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笔者就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语文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教师而言,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二,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那么如何使综合性学习在不偏离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呢?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大语文观”的。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找到对“语文”这个关键词的解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中“语文”一词的内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之所在。其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么两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联系”、“沟通”还是“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围绕语文,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其三,我们从《教师教学用书(九下)》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型,它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如何将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
二、综合只是提供一个舞台
既然我们明白了“综合性学习”首先是姓“语”这个道理,就应该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味”。那怎样体现“语文味”呢?第一、综合活动课要营造“语文的世界”。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在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二战为主题的影片和小说,如《诺曼底登陆》、《大决战》、《在柏林》等,感受影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情境再现、人物点评、主题探讨之类的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欣赏水平。第二,综合活动课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源泉就会干涸。”例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积累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传说,有关“桥”的新词等。第三,综合活动课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指导人格、个性发展都集中于这一基础科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为出发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兼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保持自己的“味”而不被异化。第四,关于主题重构和序列重组。因为教学实际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对教材的部分内容产生一种脱离实际感。这时,语文教师就需要如新课程标准所言:应高度审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乃至舍弃、主题重构、序列重组,真正地体现它的语文意义。
通过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语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教师而言,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二,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那么如何使综合性学习在不偏离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学习呢?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大语文观”的。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找到对“语文”这个关键词的解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中“语文”一词的内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之所在。其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么两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联系”、“沟通”还是“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围绕语文,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其三,我们从《教师教学用书(九下)》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型,它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如何将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
二、综合只是提供一个舞台
既然我们明白了“综合性学习”首先是姓“语”这个道理,就应该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味”。那怎样体现“语文味”呢?第一、综合活动课要营造“语文的世界”。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在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二战为主题的影片和小说,如《诺曼底登陆》、《大决战》、《在柏林》等,感受影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情境再现、人物点评、主题探讨之类的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欣赏水平。第二,综合活动课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源泉就会干涸。”例如,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积累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成语等,有关桥的故事传说,有关“桥”的新词等。第三,综合活动课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指导人格、个性发展都集中于这一基础科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一次有机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为出发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兼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保持自己的“味”而不被异化。第四,关于主题重构和序列重组。因为教学实际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对教材的部分内容产生一种脱离实际感。这时,语文教师就需要如新课程标准所言:应高度审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修正、调整,乃至舍弃、主题重构、序列重组,真正地体现它的语文意义。
通过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做一个有心人,语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