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焦点,那么电影本身又是另一个焦点,他们在一起,有些城市孕育了电影,而有些电影表现了城市,在这个电影和城市密不可分的年代里,我们试图在了解和挖掘电影赋予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以新的意义,窥探城市给我们的暗语。
电影中的香港:烟火气的市井天使
香港电影里总是盛产那些冒着热气的市井天使,简单直接,还是有点俗不可耐,《下一站,天后》里的街市卖鱼的金大喜,却有着做歌手的梦想;《麦兜故事》里没有鱼丸,也没有粗面,有些事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麦兜和麦太,麦兜和麦太为了让麦兜考试拿到A,发誓再也不吃最爱的鸡,后来麦太收到了莫扎特博士的一封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他不是低能儿,他只是善良”;《榴莲飘飘》里,背井离乡的少女阿燕和阿芬,为生活所迫着……他们共同眺望着火树银花的维多利亚港,这样美妙的夜景像铺天盖地的巨幅画像,映衬着市井天使的忙忙碌碌、喜喜悲悲。
梁文道说,港人的脚步就像是一条循环流动的纽带,一个跟着一个,不敢怠慢,在搭港铁的时候,尤其为甚。所以,香港的城市电影也不外乎是,少了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努力,告诉你残酷人生的同时,却也不乏温情和“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桃姐》以写实、节制的手法表现出了城市中孤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困窘,却也献上了桃姐和少爷罗杰的脉脉温情;《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位于新界元朗区的天水围,原是一条小围村,居住30万的底层劳工,鲍起静饰演的阿贵14岁就出来做工,先后供两个弟弟上学,如今弟弟们去了中环,住半山成了富贵人,但她依旧只是普通的超市女工,年纪轻轻便守寡的阿贵与儿子相依为命,同一楼居住的阿婆梁欢是新搬来的住户,他每天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日子,凭着在市区卖水果的经验,她在阿贵工作的超市找到了工作,起初两人不过是点头之交,神情冷漠,但到了后来,阿贵溶解了梁欢的冰山,开始变得亲如母女。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就算有“悲情城镇”之称的天水围,生活也是平心静气的,家常便饭里有人性的光辉,生活偶尔会狼狈,但绝不至于绝望。
香港城市电影里的爱情也带着港人的实际和思考,《志明和春娇》告诉我们,“一个女人的这一生,总要爱上几个人渣”,“余春娇确实很好,张志明一点也配不上他”,可那又怎样呢,春娇咬牙切齿地说“你系个扑街”,但你爱上了他,变成了他,就再也戒不掉他。貌不出众的郑秀文成了都市爱情片的代言人,港女的标杆,电影里,她的生活常常一团糟,工作不顺利,父母朋友会帮倒忙,办公室的三姑六婆,总让她的隐私无所遁形,港片的爱情从来不是白马王子加玫瑰花,但只要不糟糕到极致,就总有办法解决。
电影中的台北:记录成长和记忆
台北和其它的国际大都市都不同,除了101大厦之外,就很少有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坊间有传言说,当年蒋介石并不愿意在城市建设上投入资金,要留着钱反攻大陆,可当他发现,返攻打无望时,城市的基调早已形成。也许,就是这么歪打正着,造就了台北的大都市慢生活,在电影的镜头里,更多是成长和记忆,就算是残酷,也要套上温情的外衣,掩盖上血淋淋的本质。
《听说》中的少女秧秧,是男主角天阔口中那种“很孝顺很活泼很善良对朋友很好”的完美女生,她眼神纯净,整日穿梭于台北的街头,为了姐姐参加奥运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生计,打三份工,当她误以为天阔同姐姐一样,是需要旁人照顾的聋哑人时,还是接受了他的求爱,这样的描述,这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的生活真是艰辛!但其实没有,电影中台北是一座可以忘记苦痛,更多去记录成长和美好的城市,像一枚青橄榄,咬下去,清新爽利,甘苦交加,还有丝丝余味。
台北城市电影中的爱情也是淡淡的,文艺的,没有撕心裂肺却又满满的储存于你的内心,《一页台北》中,小凯的女朋友抛弃了他,去了法国,小凯为了她,每日在书店学习法文,直到邂逅了店员Sussie ,两人渐生情感,“切肤之痛”的男孩和羞涩女孩的恋情,丝丝入扣的铺成,简单中却有力量。
电影中的台北从来就不是如同上海、香港一般的繁华,“小绵羊、夜市、台语、诚品书店、便利店”星星点点,铸成了城市的魂,每一家小吃店,街边的阿妈的故事就足以构成一部电影,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质。
从张艾嘉,刘若英、到桂纶镁、郭采洁,这些台湾电影中的女主角们从来都不是绝美的,但却像小雏菊一样芬芳,大概这就是电影中的台北的选择。
电影中的上海:妖娆曼妙的讲究
民国时期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如今的上海依然站在中国的最前沿,魔都千变万化,也许是物质上的富足给了这座城市超越其他城市的讲究与精致,上海人的优越感就像是《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旗袍的一角裙裾,不曾言说,却风情自若。
在电影《长恨歌》中,由港女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一口港普颇让人出戏,但那细细的眉眼,秀美之气倒也带出了弄堂里初长的小家碧玉,王琦瑶是上海小姐,红颜怎会寂寞,他的一生有许多男人,从李主任、康明逊再到老克勒,纷纷扰扰的流言伴着她辛苦而又精彩的一生,你分明才明白,这就是上海女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体面地容颜和身段,永远为了自己而活,不惧怕任何流言,可以节衣缩食的生活,却坚决不降低对生活的品质,都说上海阴盛阳衰,而电影中的上海更加执着于女性传奇,张爱玲说,她在上海度过了最好的年华。
如今的上海的城市电影日渐枯萎,大都是向民国时代致敬,《小时代》更让人误读了上海——除了繁华的空盒,什么也没有的悲哀。
电影中的香港:烟火气的市井天使
香港电影里总是盛产那些冒着热气的市井天使,简单直接,还是有点俗不可耐,《下一站,天后》里的街市卖鱼的金大喜,却有着做歌手的梦想;《麦兜故事》里没有鱼丸,也没有粗面,有些事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麦兜和麦太,麦兜和麦太为了让麦兜考试拿到A,发誓再也不吃最爱的鸡,后来麦太收到了莫扎特博士的一封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他不是低能儿,他只是善良”;《榴莲飘飘》里,背井离乡的少女阿燕和阿芬,为生活所迫着……他们共同眺望着火树银花的维多利亚港,这样美妙的夜景像铺天盖地的巨幅画像,映衬着市井天使的忙忙碌碌、喜喜悲悲。
梁文道说,港人的脚步就像是一条循环流动的纽带,一个跟着一个,不敢怠慢,在搭港铁的时候,尤其为甚。所以,香港的城市电影也不外乎是,少了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努力,告诉你残酷人生的同时,却也不乏温情和“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桃姐》以写实、节制的手法表现出了城市中孤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困窘,却也献上了桃姐和少爷罗杰的脉脉温情;《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位于新界元朗区的天水围,原是一条小围村,居住30万的底层劳工,鲍起静饰演的阿贵14岁就出来做工,先后供两个弟弟上学,如今弟弟们去了中环,住半山成了富贵人,但她依旧只是普通的超市女工,年纪轻轻便守寡的阿贵与儿子相依为命,同一楼居住的阿婆梁欢是新搬来的住户,他每天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日子,凭着在市区卖水果的经验,她在阿贵工作的超市找到了工作,起初两人不过是点头之交,神情冷漠,但到了后来,阿贵溶解了梁欢的冰山,开始变得亲如母女。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就算有“悲情城镇”之称的天水围,生活也是平心静气的,家常便饭里有人性的光辉,生活偶尔会狼狈,但绝不至于绝望。
香港城市电影里的爱情也带着港人的实际和思考,《志明和春娇》告诉我们,“一个女人的这一生,总要爱上几个人渣”,“余春娇确实很好,张志明一点也配不上他”,可那又怎样呢,春娇咬牙切齿地说“你系个扑街”,但你爱上了他,变成了他,就再也戒不掉他。貌不出众的郑秀文成了都市爱情片的代言人,港女的标杆,电影里,她的生活常常一团糟,工作不顺利,父母朋友会帮倒忙,办公室的三姑六婆,总让她的隐私无所遁形,港片的爱情从来不是白马王子加玫瑰花,但只要不糟糕到极致,就总有办法解决。
电影中的台北:记录成长和记忆
台北和其它的国际大都市都不同,除了101大厦之外,就很少有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坊间有传言说,当年蒋介石并不愿意在城市建设上投入资金,要留着钱反攻大陆,可当他发现,返攻打无望时,城市的基调早已形成。也许,就是这么歪打正着,造就了台北的大都市慢生活,在电影的镜头里,更多是成长和记忆,就算是残酷,也要套上温情的外衣,掩盖上血淋淋的本质。
《听说》中的少女秧秧,是男主角天阔口中那种“很孝顺很活泼很善良对朋友很好”的完美女生,她眼神纯净,整日穿梭于台北的街头,为了姐姐参加奥运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生计,打三份工,当她误以为天阔同姐姐一样,是需要旁人照顾的聋哑人时,还是接受了他的求爱,这样的描述,这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的生活真是艰辛!但其实没有,电影中台北是一座可以忘记苦痛,更多去记录成长和美好的城市,像一枚青橄榄,咬下去,清新爽利,甘苦交加,还有丝丝余味。
台北城市电影中的爱情也是淡淡的,文艺的,没有撕心裂肺却又满满的储存于你的内心,《一页台北》中,小凯的女朋友抛弃了他,去了法国,小凯为了她,每日在书店学习法文,直到邂逅了店员Sussie ,两人渐生情感,“切肤之痛”的男孩和羞涩女孩的恋情,丝丝入扣的铺成,简单中却有力量。
电影中的台北从来就不是如同上海、香港一般的繁华,“小绵羊、夜市、台语、诚品书店、便利店”星星点点,铸成了城市的魂,每一家小吃店,街边的阿妈的故事就足以构成一部电影,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质。
从张艾嘉,刘若英、到桂纶镁、郭采洁,这些台湾电影中的女主角们从来都不是绝美的,但却像小雏菊一样芬芳,大概这就是电影中的台北的选择。
电影中的上海:妖娆曼妙的讲究
民国时期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如今的上海依然站在中国的最前沿,魔都千变万化,也许是物质上的富足给了这座城市超越其他城市的讲究与精致,上海人的优越感就像是《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旗袍的一角裙裾,不曾言说,却风情自若。
在电影《长恨歌》中,由港女郑秀文饰演的王琦瑶,一口港普颇让人出戏,但那细细的眉眼,秀美之气倒也带出了弄堂里初长的小家碧玉,王琦瑶是上海小姐,红颜怎会寂寞,他的一生有许多男人,从李主任、康明逊再到老克勒,纷纷扰扰的流言伴着她辛苦而又精彩的一生,你分明才明白,这就是上海女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体面地容颜和身段,永远为了自己而活,不惧怕任何流言,可以节衣缩食的生活,却坚决不降低对生活的品质,都说上海阴盛阳衰,而电影中的上海更加执着于女性传奇,张爱玲说,她在上海度过了最好的年华。
如今的上海的城市电影日渐枯萎,大都是向民国时代致敬,《小时代》更让人误读了上海——除了繁华的空盒,什么也没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