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年代与主题分布两方面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在2006-2012年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兴盛时期。国内较多研究数字版权保护在网上教育的应用,高校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关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国内学者应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下加强保护远程教育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主题研究。
【关键词】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说技术的本质就是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和简单易用,那么因特网就是技术提供给我们的最佳设备。我们尽可能地将现实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因特网就是让这一切变得尽量简单灵活的确是的顶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学习——这一人类的基本行为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加之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3G、4G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传统著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不是十分复杂,而远程教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却因其在互联网使用环境中的低门槛、途径多样的特点在使用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权利的保护带来极大不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终端进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需求的扩大必然造成远程教育课程提供市场的骚动,但人们关于互联网资源付费的意识还没有确立,相应的市场化运作还没有完善,配套的法律措施还没有完备。互联网资源的开放与发展不应以牺牲个人知识产权为前提,市场的乱象还是常态,网络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也经常见到。
本文采用文献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远程教育知识产权问题演的就论文进行统计和梳理,探求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文献统计时间为2003年到2017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键入“远程教育”、“知识产权”等进行检索,剔除研究项目记录、会议综述、报道性文章、重复文章及不相关文章,共搜集到213篇论文,从文献的年代分布及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文献的数量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的相关数量不算庞大,由此可见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问题保护问题的研究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想还是一个有新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的领域。从2003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一个倒U型趋势,在2006年-2012年期间所占比总最大,表明2006-2012年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关于远程教育,许芹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机构借助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池蓉也对其定义、发展、特点以及对学习者的要求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且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的发端。高正、吴庚生认为在远程教育中对数字资源进行保护有很大的必要性,要在确保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对其使用进行监控,不能任其数字产品被非法复制、任意盗版,打击内容提供者的积极性;并且详细介绍了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中内容提供者、内容分发、许可证颁发和消费者等四个组成部分;同时相应的技术实现也分为内容打包(加密)软件、内容分发服务、用户认证/许可证颁发服务和用户终端(播放器)软件等四大部分。王龙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其间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为实践课题,分析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的实践特色,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调研活动,发现的数据结论对推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深入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在涉及到经营管理运作方面,王宵兰认为:远程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开发,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明确产权归属与完善的市场化运作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要处理好如何自觉避免侵权行为的问题。郭锐林,张胜辉等认为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首先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其次要针对网络环境中“逆向”文字化、复制行为问题,当然文章的最后也是落脚于法律方面,强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相关权益。陈筱贞对远程教育过程的链条进行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创制与运作,其中包括原创作品著作权、依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特别技术专有权、商业方法(远程教育机构研究出的独有的营运策略)以及商标和域名保护;另外关于远程教育资源运作中的权力让度,陈以美国马里兰大学、斯坦福大学、赖斯大学等为例说明了在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同时兼具本国自身的特点;关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激活与保护,陈认为外资的投入与联盟发展成为趋势,有偿使用、合同模板的规范化和技术手段的保护成为集体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场所。郑小燕认为法律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在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袁木棋,钱晓峰认为管理失控、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普遍发生知识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在解决对策方面,叶启晶认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远程控制中被束缚而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会与隐私权发生冲突,要通过法律和技术两个途径出发来规范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使用,规范技术措施,设立监管机构、构建预警机制,保证法律发挥应有实效。关于如何处理好网絡环境下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连着关系的问题,徐力文认为文献资源的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为目标。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矛盾,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排他性,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能够合理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寻求一个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平衡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在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中也应注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复制受复制权的限制;网络信息资源链接容易导致链接侵权;数据库的使用也必须符合合理使用的原则;在线教学受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计算机软件受知识产权保护。 (四)关于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研究。早在1740年的英国,法官提出“未经允许个复制摘抄使用的他人作品的,不是一定法定权利,但由此创作的新作品,可受法律保护”。1998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建立全球信息网络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权利管理系统讨论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对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出建议。近代《大清著作权律》首次使用了著作权一词。美国在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也进行了定义,允许教师、学生等进行科学学术研究途径的使用拥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区的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支付任何费用。相关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外经验。在日本,远程教育的研究论文多集中在2000年前后,日本的义务教育之后的所有教育层次都有开放远程教育的学习形式。成年人一般为了个人发展远景或者就业选择返回学校,选择具有开放远程教育的高中来获得文凭。其中一些学校在教学标准方面比公立学校或宽松一些。強调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进行教辅活动,更有研究者提出要加强电子邮件以及电子公告栏在协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95年日本的开放学习就相继提出“对话模式”、“目的学习模式”、“行动学习模式”、“约定模式”等木事,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采用有效的干预。
(五)结论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当前网络发展环境下,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是利益平衡关系,作品连接了著作权人、传播者以及社会公众三方关系。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讲,在网络共享经常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商标权、专利侵犯的问题,亟需受到法律保护,只有有效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利才能使整个运作链条转动起来,否则都去盗其他人的版权,没有人真正坐下来进行新的知识内容生产,那么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创新发展将陷入瘫痪的状态。其次是如何合理有效开发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得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驾齐驱合,合理调节利益矛盾的切入点,健全市场运作机制。最后是完善法律法规等问题。
那么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下,以客户端为主要方式进行远程教育的知识产权保护将落脚于建立个人账户、云端分享、网盘链接等技术层面,以提高民众在进行远程教育时能够接受付费资源的意识为出发点,从生产者、传播者和社会大众三者的利益博弈为切入点。在此环境下,同时要强调技术提供者的责任,服务商在相关侵权情况中也应受到法律惩罚,并且可适当加大惩罚力度、引入相关机制以维护市场稳定。通过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为接下来的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以期为远程教育的信息资源传播提供一个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的绿色、安全的合法通道。
参考文献:
[1]搜狐新闻.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DB/OL].(2004-02-19).
[2]许芹,李星.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与现代远程教育.[J]河北科技图苑.2006.9(19).21.
[3]池蓉.浅谈知识产权远程教育的发展.科技创业月刊.2015.3.12-13.
[4]高正,吴庚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6.3.89.
[5]郭锐林,张胜辉,李渊源.论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知识产权保护[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24-27.
[6]袁木棋,钱晓峰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9(27)4.84.
作者简介:姓名:叶春燕,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历:2016级新闻学研究生
【关键词】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说技术的本质就是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和简单易用,那么因特网就是技术提供给我们的最佳设备。我们尽可能地将现实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因特网就是让这一切变得尽量简单灵活的确是的顶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学习——这一人类的基本行为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加之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3G、4G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传统著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不是十分复杂,而远程教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却因其在互联网使用环境中的低门槛、途径多样的特点在使用时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权利的保护带来极大不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终端进行在线学习成为可能,需求的扩大必然造成远程教育课程提供市场的骚动,但人们关于互联网资源付费的意识还没有确立,相应的市场化运作还没有完善,配套的法律措施还没有完备。互联网资源的开放与发展不应以牺牲个人知识产权为前提,市场的乱象还是常态,网络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也经常见到。
本文采用文献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远程教育知识产权问题演的就论文进行统计和梳理,探求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文献统计时间为2003年到2017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键入“远程教育”、“知识产权”等进行检索,剔除研究项目记录、会议综述、报道性文章、重复文章及不相关文章,共搜集到213篇论文,从文献的年代分布及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情况。
在某种程度上,文献的数量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的相关数量不算庞大,由此可见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问题保护问题的研究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想还是一个有新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的领域。从2003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一个倒U型趋势,在2006年-2012年期间所占比总最大,表明2006-2012年中国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关于远程教育,许芹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机构借助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池蓉也对其定义、发展、特点以及对学习者的要求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且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的发端。高正、吴庚生认为在远程教育中对数字资源进行保护有很大的必要性,要在确保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对其使用进行监控,不能任其数字产品被非法复制、任意盗版,打击内容提供者的积极性;并且详细介绍了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中内容提供者、内容分发、许可证颁发和消费者等四个组成部分;同时相应的技术实现也分为内容打包(加密)软件、内容分发服务、用户认证/许可证颁发服务和用户终端(播放器)软件等四大部分。王龙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其间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为实践课题,分析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的实践特色,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调研活动,发现的数据结论对推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深入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和积极意义。
(二)在涉及到经营管理运作方面,王宵兰认为:远程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开发,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明确产权归属与完善的市场化运作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要处理好如何自觉避免侵权行为的问题。郭锐林,张胜辉等认为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首先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其次要针对网络环境中“逆向”文字化、复制行为问题,当然文章的最后也是落脚于法律方面,强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相关权益。陈筱贞对远程教育过程的链条进行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创制与运作,其中包括原创作品著作权、依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特别技术专有权、商业方法(远程教育机构研究出的独有的营运策略)以及商标和域名保护;另外关于远程教育资源运作中的权力让度,陈以美国马里兰大学、斯坦福大学、赖斯大学等为例说明了在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同时兼具本国自身的特点;关于远程教育资源的激活与保护,陈认为外资的投入与联盟发展成为趋势,有偿使用、合同模板的规范化和技术手段的保护成为集体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场所。郑小燕认为法律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在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袁木棋,钱晓峰认为管理失控、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普遍发生知识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在解决对策方面,叶启晶认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远程控制中被束缚而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会与隐私权发生冲突,要通过法律和技术两个途径出发来规范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使用,规范技术措施,设立监管机构、构建预警机制,保证法律发挥应有实效。关于如何处理好网絡环境下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连着关系的问题,徐力文认为文献资源的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为目标。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矛盾,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排他性,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能够合理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寻求一个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平衡仍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在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中也应注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复制受复制权的限制;网络信息资源链接容易导致链接侵权;数据库的使用也必须符合合理使用的原则;在线教学受信息网络传播权限制;计算机软件受知识产权保护。 (四)关于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研究。早在1740年的英国,法官提出“未经允许个复制摘抄使用的他人作品的,不是一定法定权利,但由此创作的新作品,可受法律保护”。1998年1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建立全球信息网络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权利管理系统讨论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对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出建议。近代《大清著作权律》首次使用了著作权一词。美国在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也进行了定义,允许教师、学生等进行科学学术研究途径的使用拥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区的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支付任何费用。相关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外经验。在日本,远程教育的研究论文多集中在2000年前后,日本的义务教育之后的所有教育层次都有开放远程教育的学习形式。成年人一般为了个人发展远景或者就业选择返回学校,选择具有开放远程教育的高中来获得文凭。其中一些学校在教学标准方面比公立学校或宽松一些。強调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进行教辅活动,更有研究者提出要加强电子邮件以及电子公告栏在协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95年日本的开放学习就相继提出“对话模式”、“目的学习模式”、“行动学习模式”、“约定模式”等木事,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采用有效的干预。
(五)结论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当前网络发展环境下,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是利益平衡关系,作品连接了著作权人、传播者以及社会公众三方关系。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讲,在网络共享经常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商标权、专利侵犯的问题,亟需受到法律保护,只有有效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利才能使整个运作链条转动起来,否则都去盗其他人的版权,没有人真正坐下来进行新的知识内容生产,那么整个社会的前进与创新发展将陷入瘫痪的状态。其次是如何合理有效开发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得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驾齐驱合,合理调节利益矛盾的切入点,健全市场运作机制。最后是完善法律法规等问题。
那么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下,以客户端为主要方式进行远程教育的知识产权保护将落脚于建立个人账户、云端分享、网盘链接等技术层面,以提高民众在进行远程教育时能够接受付费资源的意识为出发点,从生产者、传播者和社会大众三者的利益博弈为切入点。在此环境下,同时要强调技术提供者的责任,服务商在相关侵权情况中也应受到法律惩罚,并且可适当加大惩罚力度、引入相关机制以维护市场稳定。通过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为接下来的远程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以期为远程教育的信息资源传播提供一个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的绿色、安全的合法通道。
参考文献:
[1]搜狐新闻.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DB/OL].(2004-02-19).
[2]许芹,李星.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与现代远程教育.[J]河北科技图苑.2006.9(19).21.
[3]池蓉.浅谈知识产权远程教育的发展.科技创业月刊.2015.3.12-13.
[4]高正,吴庚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6.3.89.
[5]郭锐林,张胜辉,李渊源.论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知识产权保护[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24-27.
[6]袁木棋,钱晓峰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9(27)4.84.
作者简介:姓名:叶春燕,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历:2016级新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