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资CHIC!:那你觉得未来戏剧的方向是什么?
赖声川:未来戏剧我倒不敢说,我们这个行业有个秘密,是很吊诡的。就是如果你想透过艺术来做商业,其实很难成功。这就是我多年来的感觉。换句话,你现在想画画,为了卖一千,然后我现在做戏,目标是两亿。那很难达到目标。可能在一个公司会议室,我们现在做这个戏,两年到三亿,有多少成功的,中国也没几个。我能想到的就是杭州宋城,一直在演,还有大型的西湖印象,这种是成功。还有很多失败的没听说过,更多连上也上不去的,你也没听过。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别人印象也不是很深。
小资CHIC!:但现在商业的戏剧也越来越多。
赖声川:但商业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说是低成本做一些讨好观众的剧,大家看完了哈哈笑下,感动一下,你演几十场就收了,赚很多钱。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很多人问我问我太太,我们国内戏剧看上去很红火,但是还是有很微弱的一面。这个微弱面不是在制作,而是在创意。我们有哪些作品可以留下来的。上海完全有条件做出百老汇的状态,不是现在,五年以后,有七八家每天都在演出。可能十年后就是五十家。这些剧不是演十场二十场,我现在在跟纽约人合作,他们压力多大,每年52周,每周8场。有一天休息,礼拜三礼拜六演两场。全年无休,一个星期它的票房要到六十多万美金才达标,没有到就下去,后面还有很多戏。我觉得这个才叫商业,演个十几场赚个十几万,我觉得这不算。
小资CHIC!:在您的作品中,上海这座城市出现的频率很高,是不是因为您母亲小时候生活在上海的原因?您甚至说《如梦之梦》在上海演出,有种“回家”的感觉,上海在您的心里是什么印象,有什么地位?
赖声川:《如梦之梦》有一整节的剧情在1930年的上海,铺陈了顾香兰这个角色的青年时期,演出时的确有“回家”的气氛。1930年是很多故事的年代,上海本身的多元文化就有很多故事可说,当然我母亲生活在上海也是使我感觉到上海就像是回家的原因,像是我在戏中用的「牯岭路四号」,那就是过去我外婆和我妈妈住过的地方。这次到上海来,我的亲戚告诉我,他们过去的邻居在报章杂志上看到我用他们的地址,都非常兴奋都在讨论,但事实上以前那个房子已经不在了,而牯岭路,我发现不是很多上海人知道的一条街。
小资CHIC!:之前你有很多戏在上海,这跟你的上海情节有关?
赖声川:我觉得是啊,在我母亲小时候住上海。当我小时候住台湾,两岸隔绝没有消息,我们并不知道中国的面貌,你要从过去抓这个东西。上海对我们来说,是中国的门面,商业、文化,上海都是代表。其实现在上海很自豪的东西,都是老外做的。
小资CHIC!:好像是的。
赖声川:当然当年中国人也很厉害,但我们都向往这样一种多种文化刺激很开放的中国的面貌。这一直是我向往的,老外创造了很多,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未来的文化。我觉得不止是我,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对上海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从小就被告知,巴黎出来的时装,第一个就到上海,不会到纽约的,所以纽约第五大道靠边站,还是先到上海来看时装吧。
小资CHIC!:北京和上海的文化更喜欢哪里?
赖声川:很不一样,都喜欢。上海能够快速吸收新东西,然后看戏各方面有深度,都很活。北京可能就慢一点,但是慢的话就细细品尝,可能看得更深。至少对我们的作品来讲。但这个话也太简单广泛了,这两个城市氛围很不同,住在里面的感觉也不一样。可能上海有更多属于生活的细节。
赖声川:未来戏剧我倒不敢说,我们这个行业有个秘密,是很吊诡的。就是如果你想透过艺术来做商业,其实很难成功。这就是我多年来的感觉。换句话,你现在想画画,为了卖一千,然后我现在做戏,目标是两亿。那很难达到目标。可能在一个公司会议室,我们现在做这个戏,两年到三亿,有多少成功的,中国也没几个。我能想到的就是杭州宋城,一直在演,还有大型的西湖印象,这种是成功。还有很多失败的没听说过,更多连上也上不去的,你也没听过。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别人印象也不是很深。
小资CHIC!:但现在商业的戏剧也越来越多。
赖声川:但商业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说是低成本做一些讨好观众的剧,大家看完了哈哈笑下,感动一下,你演几十场就收了,赚很多钱。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不是很健康的模式,所以很多人问我问我太太,我们国内戏剧看上去很红火,但是还是有很微弱的一面。这个微弱面不是在制作,而是在创意。我们有哪些作品可以留下来的。上海完全有条件做出百老汇的状态,不是现在,五年以后,有七八家每天都在演出。可能十年后就是五十家。这些剧不是演十场二十场,我现在在跟纽约人合作,他们压力多大,每年52周,每周8场。有一天休息,礼拜三礼拜六演两场。全年无休,一个星期它的票房要到六十多万美金才达标,没有到就下去,后面还有很多戏。我觉得这个才叫商业,演个十几场赚个十几万,我觉得这不算。
小资CHIC!:在您的作品中,上海这座城市出现的频率很高,是不是因为您母亲小时候生活在上海的原因?您甚至说《如梦之梦》在上海演出,有种“回家”的感觉,上海在您的心里是什么印象,有什么地位?
赖声川:《如梦之梦》有一整节的剧情在1930年的上海,铺陈了顾香兰这个角色的青年时期,演出时的确有“回家”的气氛。1930年是很多故事的年代,上海本身的多元文化就有很多故事可说,当然我母亲生活在上海也是使我感觉到上海就像是回家的原因,像是我在戏中用的「牯岭路四号」,那就是过去我外婆和我妈妈住过的地方。这次到上海来,我的亲戚告诉我,他们过去的邻居在报章杂志上看到我用他们的地址,都非常兴奋都在讨论,但事实上以前那个房子已经不在了,而牯岭路,我发现不是很多上海人知道的一条街。
小资CHIC!:之前你有很多戏在上海,这跟你的上海情节有关?
赖声川:我觉得是啊,在我母亲小时候住上海。当我小时候住台湾,两岸隔绝没有消息,我们并不知道中国的面貌,你要从过去抓这个东西。上海对我们来说,是中国的门面,商业、文化,上海都是代表。其实现在上海很自豪的东西,都是老外做的。
小资CHIC!:好像是的。
赖声川:当然当年中国人也很厉害,但我们都向往这样一种多种文化刺激很开放的中国的面貌。这一直是我向往的,老外创造了很多,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未来的文化。我觉得不止是我,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对上海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从小就被告知,巴黎出来的时装,第一个就到上海,不会到纽约的,所以纽约第五大道靠边站,还是先到上海来看时装吧。
小资CHIC!:北京和上海的文化更喜欢哪里?
赖声川:很不一样,都喜欢。上海能够快速吸收新东西,然后看戏各方面有深度,都很活。北京可能就慢一点,但是慢的话就细细品尝,可能看得更深。至少对我们的作品来讲。但这个话也太简单广泛了,这两个城市氛围很不同,住在里面的感觉也不一样。可能上海有更多属于生活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