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家族慈善的样本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開周

  以前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
  比如说孔子,他是跟着母亲颜氏长大的,父亲叔梁纥在他3岁时就死了;还有孟子,刚生下来就没了爸爸;还有欧阳修,不到周岁就丧父,被母亲和叔父带大;比欧阳修稍晚的黄庭坚,十几岁时父亲亡故,只得投奔舅舅李常……
  以上事例统统属实,但不足以证明幼年丧父就能让人成才。实际上,可能存在更多相反的例子——父母离异或者亡故,孩子内心受到打击,精神上受到刺激,变得内向、孤僻,甚至辍学,吸毒,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是说,孔子、孟子、欧阳修、黄庭坚,这些前辈先贤只是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小样本,他们出身于单亲家庭,却能取得非凡成就,那是因为他们碰巧拥有特别强的自制力和抗压能力,在尝尽人间冷暖、历尽世态炎凉之后,不但没有自暴自弃,还成功地把压力转化成了奋发向上的动力。
  范仲淹也是这样一个特别励志的小样本。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两岁大的孩子,当然没有记忆,范仲淹在朱家长大,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家子孙。
  直到有一天,他劝朱家的两个同辈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人家非但不听,还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意思很直白,俺们花的是俺朱家的钱,跟你这个外姓人有啥关系?听闻此言,范仲淹大惊,四处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耻于寄人篱下,背上书箱就要离家出走。母亲跑出来追他,他说:“母亲不要担心,儿子可以自立,等儿子金榜题名那天,再回来接您。”然后他单枪匹马赶到当时的“南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凭优异成绩考进商丘官学。那一年,他23岁。
  范仲淹在商丘官学昼夜苦读,累到眼睛睁不开时,就用冰冷的井水来提神。他脱离了朱家的供养,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衣食拮据,生活上十分节俭。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记载,青年范仲淹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睡前熬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粥会凝结,他切成4块,用布包起来,带到学校,上午吃两块,傍晚再吃两块。冷粥寡淡无味,他只能用咸菜下饭,天天如此。
  27岁那年,范仲淹如愿以偿考中进士。29岁那年,他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将母亲接到了任上。
  范仲淹文采出众,居官清廉,能力超群,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极有建树,最后升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宋朝是古代中国最为厚待士大夫的朝代,中高级官员的俸禄高到了惊人的地步。拙著《历史课本闻不到的铜臭味》考证过公元1045年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邠州”时的收入,把他的工资、禄米、衣赐、薪炭、贴职钱和职田的田租全部加起来,按购买力折成人民币,已经达到了年薪百万的水准。
  但范仲淹始终保持节俭的习惯,《宋史·范仲淹传》说他“非宾客不重肉”,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否则餐桌上最多只有一道荤菜。他把俸禄节省出来,在苏州老家买了几千亩田地,用来供养族里的穷人,帮助没钱的范氏子孙读书,帮助穷困的范氏子孙婚配。这就是中国家族慈善史上赫赫有名的“范氏义庄”。
  对于族人之外的读书人,他也慷慨解囊。据他的玄孙范公偁(音同撑)在《过庭录》中记载:“守陈,以己俸作布衾数十幅待寒士。”是说范仲淹在陈州当官时,自掏腰包做了几十床被子,送给当地的穷书生。
  范仲淹还有一个表弟,家道中落,无力入学,被他接到任上,与儿子们一起读书。
  这位表弟本名滕甫,字元发。宋哲宗在位时,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权势熏天。高滔滔的父亲叫高甫,所以滕甫为避名讳,改名滕元发,字达道。
  《苏东坡文集》有一篇苏东坡写给滕元发的《与滕达道第五十七简》,书信大意是说,苏东坡在山东登州做官,买到登州出产的几百只鲍鱼,寄给了滕元发。这说明滕元发与苏东坡交情不浅。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戴红倩 / 绘)

  范仲淹外圆内方,成就非凡;滕元发个性张扬,却也是一代名臣。《三言二拍》里有一位擅长断案的“开封府滕大尹”,其原型就是滕元发。

  多年后,滕元发去世,苏东坡撰写墓志铭,介绍了滕元发与范仲淹的关系:“范希文皇考,舅也。”范希文即范仲淹,皇考即先考,也就是父亲(在古代,皇考并非专用于皇家)。整句话的意思是:范仲淹的父亲是滕元发的舅舅。所以滕元发是范仲淹的表弟。
  范仲淹生于989年,滕元发生于1020年,两人辈分相同,年龄却差了整整一代。据说滕元发9岁就能赋诗,范仲淹见之爱才,把他接到家中,让他与自己的二儿子范纯仁一起读书,师从当时的名师胡瑗。《过庭录》中写道:“(滕元发)每恃才好胜,忠宣未尝与较。”“忠宣”就是范纯仁。他与滕元发年龄相近,两人一块儿玩,滕元发总是拿出表叔的派头,欺负范纯仁,而范纯仁忠厚老实,从来不跟这位小表叔计较。
  范仲淹有4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勤俭门风,学习很努力,待人接物很厚道。跟4个表侄相比,滕元发的表现就差远了。他寄人篱下,却心高气傲,既不听老师的管教,也不听范仲淹的。他经常逃课,跑到外面骑马。有一回,他试图驯服一匹劣马,马一尥蹶子,把他摔得差点儿骨折。范仲淹狠狠训了他一顿,但他不听,顽劣如故。
  滕元发爱打球。球是用木头做的,有小甜瓜大小,用一根曲棍去打。范仲淹见他天天打球,很生气,让他把球交出来,然后当着他的面,让人用铁锤把球砸碎。没想到,铁锤砸到球上,球不但没碎,还从地上反弹起来,正打在范仲淹额头上。范仲淹抱着脑袋喊疼,滕元发站在旁边幸灾乐祸:“哼,真痛快!”范仲淹长叹一声,拿这小子没办法。
  滕元发有一个很要好的玩伴,名叫郑獬(音同谢),与他臭味相投。滕元发爱吃肉,郑獬爱喝酒,两人凑到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江湖人称“滕屠郑沽”。他们曾经去寺庙里偷宰方丈的狗,被和尚们告到官府,差点儿挨板子。
  还有一次,滕元发醉醺醺地从外面回来,瞧见范仲淹在读书,作了一个揖,问道:“表哥读的是什么书?”范仲淹说:“《汉书》。”滕元发捋起袖子喊道:“《汉书》里有一个汉高祖,大字不识几个,却当了皇帝,你读书有啥用?”范仲淹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只能报以微笑,看着表弟大摇大摆地离开书房。这段故事说明滕元发反应敏捷,天资聪明,也说明他真的讨厌学习。
  正因为讨厌学习,所以滕元发科举失利:他在1045年考进士,落榜了;1049年再考,又落榜了。后来他得知比他小几岁的表侄范纯仁都中了进士,深受刺激,终于把精力用在读书上,在1053年中了进士。
  做了官以后,滕元发的本性仍然没变,骨子里还是那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在官场上屡出狂言。有一年,他和王安石共同主持科举考试,将一份他认为比较出色的考卷排在高等。王安石怀疑他徇私舞弊,收受了考生的贿赂。他气急,当场赌咒发誓:“苟有意卖公者,令甫老母下世!”我要是徇私舞弊,就让我妈去死!那可是宋朝,是极为重视孝道的时代,拿母亲赌咒发誓,说好听点儿叫口不择言,说难听点儿就是大逆不道。王安石赶紧劝他:“公何不恺悌?凡事须权轻重,岂可以太夫人为咒也?”你怎能这样不孝呢?什么事都要权衡轻重,怎么能因为这一点点小事,就拿自己的亲娘起誓呢?
  范仲淹外圆内方,成就非凡;滕元发个性张扬,却也是一代名臣。《三言二拍》里有一位擅长断案的“开封府滕大尹”,其原型就是滕元发。历史上,滕元发曾先后3次担任开封府尹,断案不输包拯,总是得罪人。他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曾在西北戍边,参知政事吴奎曾经赞他“滕甫不唯将略可取,至于躯干膂力,自可被两重铁甲”。意思是滕元发不但有谋略,身手也不错。
  不得不说,范仲淹还挺有识人之才、育人之能,把这么一位狂放不羁的小表弟,最后都培养成了栋梁。也幸亏,滕元发是在北宋繁盛时期当的官——那时朝廷风气比较正,对士大夫比较宽容,一个人无论是像范仲淹那样外圆内方,还是像滕元发那样吊儿郎当,只要才能出众,都有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他文献
安徽人民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一本《华夏正气篇》。这本书将我国历代诗词中表达浩然正气的篇章汇为一编,借以激励国人,用意很好,出版以来也受到许多读者的重视。但是,草草翻阅之后,我发现此书的编选工作还有可以改进之处。举一个显著的例子:此书第516页,在徐悲鸿的名下,选录了一首《题<天马图>》,并且在附注里面这样介绍:“画及诗作于一九四八年……抒发了作者对光明的中国即将诞生无比向往的思想感情”云云。  所刊
罗曼·罗兰在《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初版序中写道:“请不要在这里寻找什么命题或理论。请看,这不过是一个真挚、漫长,富于悲欢苦乐的生命的内心故事,这生命并非没有矛盾,而且错误不少,它虽然达不到高不可攀的真理,却一贯致力于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而这和谐,就是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引文中的第一句话显然不是作者的由衷之言。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罗曼·罗兰不仅是个艺术家,而且是思想家(尽管卢那察
王宛平作家、编剧。2001年,担任爱情剧《曼谷雨季》编剧,开启编剧生涯。因作品大都与情感、婚姻有关,且在社会上引起不小反响,被称为 “婚姻题材金牌编剧”。代表作有《幸福像花儿一样》《甜蜜蜜》《金婚》等,近日其编剧作品《好久不见》正在热播。  2003年,北京非典。王宛平和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样,对那一年有着特殊的记忆。她记得最严重时期在5、6月份,各种谣言满天飞,经常会传来某个小区某栋楼被封——因
在乌托邦主义史上,德尼·维拉斯这位十七世纪的法国作家和他的代表作《塞瓦兰人的历史》,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一些专家的看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虽风行一时,其实“其基本思想是很少创造性的,大部分都从莫尔和康帕内拉那里借来的。”(麦克斯·比尔:《社会主义通史》第八章第五节)有人则认为:“凡熟悉十八世纪社会理论的人都清楚知道,维拉斯的体系已经包含着十八世纪最流行的观念的一切基本因素。”
星云大师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洲担任太守期间,经常和镇江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往来。  有一天,苏东坡在衙门打坐,觉得很清净,写了一首诗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以此描写自己修行的境界:不管什么情况,我都端坐如常,八风吹不动了。  这位苏大学士对自己的诗偈相当自豪,于是命书童赶快坐船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赏鉴。书童遵照指示,乘着船摇摇晃晃地到江南,上了岸
我开始接触毛晋这个历史人物,是由于《六十种曲》。他以个人力量编辑、校订、出版了这样一部篇幅达八千页之多的戏曲丛书,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这番事业,在明、清两代,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仅仅以戏曲书籍出版家来衡量毛晋不够妥当,实际他早在编刻《六十种曲》之前,就编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等各方面的古籍。诸如《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许多篇幅很大的丛书,均经毛晋之手,并有一
在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做一段相对长期的停留,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记得第一次踏上这块被黄河滋养的土地时,不知为何,我心里泛起的居然是一种亲切、平和、熟稔的感受。这里没有那么多高耸的钢筋水泥建筑,车行渐到深处,也少了几分嘈杂与喧闹。望着窗外风景一帧帧掠过,忽然心生预感,我可能会在这里拥有一段安谧自在的时光。  果然,安顿后没多久,我就找到了垂钓的乐趣。某天工作结束后,我带上了钓具和小板凳,寻到
陈有为的《基辛格评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传记作品。  不知什么原因,在我国已出版的人物传记中,反映当代在世知名人物的实属凤毛麟角,而以外国在世的政治家为题材的更是绝无仅有了。难道人物都要盖棺以后才能论定?难道对当代外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我们就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一本传记介绍给中国读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也是弥足珍贵的。它填补了我国传记作品中长期留下的空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  在现代
又到了一年一度在饭局谈笑风生吹牛皮的时候。牛皮吹得好不好,分清对象很重要。  和东北人聚餐,吹的重点要放在工作性质上。自媒体大咖、互联网新贵、演艺圈明星,在东北人看来,都是过完年就要滚去街头讨饭的高危行业,只有“我考上了省城的公务员”这句话能闪瞎众人眼。要是你再添一句:明儿我就去三亚的海景房过年。那在座的半数人,怕是要偷偷去卫生间服用速效救心丸了。  跟北京人说这些就没用。北京人走到哪里,都有股云
3月7日,梅根和哈里接受奥普拉(小图)专访的节目。  “婚禮前我没惹凯特哭,是她惹我哭。”“被王室禁锢,我曾想自杀。”“他们担心阿奇的肤色。”……  一枚枚重磅“炸弹”,在英国王子哈里和王妃梅根接受美国名嘴奥普拉访谈时被接连抛出。3月7日这一幕,将英国王室推入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丧生后的最大公关危机。此时,临近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9周年,99岁的菲利普亲王还在医院治病。  在讲究贵族体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