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已经包含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知识模块,但是由于硬件、软件等情况的变化,使得学生虽然学过相关知识但还是不会用。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能够举一反三、从万变中找出不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上机座位的安排。在具体教学中,公布活动任务后,进行作业设计过程,我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技能,在完成同样的任务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务设计初期,我就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也更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的开发和拓展。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间的学与教都是围绕着一本教材展开的。“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技能“有机”的进行整合。
二、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对《上网获取信息》一节中IE浏览器窗口组成"地址栏"作介绍时,教材提到了IP地址和字符地址(即域名)但并没做过多的解释。我是这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含义的:在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有学生小声说,我们班就有两个张杰,笔者微笑点头),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两个张杰就得等你们年满16周岁办理身份证后才能严格区分了,学生笑)两种途径,其中身份证号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姓名来代表一个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就是书中所说的字符地址;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作为电脑的"身份证"同我们人类的身份证一样,可以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同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也用域名(相当于生活中人类的名字)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跨进了网络知识的门槛,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进行理论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动脑,更要求学生动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讲得过多过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讲和练相结合,教师讲的内容要尽量简练,注重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进行动手操,也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穿插知识讲解,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四、改变教法,凸现主体,激发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信息技术课则可谓是“百见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學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针对信息技术课的这一特点,我把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键盘 软盘”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和教师同置于一个探究者的位置,允许学生突发其想,并允许让学生自己亲自试试看,在试试看的过程中,闪现、捕捉创新的火花。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今天我们掌握的知识到明天并不一定适用。这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让学生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而进行死记硬背。相反,让学生通过自学(如看教材,自己试着操作)、互学(如向旁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等请教)等方式学会操作,并及时进行总结。比如,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学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这样反复地引导,学生渐渐地就能把握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要领。这样,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也许不够完整,或者不是十分扎实,但学生还是成功的,因为计算机的某个知识,也许过三两年就被淘汰了,但学会的学习方法,学生将终身受用。
五、学生进行再尝试,巩固所学,从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它,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尝试和应用,在尝试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个“美”的初步概念后,学生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如的确存在有不合理或不对的地方,再进行修改,但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审美观。当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和教师再进行总结概括,并提出今后的要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井沟学区果园山小学 731800)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已经包含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知识模块,但是由于硬件、软件等情况的变化,使得学生虽然学过相关知识但还是不会用。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能够举一反三、从万变中找出不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上机座位的安排。在具体教学中,公布活动任务后,进行作业设计过程,我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技能,在完成同样的任务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务设计初期,我就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也更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的开发和拓展。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间的学与教都是围绕着一本教材展开的。“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技能“有机”的进行整合。
二、结合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对《上网获取信息》一节中IE浏览器窗口组成"地址栏"作介绍时,教材提到了IP地址和字符地址(即域名)但并没做过多的解释。我是这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含义的:在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众多,同名同姓现象比比皆是(此时有学生小声说,我们班就有两个张杰,笔者微笑点头),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我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两个张杰就得等你们年满16周岁办理身份证后才能严格区分了,学生笑)两种途径,其中身份证号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姓名来代表一个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就是书中所说的字符地址;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作为电脑的"身份证"同我们人类的身份证一样,可以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同样不太容易,所以我们也用域名(相当于生活中人类的名字)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跨进了网络知识的门槛,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进行理论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动脑,更要求学生动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讲得过多过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讲和练相结合,教师讲的内容要尽量简练,注重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进行动手操,也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穿插知识讲解,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四、改变教法,凸现主体,激发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信息技术课则可谓是“百见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學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针对信息技术课的这一特点,我把传统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键盘 软盘”的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和教师同置于一个探究者的位置,允许学生突发其想,并允许让学生自己亲自试试看,在试试看的过程中,闪现、捕捉创新的火花。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今天我们掌握的知识到明天并不一定适用。这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让学生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而进行死记硬背。相反,让学生通过自学(如看教材,自己试着操作)、互学(如向旁边的同学、老师、家长等请教)等方式学会操作,并及时进行总结。比如,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学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这样反复地引导,学生渐渐地就能把握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要领。这样,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也许不够完整,或者不是十分扎实,但学生还是成功的,因为计算机的某个知识,也许过三两年就被淘汰了,但学会的学习方法,学生将终身受用。
五、学生进行再尝试,巩固所学,从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它,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尝试和应用,在尝试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个“美”的初步概念后,学生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如的确存在有不合理或不对的地方,再进行修改,但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审美观。当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和教师再进行总结概括,并提出今后的要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井沟学区果园山小学 7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