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几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艺术逐渐彰显其特有属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在助力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城市艺术品位,打造具有魅力的“音乐名城”,应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要充分挖掘“老字号”品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培育扶持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的全面繁荣,谱写以“乐”塑“城”的新时代宏伟篇章,彰显音乐之城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文化;交响乐;音乐之城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75-02
一、音乐之城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哈尔滨是一座坐落于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地处东北亚的枢纽,地域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久远厚重。提琴演奏家西多罗夫在他的回忆录《一个小提琴家的回忆:音乐之城哈尔滨》中写道:“精彩异常的城市音乐和文化生活结出了累累硕果,这种音乐生活培养了市民的情操,激励他们去理解艺术,激发了他们对崇高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几个世纪以来,哈尔滨特有的地域特征形成了其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特性,从金源文化到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发展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多元的城市特色音乐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2017年成功成为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方主办城市,成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体现其重要作用。
二、城市特色音乐文化
哈尔滨市一座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特质的城市,哈尔滨在音乐文化领域与南方其他城市不同。它既有本土原生音乐、金源音乐文化,又包容西方古典音乐特质和俄罗斯浪漫音乐文化情怀。这些不同的音乐元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机融合在一起。异彩纷呈的音乐元素刻画了音乐之城的风骨,形成了城市特有的音乐风貌。[LL]
(一)金源文化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上半叶,崛起于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于1115年在哈尔滨阿城市(也有的称为会宁府)确立了“大金”国号。女真人族能歌善舞,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内涵温润这片北方黑土寒地,金上京的社会经济也同时呈现出繁荣景象,以此地域为中心的“金源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汉族先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十世纪音乐文化
1896年,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于1898年动工修建中东铁路,从此大批俄国人来到了中国东北工作和定居。在这个城市里涌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企业、教育机构、俱乐部、剧院、音乐艺术社团。新的音乐形式也不断涌现,逐渐被当地民众所接受,音乐沙龙、室内乐、歌剧、爵士乐等音乐文化活动也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密不可分的内容。
(三)“老哈响”对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1908年俄侨组建了第一支管弦乐编制的交响乐团——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管弦乐团,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交响乐团之一。在中国第一次,也是最早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的交响乐团,开启了中国以管弦乐队形式演出的交响音乐会的序幕,乐团被誉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也被习惯称为“老哈响”。哈尔滨的西洋音乐文化至此繁衍开来,涌现了包括在“老哈响”工作的指挥家埃姆-梅特勒、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音乐无国界,繁荣的艺术文化氛围为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增添了活力和影响力,也推动着城市快速发展。
三、新时期音乐文化创新的优势与机遇
(一)新哈响的诞生
1964年,随着老哈响最后一位俄籍指挥家普尔克比莱科的离开,原俄侨外籍音乐家在“老哈响”的音乐活动也随之告一段落。哈尔滨歌剧院管弦乐队接续着城市的交响之声。2011年,为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哈尔滨很多的艺术团体都进行了改革。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哈尔滨交响乐团从哈尔滨歌剧院剥离出来,与哈尔滨音乐厅实现了“厅团合一”,“新哈响”重放光彩。虽然这种运营管理模式早被外国乐团普及应用,但是在国内这种运营方式还为数不多,上海交响乐团现使用这种模式。而在多年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是一套非常先进、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模式。乐团先后引进了十多名外籍音乐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一位国际级音乐总监,乐团正朝着高水准、系统化、有特色的职业交响乐团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二)国际性专业文化场馆落成
近几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实施和场馆的建设,音乐之城先后落成两座国际级地标式文化场馆“哈尔滨音乐厅”和“哈尔滨大剧院”,每年为市民奉献数百场不同形式的艺术演出,包括马林斯基剧院,以色列爱乐等国际一流团队带来了高端演出,填补了很多哈尔滨历史上的演出空白,国际知名音乐家、室内乐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著名歌剧院也都纷纷在这两座场馆内奉献了精彩演出,极大丰富了哈尔滨市民音乐文化生活,市民对文化需求的层次也随之提高。
(三)新时期公共文化需求增大
党的十九大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哈尔滨现已成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显现,只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才能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城市经济稳定向前发展。
四、哈尔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许多一线城市相比,哈尔滨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座城市以其所蕴藏的深厚音乐文化基礎,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哈尔滨交响乐团以及半个世纪之久的哈尔滨歌剧院等这些国家公立文艺团体,新兴的一流文化设施,多元的艺术业态,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普及需求,以及各类教育机构,特色驻场演出,具有特色的地域风情小镇和冬夏优质的旅游资源,都为打造音乐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作为音乐之城的一张文化名片,“百年哈响”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布局中要角色鲜明,应抓住机遇,不忘初心,奋力谱写新时代宏伟新篇章。但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省会城市,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绘制音乐之城的宏伟蓝图需要更多音乐艺术形式,需要为城市孕育培养更多的职业艺术团体,扶持多种艺术形式,重塑歌剧、话剧、音乐剧以及民族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繁荣。
(一)复兴歌剧等艺术形式。哈尔滨歌剧院是一个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文艺院团,排演了众多经典和原创歌剧,1987年首演歌剧《仰天长啸》,用朴实真挚的民族音乐元素描写了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1991年排演了《焦裕禄》,1992年首演了《安重根》,1994年在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首演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2005年创排了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等等。曾经轰动大江南北的哈尔滨歌剧院现也存在发展瓶颈,人才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剧院还没有一支长期稳定的足以维持其艺术创作的管弦乐队,来保证它的艺术生产。话剧、民族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同样也要我们不断呵护,激励一批老字号音乐品牌再放光彩。
(二)落户大型国际赛事,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全国声乐比赛(声乐展演)、中俄合唱节、国际手风琴比赛、勋菲尔德国际比赛、哈尔滨音乐大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赛艇公开赛等大型文体类赛事的成功举办,向外展示了我们城市的人文风貌,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开放的姿态。寻找一个代表城市特色的艺术赛事活动作为城市向外推广的品牌标识,有利于扩大音乐名城的对外影响力。
(三)一江南北呼应、两岸厅院繁荣。哈尔滨大剧院被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類建筑”。依水而建的综合性剧院,成为暨哈尔滨音乐厅之后,我市又一重要文化地标,近两年来为我们呈现了数百场经典剧目和精彩演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哈尔滨音乐厅则似“浮游冰晶”镶嵌在群力中心,声效一流,平均每年为市民奉献近两百场演出活动。很多世界级指挥家在此执棒留声,以色列爱乐指挥家祖宾·梅塔先生在此两度同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应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运营模式,剧场不仅仅只是具备演出功能,而是要依托场馆为平台,发挥其公共属性及社会属性,融合艺术体验、文化产业、艺术培训等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在广告、培训、销售、组织、传播等生态功能上多元组合,实现剧场“功能多元化”,让这两个地标式的现代化文化场馆真正成为音乐之城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音乐文化;交响乐;音乐之城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75-02
一、音乐之城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哈尔滨是一座坐落于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地处东北亚的枢纽,地域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久远厚重。提琴演奏家西多罗夫在他的回忆录《一个小提琴家的回忆:音乐之城哈尔滨》中写道:“精彩异常的城市音乐和文化生活结出了累累硕果,这种音乐生活培养了市民的情操,激励他们去理解艺术,激发了他们对崇高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几个世纪以来,哈尔滨特有的地域特征形成了其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特性,从金源文化到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音乐文化,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发展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多元的城市特色音乐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2017年成功成为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方主办城市,成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体现其重要作用。
二、城市特色音乐文化
哈尔滨市一座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特质的城市,哈尔滨在音乐文化领域与南方其他城市不同。它既有本土原生音乐、金源音乐文化,又包容西方古典音乐特质和俄罗斯浪漫音乐文化情怀。这些不同的音乐元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机融合在一起。异彩纷呈的音乐元素刻画了音乐之城的风骨,形成了城市特有的音乐风貌。[LL]
(一)金源文化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上半叶,崛起于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于1115年在哈尔滨阿城市(也有的称为会宁府)确立了“大金”国号。女真人族能歌善舞,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内涵温润这片北方黑土寒地,金上京的社会经济也同时呈现出繁荣景象,以此地域为中心的“金源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汉族先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十世纪音乐文化
1896年,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于1898年动工修建中东铁路,从此大批俄国人来到了中国东北工作和定居。在这个城市里涌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企业、教育机构、俱乐部、剧院、音乐艺术社团。新的音乐形式也不断涌现,逐渐被当地民众所接受,音乐沙龙、室内乐、歌剧、爵士乐等音乐文化活动也成为人们工作之余、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密不可分的内容。
(三)“老哈响”对城市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1908年俄侨组建了第一支管弦乐编制的交响乐团——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管弦乐团,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交响乐团之一。在中国第一次,也是最早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的交响乐团,开启了中国以管弦乐队形式演出的交响音乐会的序幕,乐团被誉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也被习惯称为“老哈响”。哈尔滨的西洋音乐文化至此繁衍开来,涌现了包括在“老哈响”工作的指挥家埃姆-梅特勒、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尔格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音乐无国界,繁荣的艺术文化氛围为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增添了活力和影响力,也推动着城市快速发展。
三、新时期音乐文化创新的优势与机遇
(一)新哈响的诞生
1964年,随着老哈响最后一位俄籍指挥家普尔克比莱科的离开,原俄侨外籍音乐家在“老哈响”的音乐活动也随之告一段落。哈尔滨歌剧院管弦乐队接续着城市的交响之声。2011年,为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哈尔滨很多的艺术团体都进行了改革。最具代表性的百年哈尔滨交响乐团从哈尔滨歌剧院剥离出来,与哈尔滨音乐厅实现了“厅团合一”,“新哈响”重放光彩。虽然这种运营管理模式早被外国乐团普及应用,但是在国内这种运营方式还为数不多,上海交响乐团现使用这种模式。而在多年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是一套非常先进、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模式。乐团先后引进了十多名外籍音乐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一位国际级音乐总监,乐团正朝着高水准、系统化、有特色的职业交响乐团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二)国际性专业文化场馆落成
近几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实施和场馆的建设,音乐之城先后落成两座国际级地标式文化场馆“哈尔滨音乐厅”和“哈尔滨大剧院”,每年为市民奉献数百场不同形式的艺术演出,包括马林斯基剧院,以色列爱乐等国际一流团队带来了高端演出,填补了很多哈尔滨历史上的演出空白,国际知名音乐家、室内乐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著名歌剧院也都纷纷在这两座场馆内奉献了精彩演出,极大丰富了哈尔滨市民音乐文化生活,市民对文化需求的层次也随之提高。
(三)新时期公共文化需求增大
党的十九大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哈尔滨现已成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显现,只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才能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城市经济稳定向前发展。
四、哈尔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许多一线城市相比,哈尔滨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座城市以其所蕴藏的深厚音乐文化基礎,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具有悠久历史的哈尔滨交响乐团以及半个世纪之久的哈尔滨歌剧院等这些国家公立文艺团体,新兴的一流文化设施,多元的艺术业态,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普及需求,以及各类教育机构,特色驻场演出,具有特色的地域风情小镇和冬夏优质的旅游资源,都为打造音乐名城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作为音乐之城的一张文化名片,“百年哈响”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布局中要角色鲜明,应抓住机遇,不忘初心,奋力谱写新时代宏伟新篇章。但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省会城市,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绘制音乐之城的宏伟蓝图需要更多音乐艺术形式,需要为城市孕育培养更多的职业艺术团体,扶持多种艺术形式,重塑歌剧、话剧、音乐剧以及民族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繁荣。
(一)复兴歌剧等艺术形式。哈尔滨歌剧院是一个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文艺院团,排演了众多经典和原创歌剧,1987年首演歌剧《仰天长啸》,用朴实真挚的民族音乐元素描写了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1991年排演了《焦裕禄》,1992年首演了《安重根》,1994年在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首演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2005年创排了大型史诗歌剧《八女投江》等等。曾经轰动大江南北的哈尔滨歌剧院现也存在发展瓶颈,人才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剧院还没有一支长期稳定的足以维持其艺术创作的管弦乐队,来保证它的艺术生产。话剧、民族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同样也要我们不断呵护,激励一批老字号音乐品牌再放光彩。
(二)落户大型国际赛事,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全国声乐比赛(声乐展演)、中俄合唱节、国际手风琴比赛、勋菲尔德国际比赛、哈尔滨音乐大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赛艇公开赛等大型文体类赛事的成功举办,向外展示了我们城市的人文风貌,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开放的姿态。寻找一个代表城市特色的艺术赛事活动作为城市向外推广的品牌标识,有利于扩大音乐名城的对外影响力。
(三)一江南北呼应、两岸厅院繁荣。哈尔滨大剧院被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類建筑”。依水而建的综合性剧院,成为暨哈尔滨音乐厅之后,我市又一重要文化地标,近两年来为我们呈现了数百场经典剧目和精彩演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哈尔滨音乐厅则似“浮游冰晶”镶嵌在群力中心,声效一流,平均每年为市民奉献近两百场演出活动。很多世界级指挥家在此执棒留声,以色列爱乐指挥家祖宾·梅塔先生在此两度同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我们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应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运营模式,剧场不仅仅只是具备演出功能,而是要依托场馆为平台,发挥其公共属性及社会属性,融合艺术体验、文化产业、艺术培训等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在广告、培训、销售、组织、传播等生态功能上多元组合,实现剧场“功能多元化”,让这两个地标式的现代化文化场馆真正成为音乐之城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