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在课堂中设计疑点,与学生交流互动。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是激发升华学生学习兴趣乃至维持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兴趣;自我修养;互动 对大多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枯燥又乏味的学科,对数学常常抱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心理。基于此,教师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具备效率和质量,教学就应加强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加强修养,师生互信
赞科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体验与提高。其终极目标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关键在教师如何看待。教师应该充满爱心的平等对待学生。作为教者本身来说,要从各方面提升,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学生做朋友,使自身和所教的课程同样受到学生爱戴。
二、设计疑点,激发兴趣
“疑”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随之应运而生。教师若精心设计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环节的顺畅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地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有理数基础上教无理数时,教师可找“小数”为材料,设计迁移练习题。如,将3、-2写成小数形式并回答:这些小数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小数属于有理数吗?是有理数吗?在这个迁移练习中,用“小数”作为连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材料,达到了“通”的要求;用三个有序问题作为练习,达到了“渐进”的要求。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对无理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较深刻。引起思考,是主动学习的开始;疑问能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
三、师生合作,升华兴趣
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其次,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分组形式讨论,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四、体验成功,维持兴趣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肯定、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课本中呈现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做相对运动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会有较深的了解。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持续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只有乐学、爱学才会去钻研。同时也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得以凸显,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兴趣;自我修养;互动 对大多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枯燥又乏味的学科,对数学常常抱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心理。基于此,教师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具备效率和质量,教学就应加强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
一、加强修养,师生互信
赞科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体验与提高。其终极目标是和人的完整性发展紧密相连的。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关键在教师如何看待。教师应该充满爱心的平等对待学生。作为教者本身来说,要从各方面提升,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学生做朋友,使自身和所教的课程同样受到学生爱戴。
二、设计疑点,激发兴趣
“疑”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随之应运而生。教师若精心设计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环节的顺畅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地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有理数基础上教无理数时,教师可找“小数”为材料,设计迁移练习题。如,将3、-2写成小数形式并回答:这些小数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小数属于有理数吗?是有理数吗?在这个迁移练习中,用“小数”作为连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材料,达到了“通”的要求;用三个有序问题作为练习,达到了“渐进”的要求。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对无理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较深刻。引起思考,是主动学习的开始;疑问能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
三、师生合作,升华兴趣
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其次,课堂上可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分组形式讨论,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四、体验成功,维持兴趣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肯定、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又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课本中呈现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做相对运动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会有较深的了解。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持续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只有乐学、爱学才会去钻研。同时也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得以凸显,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