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受体1阻断剂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具有激活PPARα的作用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对PPARa转录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改善糖脂代谢的机制.方法 将构建的PPARa表达质粒、PPAR反应元件(PPRE)调控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与pRL表达载体以脂质体(SuperFect)瞬时共转染COS-7细胞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替米沙坦及厄贝沙坦,继续培养细胞不同时间,用双荧光索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以反映PPARa转录活性.不同浓度的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孵育3T3-L1脂肪细胞,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测定细胞的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替米沙坦和厄贝沙坦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加COS-7细胞的PPARα转录活性,在60 h作用均达高峰,两者在100μmol/L浓度时PPRE调控的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增高3.8倍和2.6倍(均P<0.01);(2)替米沙坦及厄贝沙坦激活PPARα的作用不能被PPARγ脚特异性抑制剂GW9662抑制;(3)替米沙坦和厄贝沙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3T3-L1脂肪细胞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和厄贝沙坦增加PPARα转录活性,可能通过此途径改善糖脂代谢。

其他文献
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对于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在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强调全面强化干预血脂、血压等并存风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带来良好的心血管益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强调需要考虑降糖药物的心血管方面的安全性.胰升糖素样肽1(GLP-1)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及β细胞保护功能,此外还可减轻体重,并具有独特的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7类似物2(TCF7L2)基因rs290487、rs11196205、rs1119621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中国北方地区无血缘关系的糖耐量受损(IGT)孕妇158例、GDM孕妇335例作为病例组,正常妊娠妇女647例作为对照组.提取所有受试者基因组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分析TCF7L2基因rs2
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其高ACTH水平不受内源或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抑制,即仔在着糖皮质激素抵抗,但其抵抗机制目前所知甚少,明确其机制将有助于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受体前、受体和受体后抵抗的发生机制。
机体功能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机体功能减退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其发生率高,危害健康,使残疾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住院和死亡率增高.仅在美国,就有12%~14%不在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中的居民(约3 500~3 800万)因长期健康问题而致活动能力减退或丧失;而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此情况者占35%~40%.由于美国人口正在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将从2000年的12%增至2030年的20
期刊
报道3例复发性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患者均为女性,其中病例2为老年女性.病例1主要累及垂体前叶,并侵犯海绵窦和视交叉,病例2则主要累及下丘脑和漏斗部,病例3则是垂体前叶和垂体柄均受累.病例1手术后4个月第一次复发,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龙治疗(HDMPT)有效,但停药后14个月再次复发;病例2中等剂量强的松治疗停药16个月后复发,而病例3则在HDMPT治疗,糖皮质激素减量的过程中复发.3例患者复发
患者女性,26岁,因"停经13周,呕吐消瘦2个月伴心悸多汗5 d"入院.患者2009年11月15 日在南京市鼓楼医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术,术后成功受孕,双胎.孕1个月出现纳差,恶心呕吐,渐加重至不能进食进水,自2009年12月12 日在常州市妇产医院住院1个月,给予能量合剂及氨基酸支持治疗,体重下降10 kg,并逐渐出现心悸,多汗,颜面部、双手指尖麻木,于2010年1月16日转入本科。
期刊
对餐后血糖认识的历史并不很长,但却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等证据的积累,控制餐后血糖药物的问世以及即时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等,目前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侧重介绍中国学者对餐后血糖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及其在临床工作中为提高对餐后血糖关注程度与管理水平所作出的努力。
2011年12月2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有限公司编纂的2010年中国期刊主要计量统计指标正式公布。
期刊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疆部分地区常住哈萨克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共收集完整资料2 760例,分析其不同腰围水平和代谢综合征(MS)组分聚集的关系.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随着腰围升高,哈萨克族≥1和≥2个MS组分检出率呈增加趋势,比值比(OR)明显增高.当男性腰围≥91 cm,女性≥88 cm,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距离最短.以此标准哈萨克族MS粗患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