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然而教学现状告诉我们,学生乐意上语文课,却不愿意写作文,甚至怕作文。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这是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长期强迫学生写作的后果。 我们应当将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将社会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写作激情为动力,在愉悦轻松、一吐为快的写作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以课文为范文择其特征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精典的语文篇目都有它动人之处,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以轻松活泼、生动优美的语言见长。在教学时,应抓住其特点让学生细细品味。还可收集其他的讴歌春天的文字加以比照,深入体会。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写出当地自己眼中的春景,那就是一次具有写作热情的模仿练习。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粹的金钱关系。其中菲利普夫妇那种多变的丑恶嘴脸,“我”的那颗受伤的幼小的心灵,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就此引导学生看社会,看生活,让他们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必然引出他们本想封闭的许多东西,让他们试着写出来,加以修改和整理,或将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朱自清的《背影》这类歌颂亲情的叙事散文,都能引发学生对父爱母爱的切身感受,在共鸣的场景下,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有了写作的热情,就有真情的流露,也就当然会写好自己的作文了。这是在学习课文范文时,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事实告诉我们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
二、以阅读欣赏背诵精典名篇为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
初学写作者往往感觉到无从下笔,没东西可写,这实际上就是缺乏表达材料和表达方法。对于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学生我们不可能对其大讲写作方法,更不可能向他们灌输枯燥的文学理论,由于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从模仿开始。慢慢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他们分析讲解这些作品的取材技巧,表达方式及效果,使学生从阅读中悟出一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从而懂得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知道了欣赏就会有模仿的欲望,这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选择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名篇,鼓励他们多多背诵,在反复的吟诵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结构及用词的魅力,从而不断吸取为他们认可的精华字句,甚至慢慢形成作者的独特的表达风格。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强调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就给初学者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材料,一旦有情景触动,这些词汇与方法及技巧就会脱口而出,慢慢转化为自已的语言,自已的表达方法。这是文学启蒙的必修课,开始得越早越广泛,对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越有深远的影响。这项工作做得好,我们的有潜质的学生就会很顺利地步入文学殿堂,开始慢慢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开始把自已的心声写作出来。
三、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择其典型 激发写作兴趣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很浅,接触面不广,但是,学校、家庭、社区中的生活景象是他们每天耳闻目睹的,只要留心,善于观察,许多东西都会触动他们的思想,感化他们的灵魂,这都会激起学生的高度的写作欲望。一旦与他们积累的素材及表达技巧相吻合,就会有很好的情感文字喷发。
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组织学生多开展、多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的精彩,足以吸引学生的眼光;技艺的高超,足以引发学生的思索;场面的壮观,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参观展览,会令人耳目一新,触动学生的思维;参加生产劳动,会令人感觉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也会唤起感恩的情怀;参加社区活动,或许会令人遇到前所未遇的许多事物,触及到人的心灵,这都非常容易让学生萌发写作的念头和写作的灵感 ,教师只要稍作指导,写作起来就会顺理成章,决不会是干巴巴的几句挤压出来的文字。当然写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有了感动还不一定能顺利表达出来,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作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使其痛快表达,感觉到淋漓尽致,就会有下一次的写作冲动引发。语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当基础具备了,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寻找感动,寻找表达。当感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表达起来就会情不自禁,写作水平就会节节攀升。就象2007年那场汶川大地震,很多同学在看了新闻画面之后,擦干眼泪,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这就是感动的力量。当然感动有大事的感动,也有细节的感动,只要我们用心挖掘,感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存,有了足够的感动,时时会有佳作,处处拥有妙笔。
四、以观察训练为手段,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
初中学生在字词的使用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有话不好说,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多在这方面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观察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从草尖上的露水可以想到在太阳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的明珠;从滚动的形态可以想到玻璃球;从闪亮的程度可以想到繁星。又如,面对一棵松树, 从植物学角度看, 它是针叶林木;从美学角度看, 她曲屈盘旋,属于自然美;从文学角度看,它极像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属于形态美,等等。这样遇到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路就宽了,语言就多了。当学生的思维能够慢慢从不同的方面发散、展开时,我们要及时引导表达,对表达比较准确、优美的给予肯定或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开始爱好,喜欢写作。
五、以展开联想为突破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人们常说:“ 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 想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联想。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联想,并告诉学生联想的类型:有空间或时间上相近事物形成的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到发电机;由相似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由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由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并且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联想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会被完全打开。记得有次上语文课时,讲到牵牛花,要求学生联想,有个学生说到“碧绿的牵牛花藤爬上我家后园的篱笆,粉红的牵牛花挂满竹篱,远看似红红的灯笼,喜气洋洋,近看又似千万只朝天的喇叭,我仿佛听到了丰收的唢呐……”联想得非常大胆而自然, 并且,说起来滔滔不绝呢。只有找到了联想的突破口,学生的写作激情就自然有了倾泻的渠道。
作文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依赖某一个单项训练所能成就的,多种方法交叉配套使用,并且根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注入写作动力,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任务式地要求学生作文,只不过是要学生带上镣铐跳舞,十分艰难,而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自己想写,自己要写,就显得十分轻松,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吴侃)
一、以课文为范文择其特征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精典的语文篇目都有它动人之处,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以轻松活泼、生动优美的语言见长。在教学时,应抓住其特点让学生细细品味。还可收集其他的讴歌春天的文字加以比照,深入体会。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写出当地自己眼中的春景,那就是一次具有写作热情的模仿练习。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粹的金钱关系。其中菲利普夫妇那种多变的丑恶嘴脸,“我”的那颗受伤的幼小的心灵,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就此引导学生看社会,看生活,让他们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必然引出他们本想封闭的许多东西,让他们试着写出来,加以修改和整理,或将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朱自清的《背影》这类歌颂亲情的叙事散文,都能引发学生对父爱母爱的切身感受,在共鸣的场景下,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有了写作的热情,就有真情的流露,也就当然会写好自己的作文了。这是在学习课文范文时,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事实告诉我们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
二、以阅读欣赏背诵精典名篇为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
初学写作者往往感觉到无从下笔,没东西可写,这实际上就是缺乏表达材料和表达方法。对于刚刚接触写作文的学生我们不可能对其大讲写作方法,更不可能向他们灌输枯燥的文学理论,由于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从模仿开始。慢慢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他们分析讲解这些作品的取材技巧,表达方式及效果,使学生从阅读中悟出一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从而懂得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知道了欣赏就会有模仿的欲望,这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选择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名篇,鼓励他们多多背诵,在反复的吟诵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结构及用词的魅力,从而不断吸取为他们认可的精华字句,甚至慢慢形成作者的独特的表达风格。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强调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就给初学者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材料,一旦有情景触动,这些词汇与方法及技巧就会脱口而出,慢慢转化为自已的语言,自已的表达方法。这是文学启蒙的必修课,开始得越早越广泛,对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越有深远的影响。这项工作做得好,我们的有潜质的学生就会很顺利地步入文学殿堂,开始慢慢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开始把自已的心声写作出来。
三、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择其典型 激发写作兴趣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很浅,接触面不广,但是,学校、家庭、社区中的生活景象是他们每天耳闻目睹的,只要留心,善于观察,许多东西都会触动他们的思想,感化他们的灵魂,这都会激起学生的高度的写作欲望。一旦与他们积累的素材及表达技巧相吻合,就会有很好的情感文字喷发。
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组织学生多开展、多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的精彩,足以吸引学生的眼光;技艺的高超,足以引发学生的思索;场面的壮观,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参观展览,会令人耳目一新,触动学生的思维;参加生产劳动,会令人感觉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也会唤起感恩的情怀;参加社区活动,或许会令人遇到前所未遇的许多事物,触及到人的心灵,这都非常容易让学生萌发写作的念头和写作的灵感 ,教师只要稍作指导,写作起来就会顺理成章,决不会是干巴巴的几句挤压出来的文字。当然写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有了感动还不一定能顺利表达出来,这时老师要抓住时机作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使其痛快表达,感觉到淋漓尽致,就会有下一次的写作冲动引发。语文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当基础具备了,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寻找感动,寻找表达。当感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表达起来就会情不自禁,写作水平就会节节攀升。就象2007年那场汶川大地震,很多同学在看了新闻画面之后,擦干眼泪,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这就是感动的力量。当然感动有大事的感动,也有细节的感动,只要我们用心挖掘,感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存,有了足够的感动,时时会有佳作,处处拥有妙笔。
四、以观察训练为手段,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
初中学生在字词的使用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有话不好说,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多在这方面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观察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从草尖上的露水可以想到在太阳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的明珠;从滚动的形态可以想到玻璃球;从闪亮的程度可以想到繁星。又如,面对一棵松树, 从植物学角度看, 它是针叶林木;从美学角度看, 她曲屈盘旋,属于自然美;从文学角度看,它极像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属于形态美,等等。这样遇到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路就宽了,语言就多了。当学生的思维能够慢慢从不同的方面发散、展开时,我们要及时引导表达,对表达比较准确、优美的给予肯定或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开始爱好,喜欢写作。
五、以展开联想为突破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人们常说:“ 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 想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联想。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联想,并告诉学生联想的类型:有空间或时间上相近事物形成的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到发电机;由相似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由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由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并且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联想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会被完全打开。记得有次上语文课时,讲到牵牛花,要求学生联想,有个学生说到“碧绿的牵牛花藤爬上我家后园的篱笆,粉红的牵牛花挂满竹篱,远看似红红的灯笼,喜气洋洋,近看又似千万只朝天的喇叭,我仿佛听到了丰收的唢呐……”联想得非常大胆而自然, 并且,说起来滔滔不绝呢。只有找到了联想的突破口,学生的写作激情就自然有了倾泻的渠道。
作文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依赖某一个单项训练所能成就的,多种方法交叉配套使用,并且根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注入写作动力,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任务式地要求学生作文,只不过是要学生带上镣铐跳舞,十分艰难,而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自己想写,自己要写,就显得十分轻松,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吴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