是像讲话会那样,每个人都要去讲自己的项目,都去谈。这种质量在讲演和论坛上是中国各方面需要学习的地方。并且每次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平台大家都很自由平等,很开放,我们也交了很多朋友。这样的组织感觉没有那么庞大和臃肿,就是很清楚的几个节目,让大家把该见的人见了,该听的听了,该看到的看了,我感觉就是干干净净,非常利落,很舒服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