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首先对特色教育理念进行理论层面的界定,阐释教育导向功能、教育规范功能、教育反馈功能。同时结合实际提出特色教育理念下音樂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即:教学目标突出适应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多元性;音乐教学突出差异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特色教育理念;音乐专业教育;教育大纲
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音乐教育[1]”。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定位音乐教育目标、强化音乐课程教育等来实现的专业艺术教育。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培养其音乐欣赏及创作能力,进而为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艺术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本身就凸显了国家对于教育价值的充分重视,显示了教育之于人的塑造培养作用,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紧迫需求,尤其是音乐艺术人才的教育输出。不过,就目前而言,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极不均衡的发展状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个性,抹去教育特色,仅仅停留在通识教育层次,对于专业之外的音乐素养培养相对匮乏,音乐教育大多为标准化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标准化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音乐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一、特色教育理念的理论界定
特色教育理念,是基于学校办学方向、办学能力、办学基础等所确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是解决当前教育“一刀切”“满堂灌”问题的科学常识。由于音乐教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故而在地方音乐教育执行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结合具体音乐教育,树立符合区域音乐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理念。
一般而言,特色教育理念具有三方面教育功能,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对当前艺术教育形势进行准确定位,结合当下教育需求,通过设计美好的音乐教育愿景、营造浓厚的音乐教育氛围等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意旨,进而完成行为上的指导。可以说,特色教育理念必然对音乐艺术教育起到全面的引导作用,凝聚教育思想,形成共同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价值观,突出学校音乐教育的个性特色,提升其音乐教育的吸引力。
2.教育规范功能。音乐教育理念是基于音乐教育大纲、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认知,是当前教育实际与需求的客观折射。同时教育理念也对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等形成对照反观,对不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一切音乐教育思想与行为起到监督与矫正作用。可以说,教育规范功能也体现在,动态教育现状下教育理念对音乐教育的实时化量测与规范。
3.教育反馈功能。教育理念一般都是在当前音乐教育模式判断前提下对未来发展愿景的理性设计。可以说,前瞻性是其最显著的要求。一个学校在音乐教育层面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必然要看是否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引领学校教育达到预期愿景。当教育实践行为与教育理念相一致时,其音乐教育发展则可展示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当二者存在差异或对斥时,音乐教育则会陷入徘徊不前、特色不明的境地。这时,教育理念成了衡量音乐教育实践行为的标尺,通过对照反馈、调整优化,音乐教育行为就会变得更为科学,音乐教育质量得到保障。
二、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
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专业教育必然走向多样化与特色化,即不同的学校其音乐专业教育的方向与重心也存在明显差异。不过,审视具体化的教育行为,如音乐人才培养目标、音乐课程体系、音乐授课方式等,当前音乐教育状态与人才培养呈现出了许多标准化的裁切,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均更加倾向于通识教育,整体输出人才质量亟须提升。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剖析特色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探求特色化教育途径,不断建构可持续性的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目标突出适应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专业性
现代音乐教育往往在两个层面体现其执行价值。一方面是自身音乐修养的提升,如音乐认知审美,音乐理解演绎,音乐创作等层面,这是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素养的培养,即能够成为传递音乐教育理论、音乐实践技能的教育人才。不过当前多数音乐教育并没有考量其教育输出方向对人才音乐素养的要求,其仅仅停留在执行必要的课程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考核成绩合格的音乐毕业生上。如此教育失却了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的对接,导致大量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音乐类工作,专业荒废。在特色教育理念下,笔者认为要设置特色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强调专业教育的对口适应性,做到专业特色人才独当一面,强化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一是要适应特色教育理念,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人才的输出方向及岗位。如对准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培养优秀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目标就应该侧重通过音乐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的融合链接,围绕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设计教育课程及路径。二是要考量学生专业基础水平、兴趣,在音乐教育不同领域设定差异化的目标。如可为不同学生在通俗或民族音乐欣赏上设定差异化的教育目标,也可为学生在钢琴、吉他等不同乐器兴趣上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方案目标,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发挥特长,完成最大限度的专业成长。三是要适应音乐教育动态,科学设置音乐教研教育目标。音乐教研是学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在音乐理论百花齐放的今天,新一代音乐教育人才必须要有音乐教研意识与基本的自我教研能力,这也是音乐教育人才适应未来岗位需求自我提升的能力保障。
(二)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多元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传统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为单一,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其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为标准化教育,导致人才输出没有特色可言,专业性不强。当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主修方向限定选修模块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类别[2]”。在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课程设置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强化基础课程的整合,注重实用、注重多元,为学生提供宽泛的选择空间,更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内容。 一是基础课程的整合。现代音乐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是音乐编制能力,包括音乐作品的创编,对既定音乐作品的改编等实践能力。对照于此,音乐课程必须注重基础类课程的科学整合与扩展设计,一方面重视课程的兼容性,对同类别的课程进行内容上的重排,课程类别上的整合,如将东西方音乐融合压缩归为一类,尤其是某些演绎技巧可以作为对比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对需要单列出来的音乐技能课增设课程。如对应以上创编素养,可增设作曲理论实践类课程,将所有音乐曲词部分内容都纳入其中,将传统乐器与新型乐器的演奏技能理论等增补其中。二是实践课程的精化。这里的实践课程大多为表演类课程,要将作品讨论与学法指导等融贯其中,幫助学生既要有能力唱跳弹,也具备传授音乐技能的素养。此外,如舞蹈、音乐的创编可通过课程范例来引导,其中要将赏析与创编融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其实践课程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三是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音乐专业教育所输出人才大部分都要走向教育岗位,其必须具备专业教师素养,如音乐教育心理的分析与应用,音乐课程的设计与执行,音乐活动的组织与作品创编等,都应该放在教育类课程中。要针对声乐表演、乐器演奏、合唱指挥等设置专设教育单元。四是电教技术课程的增补。基础教育学校在执行音乐教育时,都已配备健全的电教设备,这就需要娴熟而精湛的操控能力,故而有必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电教课程单设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电脑操控及课件制作技术。
(三)音乐教学突出差异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针对性
音乐教育中,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对象。不过当前音乐教学太多呈现的是“齐步走”,对差异性素养及要求的顾及不足。从教学形式来看,音乐教学要在兼顾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实行分级化特色管理。即在整个音乐专业技能教育学段,消除年级界限,采用分级分段晋级制。以声乐、器乐等为例,设定N个等级测试,学生达到某一阶段学习测试要求,就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通过考核与评价来确定学生专业学习的层次水平,如声乐课规定必须达到6级水平才能毕业,学生可提前达到提前毕业,也可能出现延迟毕业的情况。这样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有了后推力,其音乐学习更为投入用功。从教学手段来看,音乐教育要将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结合课程内容重点对音乐核心技能培养进行模块化教学,如视唱练耳、作品创编等,既要求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深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其能够熟悉并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根据音乐内容,将教学场地等搬到教室之外的景区或音乐大厅等,让学生融入浓厚情境,主动有趣投入音乐学习中。此外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义演等实践活动,也是对其音乐专业技能的检验平台。
结 语
“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3]”。特色音乐教育理念,实则是在兼顾教学对象实际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定位的音乐教育认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做到深度分析,更要在实践层面做到动态调整,使得特色教育理念扎根于音乐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教育领域输出更多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与引领者。
注释:
[1]陈宗花.新时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艺苑,2018(05):107.
[2]孙 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77.
[3]詹桥玲,张正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6(05):71.
[收稿日期]2019-10-18
[作者简介]郭琳琳(1991— ),女,平顶山学院教师。(平顶山 467000)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特色教育理念;音乐专业教育;教育大纲
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音乐教育[1]”。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定位音乐教育目标、强化音乐课程教育等来实现的专业艺术教育。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培养其音乐欣赏及创作能力,进而为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艺术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本身就凸显了国家对于教育价值的充分重视,显示了教育之于人的塑造培养作用,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紧迫需求,尤其是音乐艺术人才的教育输出。不过,就目前而言,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极不均衡的发展状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个性,抹去教育特色,仅仅停留在通识教育层次,对于专业之外的音乐素养培养相对匮乏,音乐教育大多为标准化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标准化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音乐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一、特色教育理念的理论界定
特色教育理念,是基于学校办学方向、办学能力、办学基础等所确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是解决当前教育“一刀切”“满堂灌”问题的科学常识。由于音乐教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故而在地方音乐教育执行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结合具体音乐教育,树立符合区域音乐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理念。
一般而言,特色教育理念具有三方面教育功能,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导向功能。即通过对当前艺术教育形势进行准确定位,结合当下教育需求,通过设计美好的音乐教育愿景、营造浓厚的音乐教育氛围等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意旨,进而完成行为上的指导。可以说,特色教育理念必然对音乐艺术教育起到全面的引导作用,凝聚教育思想,形成共同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价值观,突出学校音乐教育的个性特色,提升其音乐教育的吸引力。
2.教育规范功能。音乐教育理念是基于音乐教育大纲、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认知,是当前教育实际与需求的客观折射。同时教育理念也对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等形成对照反观,对不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一切音乐教育思想与行为起到监督与矫正作用。可以说,教育规范功能也体现在,动态教育现状下教育理念对音乐教育的实时化量测与规范。
3.教育反馈功能。教育理念一般都是在当前音乐教育模式判断前提下对未来发展愿景的理性设计。可以说,前瞻性是其最显著的要求。一个学校在音乐教育层面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必然要看是否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引领学校教育达到预期愿景。当教育实践行为与教育理念相一致时,其音乐教育发展则可展示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当二者存在差异或对斥时,音乐教育则会陷入徘徊不前、特色不明的境地。这时,教育理念成了衡量音乐教育实践行为的标尺,通过对照反馈、调整优化,音乐教育行为就会变得更为科学,音乐教育质量得到保障。
二、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
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专业教育必然走向多样化与特色化,即不同的学校其音乐专业教育的方向与重心也存在明显差异。不过,审视具体化的教育行为,如音乐人才培养目标、音乐课程体系、音乐授课方式等,当前音乐教育状态与人才培养呈现出了许多标准化的裁切,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均更加倾向于通识教育,整体输出人才质量亟须提升。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剖析特色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探求特色化教育途径,不断建构可持续性的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目标突出适应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专业性
现代音乐教育往往在两个层面体现其执行价值。一方面是自身音乐修养的提升,如音乐认知审美,音乐理解演绎,音乐创作等层面,这是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素养的培养,即能够成为传递音乐教育理论、音乐实践技能的教育人才。不过当前多数音乐教育并没有考量其教育输出方向对人才音乐素养的要求,其仅仅停留在执行必要的课程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考核成绩合格的音乐毕业生上。如此教育失却了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的对接,导致大量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音乐类工作,专业荒废。在特色教育理念下,笔者认为要设置特色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强调专业教育的对口适应性,做到专业特色人才独当一面,强化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一是要适应特色教育理念,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人才的输出方向及岗位。如对准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培养优秀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目标就应该侧重通过音乐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的融合链接,围绕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设计教育课程及路径。二是要考量学生专业基础水平、兴趣,在音乐教育不同领域设定差异化的目标。如可为不同学生在通俗或民族音乐欣赏上设定差异化的教育目标,也可为学生在钢琴、吉他等不同乐器兴趣上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方案目标,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发挥特长,完成最大限度的专业成长。三是要适应音乐教育动态,科学设置音乐教研教育目标。音乐教研是学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在音乐理论百花齐放的今天,新一代音乐教育人才必须要有音乐教研意识与基本的自我教研能力,这也是音乐教育人才适应未来岗位需求自我提升的能力保障。
(二)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多元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传统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为单一,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其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为标准化教育,导致人才输出没有特色可言,专业性不强。当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主修方向限定选修模块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类别[2]”。在特色教育理念下,音乐课程设置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强化基础课程的整合,注重实用、注重多元,为学生提供宽泛的选择空间,更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内容。 一是基础课程的整合。现代音乐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是音乐编制能力,包括音乐作品的创编,对既定音乐作品的改编等实践能力。对照于此,音乐课程必须注重基础类课程的科学整合与扩展设计,一方面重视课程的兼容性,对同类别的课程进行内容上的重排,课程类别上的整合,如将东西方音乐融合压缩归为一类,尤其是某些演绎技巧可以作为对比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对需要单列出来的音乐技能课增设课程。如对应以上创编素养,可增设作曲理论实践类课程,将所有音乐曲词部分内容都纳入其中,将传统乐器与新型乐器的演奏技能理论等增补其中。二是实践课程的精化。这里的实践课程大多为表演类课程,要将作品讨论与学法指导等融贯其中,幫助学生既要有能力唱跳弹,也具备传授音乐技能的素养。此外,如舞蹈、音乐的创编可通过课程范例来引导,其中要将赏析与创编融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其实践课程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三是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音乐专业教育所输出人才大部分都要走向教育岗位,其必须具备专业教师素养,如音乐教育心理的分析与应用,音乐课程的设计与执行,音乐活动的组织与作品创编等,都应该放在教育类课程中。要针对声乐表演、乐器演奏、合唱指挥等设置专设教育单元。四是电教技术课程的增补。基础教育学校在执行音乐教育时,都已配备健全的电教设备,这就需要娴熟而精湛的操控能力,故而有必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将电教课程单设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电脑操控及课件制作技术。
(三)音乐教学突出差异性,强化音乐人才教育的针对性
音乐教育中,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对象。不过当前音乐教学太多呈现的是“齐步走”,对差异性素养及要求的顾及不足。从教学形式来看,音乐教学要在兼顾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实行分级化特色管理。即在整个音乐专业技能教育学段,消除年级界限,采用分级分段晋级制。以声乐、器乐等为例,设定N个等级测试,学生达到某一阶段学习测试要求,就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通过考核与评价来确定学生专业学习的层次水平,如声乐课规定必须达到6级水平才能毕业,学生可提前达到提前毕业,也可能出现延迟毕业的情况。这样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有了后推力,其音乐学习更为投入用功。从教学手段来看,音乐教育要将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结合课程内容重点对音乐核心技能培养进行模块化教学,如视唱练耳、作品创编等,既要求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深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其能够熟悉并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根据音乐内容,将教学场地等搬到教室之外的景区或音乐大厅等,让学生融入浓厚情境,主动有趣投入音乐学习中。此外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义演等实践活动,也是对其音乐专业技能的检验平台。
结 语
“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3]”。特色音乐教育理念,实则是在兼顾教学对象实际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定位的音乐教育认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做到深度分析,更要在实践层面做到动态调整,使得特色教育理念扎根于音乐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教育领域输出更多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与引领者。
注释:
[1]陈宗花.新时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艺苑,2018(05):107.
[2]孙 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77.
[3]詹桥玲,张正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6(05):71.
[收稿日期]2019-10-18
[作者简介]郭琳琳(1991— ),女,平顶山学院教师。(平顶山 467000)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