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文化类综艺成为了电视荧幕的新宠,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成为了节目的一大亮点。这种综艺形式的转变,是否是意义形态文化对意象形态文化庸俗化的救赎呢?
关键词:文化综艺;意象形态;救赎
对2015年综艺类节目进行总结,文化类综艺像一匹黑马闯入了观众的视线。例如,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浙江卫视《中国好故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河南卫视《汉字英雄》、江西卫视的《挑战文化名人》等。数十档文化类综艺亮相荧屏,在延续综艺类节目大众化、趣味化的同时,囊括了数理化、文史哲、时事热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增加了专家介绍与讲解的环节,丰富了节目形式,提升了节目的内涵。
文化类综艺较传统的综艺节目而言,最大的区别是专家、学者的参与。这一综艺主体的出现是对传统综艺节目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专家、学者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代表着一种精英文化,是意义形态文化的代表。而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是意象形态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类综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综艺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综艺的多样性和深度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是专家、学者等意义形态文化对传统意象形态文化庸俗化的一种反抗与救赎呢?
一、意象形态文化与意义形态文化
意象形态文化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1990年首次提出,泛指以电视、广告等诉诸影像,作用于人感官的大众传媒为主体的大众文化。我国意象形态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21世纪成为了主流传播形式。意象形态文化以商业利益为主要传播目标,是一种大众化与市场化的传播形式,其主要的社会对象是消遣娱乐。
意义形态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对世界进行意义赋予的诠释形态,也就是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等的一种思索。意义形态文化是一种知识分子文化,主要是由人文知识分子进行操控,其立足点并不是形而下的欲望,而是形而上的精神。这种文化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的认知、世界的探索与精神的追求。
意象形态文化与意义形态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导向。在当今世界,电视媒体作为主流的意象形态文化通过娱乐作用于人类感官,可以说是一种反文化的传播形式。意向形态的主流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意义形态。意义形态主张通过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占据主流地位,在意象文化的渗透下,意义文化开始不断向其靠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便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二、传统类综艺的文化弊端
传统的电视类综艺多以明星、挑战等为噱头,为的是满足受众对明星的喜爱,2015年明星真人秀等综艺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便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体现。这类综艺形式能够激发大众对明星的观看欲与窥视欲,因此带动其购买欲与消费欲,最终实现意象形态文化商业化的目标。可以说,传统电视综艺是以意象形态文化的本质为其运作手段的,通过商品化、艳俗化、快感化来刺激大众感官,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类综艺在本质上秉承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这种庸俗化是对大众整体文化的侵蚀,是对现实世界的遮蔽,同时也对大众的审美阅读能力进行了削弱。
三、文化类综艺的内核与外壳
文化类综艺中通过专家、学者的参与增加了节目的深度,这些专家、学者代表的是新形势下的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分子”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外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现当代知识分子应该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为基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领导社会舆论导向、维护公共良知等。
文化类综艺的出现是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所谓现代传媒指的是通过组织化的运作,通过高科技和产业化向大众进行具有商品性和文化性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成为了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组织力量。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认为,现代传媒应该具有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的功能。但是对当今传媒进行分析,占据主导地位的综艺类电视节目大多以提供娱乐、获得单纯感官享受为依托,弱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传媒的主要功能。
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通过盲目竞争导致节目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对优秀文化内涵的展示。文化类综艺兴起,正视受众对综艺单一化的反映。除了吸收传统综艺节目的基本要素之外,文化类综艺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分为,向受众传播文化内容和人文情怀,体现出了节目的品质与良知。
《故事大王》负责人认为,从电视发展看,文化综艺节目是让观众获得多样化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因此,电视节目应该是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化产品,把产品制作精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这样的电视文化产品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文化类综艺在本质上是披着综艺外壳的文化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类综艺的首要定位是文化类节目,其主要诉求是为了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的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满足不同层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大众接受程度高的综艺形式展开。
3、文化类综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说教,其通过人文关怀进行知识的传播。
综上所述,文化类综艺中的综艺只是其依托的形式,文化才是其内涵。这种将文化与娱乐进行整合的尝试,是意象形态文化向意义形态文化的渗透,同时也是意义形态文化对意向形态文化的救赎。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文化类综艺路在何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其2014年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期间,获得了4.3亿的不重复的观众收看,首播的平均收视率更是达到了1.099%。这个节目受众的年龄从青少年到中年人不等,年龄幅度较大,说明了其广泛引起了社会各年龄段的关注。 虽然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取得了姣好的成绩,但是其总导演关正文却对其发展顾虑重重。他解释道,“汉听拿到了暑期季播排名靠前,超过了很多明星娱乐节目,广告收入接近两亿,但这样的成绩可能依然无法避免被边缘化的前景。”对不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档节目只出现了一季便悄然无声了。将现存的文化类综艺与传统综艺收视率进行对比,其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这种收视率和处境的双重夹击,使得文化类综艺在崇尚传统文化与满足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的夹缝中生存。
文化类综艺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对于文化节目的处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认为,根源在于社会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教育使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膨胀了,对精神的要求放松了,精神越来越粗糙,语言文字也越来越粗糙。”针对这一问题,她提出,“首先要把传统中属于理想操守的、属于审美情趣的以及跟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找出来,再由媒体将其传播出去。”
五、结语
随着时代需求的改变,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造成了很多节目形式与内容的雷同,这种单纯追求商业收入与收视率的商业结构忽视了电视媒体作为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的公共责任,致使电视综艺的庸俗化与无意义化。娱乐至死的单纯视觉享受绝对不是电视传播媒体的应有之义。文化类综艺在保证收视率的同时,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正向性与积极性,切不能陷入知识分子“知道化”的道路,损害大众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程度。将意义形态文化与意象形态相结合的文化类综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意义形态文化对意象形态文化的救赎,同时也是意象文化求得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时宇石.电视传播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祝斌,向志强,邓崛峰.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苏力.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3,(2).
[6]龙小农.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的相似性与差异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
关键词:文化综艺;意象形态;救赎
对2015年综艺类节目进行总结,文化类综艺像一匹黑马闯入了观众的视线。例如,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浙江卫视《中国好故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河南卫视《汉字英雄》、江西卫视的《挑战文化名人》等。数十档文化类综艺亮相荧屏,在延续综艺类节目大众化、趣味化的同时,囊括了数理化、文史哲、时事热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增加了专家介绍与讲解的环节,丰富了节目形式,提升了节目的内涵。
文化类综艺较传统的综艺节目而言,最大的区别是专家、学者的参与。这一综艺主体的出现是对传统综艺节目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专家、学者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代表着一种精英文化,是意义形态文化的代表。而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是意象形态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类综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综艺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综艺的多样性和深度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是专家、学者等意义形态文化对传统意象形态文化庸俗化的一种反抗与救赎呢?
一、意象形态文化与意义形态文化
意象形态文化是由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1990年首次提出,泛指以电视、广告等诉诸影像,作用于人感官的大众传媒为主体的大众文化。我国意象形态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发展,21世纪成为了主流传播形式。意象形态文化以商业利益为主要传播目标,是一种大众化与市场化的传播形式,其主要的社会对象是消遣娱乐。
意义形态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对世界进行意义赋予的诠释形态,也就是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等的一种思索。意义形态文化是一种知识分子文化,主要是由人文知识分子进行操控,其立足点并不是形而下的欲望,而是形而上的精神。这种文化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的认知、世界的探索与精神的追求。
意象形态文化与意义形态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导向。在当今世界,电视媒体作为主流的意象形态文化通过娱乐作用于人类感官,可以说是一种反文化的传播形式。意向形态的主流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意义形态。意义形态主张通过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占据主流地位,在意象文化的渗透下,意义文化开始不断向其靠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便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二、传统类综艺的文化弊端
传统的电视类综艺多以明星、挑战等为噱头,为的是满足受众对明星的喜爱,2015年明星真人秀等综艺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便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体现。这类综艺形式能够激发大众对明星的观看欲与窥视欲,因此带动其购买欲与消费欲,最终实现意象形态文化商业化的目标。可以说,传统电视综艺是以意象形态文化的本质为其运作手段的,通过商品化、艳俗化、快感化来刺激大众感官,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类综艺在本质上秉承一种“娱乐至死”的精神,这种庸俗化是对大众整体文化的侵蚀,是对现实世界的遮蔽,同时也对大众的审美阅读能力进行了削弱。
三、文化类综艺的内核与外壳
文化类综艺中通过专家、学者的参与增加了节目的深度,这些专家、学者代表的是新形势下的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分子”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外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
现当代知识分子应该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为基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领导社会舆论导向、维护公共良知等。
文化类综艺的出现是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所谓现代传媒指的是通过组织化的运作,通过高科技和产业化向大众进行具有商品性和文化性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成为了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组织力量。传播学的相关知识认为,现代传媒应该具有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的功能。但是对当今传媒进行分析,占据主导地位的综艺类电视节目大多以提供娱乐、获得单纯感官享受为依托,弱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传媒的主要功能。
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通过盲目竞争导致节目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对优秀文化内涵的展示。文化类综艺兴起,正视受众对综艺单一化的反映。除了吸收传统综艺节目的基本要素之外,文化类综艺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分为,向受众传播文化内容和人文情怀,体现出了节目的品质与良知。
《故事大王》负责人认为,从电视发展看,文化综艺节目是让观众获得多样化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因此,电视节目应该是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化产品,把产品制作精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这样的电视文化产品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文化类综艺在本质上是披着综艺外壳的文化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类综艺的首要定位是文化类节目,其主要诉求是为了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的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满足不同层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大众接受程度高的综艺形式展开。
3、文化类综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说教,其通过人文关怀进行知识的传播。
综上所述,文化类综艺中的综艺只是其依托的形式,文化才是其内涵。这种将文化与娱乐进行整合的尝试,是意象形态文化向意义形态文化的渗透,同时也是意义形态文化对意向形态文化的救赎。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文化类综艺路在何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其2014年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期间,获得了4.3亿的不重复的观众收看,首播的平均收视率更是达到了1.099%。这个节目受众的年龄从青少年到中年人不等,年龄幅度较大,说明了其广泛引起了社会各年龄段的关注。 虽然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取得了姣好的成绩,但是其总导演关正文却对其发展顾虑重重。他解释道,“汉听拿到了暑期季播排名靠前,超过了很多明星娱乐节目,广告收入接近两亿,但这样的成绩可能依然无法避免被边缘化的前景。”对不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档节目只出现了一季便悄然无声了。将现存的文化类综艺与传统综艺收视率进行对比,其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这种收视率和处境的双重夹击,使得文化类综艺在崇尚传统文化与满足快餐式文化消费需求的夹缝中生存。
文化类综艺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对于文化节目的处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认为,根源在于社会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教育使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膨胀了,对精神的要求放松了,精神越来越粗糙,语言文字也越来越粗糙。”针对这一问题,她提出,“首先要把传统中属于理想操守的、属于审美情趣的以及跟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找出来,再由媒体将其传播出去。”
五、结语
随着时代需求的改变,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造成了很多节目形式与内容的雷同,这种单纯追求商业收入与收视率的商业结构忽视了电视媒体作为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的公共责任,致使电视综艺的庸俗化与无意义化。娱乐至死的单纯视觉享受绝对不是电视传播媒体的应有之义。文化类综艺在保证收视率的同时,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正向性与积极性,切不能陷入知识分子“知道化”的道路,损害大众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程度。将意义形态文化与意象形态相结合的文化类综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意义形态文化对意象形态文化的救赎,同时也是意象文化求得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时宇石.电视传播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祝斌,向志强,邓崛峰.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苏力.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3,(2).
[6]龙小农.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的相似性与差异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