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知、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为此,本节课结合学校研究课题,采用了“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大胆地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变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 The Time Machine, Flying to Centaurus三篇科幻小说摘要的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学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自己的科幻小说。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预学认知、课堂探究,以及开展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小组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性,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
一、对于预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预学”。“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设计文本导读等。预学的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包含这些基本元素:本课学习目标、资料搜集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预学”中强调学生对资料收集的途径以及信息与所学内容关系疏近进行筛选,变被动为主动。
然而,在本节课的“学案”中,没有能很好地凸现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虽然在预学中要求学生翻译语言点并发现重难点,但是回过头反思学案设计,还是没有能好好把握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机会。在课堂“探究”中的第一个任务“介绍作者背景知识”时,完全可以把它设计成“学案”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学生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通过在图书馆查资料、网络搜索等来自我认知这三位科幻小说之父的背景知识,这样就可以将“探究”的第一环节留给他们展示,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我再及时补充,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我在这一环节上一手包办的现象。
二、课堂评价语的使用针对性不强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中,也强调了教师点评的重要性。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教师学案设计→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因此,预学的结果是要展示并进行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给予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强调: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本节课中,课堂评价语比较单调贫乏,没有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回答只作“Right” “Yes”等单一的评价,使用针对性不强,结果使这些教学评价不但不能调控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反而让学生丧失自信心,不愿意积极发言,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应仅仅简单地用对或错、是与否来评价,而应给予具体的分析和点拨,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得信息,产生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被打断,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而这堂课的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有些环节甚至有些突兀地直接转移到下一环节。衔接语贫乏枯燥,缺少生气和情趣,总是这样一些过渡语:OK!We are going to.../OK, let’s.../ Read it 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诸如此类的话。句式多是祈使句,以命令或强制性的口气来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命令声中只有服从。 然后整个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所以以后在备课时应该想得更仔细更周到,做到句句考虑,字字斟酌。如在介绍三篇科幻小说时,中间可以衔接得更自然顺畅,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先阅读哪篇小说,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课文安排的顺序,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志去重组课文,将学生真正放到主体位置。
总之,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愉悦、探索的愉悦、合作的愉悦,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为此,本节课结合学校研究课题,采用了“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大胆地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变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 The Time Machine, Flying to Centaurus三篇科幻小说摘要的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学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自己的科幻小说。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预学认知、课堂探究,以及开展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小组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性,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
一、对于预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预学”。“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设计文本导读等。预学的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包含这些基本元素:本课学习目标、资料搜集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预学”中强调学生对资料收集的途径以及信息与所学内容关系疏近进行筛选,变被动为主动。
然而,在本节课的“学案”中,没有能很好地凸现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虽然在预学中要求学生翻译语言点并发现重难点,但是回过头反思学案设计,还是没有能好好把握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机会。在课堂“探究”中的第一个任务“介绍作者背景知识”时,完全可以把它设计成“学案”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学生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通过在图书馆查资料、网络搜索等来自我认知这三位科幻小说之父的背景知识,这样就可以将“探究”的第一环节留给他们展示,如有不到位的地方,我再及时补充,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我在这一环节上一手包办的现象。
二、课堂评价语的使用针对性不强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中,也强调了教师点评的重要性。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教师学案设计→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因此,预学的结果是要展示并进行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多给予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强调: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本节课中,课堂评价语比较单调贫乏,没有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回答只作“Right” “Yes”等单一的评价,使用针对性不强,结果使这些教学评价不但不能调控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反而让学生丧失自信心,不愿意积极发言,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应仅仅简单地用对或错、是与否来评价,而应给予具体的分析和点拨,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得信息,产生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讲解某个知识点也要经过几个步骤。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或步骤间的自然衔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转折而被打断,也就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而这堂课的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有些环节甚至有些突兀地直接转移到下一环节。衔接语贫乏枯燥,缺少生气和情趣,总是这样一些过渡语:OK!We are going to.../OK, let’s.../ Read it 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诸如此类的话。句式多是祈使句,以命令或强制性的口气来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命令声中只有服从。 然后整个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所以以后在备课时应该想得更仔细更周到,做到句句考虑,字字斟酌。如在介绍三篇科幻小说时,中间可以衔接得更自然顺畅,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先阅读哪篇小说,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课文安排的顺序,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志去重组课文,将学生真正放到主体位置。
总之,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愉悦、探索的愉悦、合作的愉悦,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