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蒲县曾经是临汾市海拔最高的山区贫困县,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为了让山窝窝的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她干工作有韧劲,不达目标不罢休,她就是蒲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武艳芳同志。30多年来,武艳芳一直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基层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专业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脚踏实地 推广技术
多年来,武艳芳一直致力于创新“优质苹果基地”“苹果科技示范园”,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推动蒲县苹果提质增效,用科技之力引领果农脱贫致富。为普及苹果科学栽培技术,她风里来、雨里去,为果农办实事、解难题,不厌其烦地讲科技、传技术、教管理、做示范,和果农真心交朋友。回忆起在蒲县栽种苹果树的第一年,她用“煎熬”二字来形容。都知道果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村民迫于生活,把主要精力仍放在种植玉米、杂粮上,对新栽种的苹果树花费心思少。有些果农虽栽种了苹果树,却放任不管,任其疯长。武艳芳就深入果园讲技术、讲道理,催果农管护果园,武艳芳还拿上农具亲自操作,拉枝、打药、修剪……。经过她耐心的思想工作和细致的技术指导,果农们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果园管护上,蒲县的苹果栽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为提高自身素质,她还多次走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地参观陕西省乾县、山西省吉县等苹果发展先进地区,学习了解种植经验、经营方法、操作技术等。同时,在全县创建“苹果科技示范园”,充分展示和普及苹果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强化广大果农发展苹果产业的现代化理念,提高全县苹果产业科技含量,通过提质增效,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把每个推广项目都落在实处。在蒲县红道乡千亩果园里,主持推广建猪圈、建沼气池的生态果园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果园有机肥不足的问题,开拓果农增收的路子。
马铃薯作为蒲县的主导产业,武艳芳积极参与其新品种推广工作,引进希森9号彩色马铃薯品种,该品种水地、旱地条件下均表现良好,薯皮光滑、薯形整齐、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推广价值极高。除此之外,还引进了红美、红玫瑰、黑金刚、黄金薯等彩色马铃薯品种。“黑、红、紫”特色马铃薯由于富含花青素等成分,有助于促进人体健康,已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关注。武艳芳根据蒲县薛关镇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探索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模式,在3月中下旬先覆盖地膜,种上早熟马铃薯,到马铃薯现蕾期在行间套作糯玉米,6月中下旬马铃薯收获后复播大白菜。在种植过程中,武艳芳全程负责技术指导,并协调农机局专业队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管理和销售,形成供、产、管、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种植户郑明文高兴地说:“我家仅有不到5亩的地,过去就种点玉米,还没有出去打工挣得多。自从采用‘三种三收’模式进行种植,一地种三样,一年三成熟,比单种玉米一季作物,亩均增收3 800元。”
精准施策 科技扶贫
近年来,武艳芳又牵头在黑龙关镇寨子村蹲点扶贫,她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指导发展适宜的主导产业,进行科技扶贫。结合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明确“一对一”帮扶措施的帮扶巩固小卡片,使每一位结对帮扶责任人能够责任分明、职责明确。针对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市场价行情不好,增产不增收,武艳芳在玉米芯上做文章,积极引进技术,争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支持,帮助寨子村建立起20万棒食用菌菌种基地,利用玉米的附属产品,使每千克玉米增加0.3~0.4元的利潤,20万棒可转化玉米芯400吨。产业链的拉长,使农民收入增加,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条路子,也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同时带动碾沟村、宋家沟村发展食用菌,村民收益也十分可观,贫困户张文杰高兴地说:“现在,俺们家脱了贫,一年能有3万多元进账,去年卖蘑菇收入2万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务工收入1万多元。日子确实越过越好”。在扶贫村,武艳芳还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确定玉米皮草编扶贫项目。把玉米皮加工成坐垫、提箱、果篮、装饰画等各种工艺品,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使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赚到钱。
创新模式 培育农民
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难题,近年来,武艳芳主抓全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平台,实现“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一是捆绑式培训。实行优化组合、相互配套,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总体效应。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服务平台,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综合实用技术对口培训、技术指导。二是复合式培训。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复合”培训,既抓眼前的短、平、快,又抓中长期发展,有利于实行分类指导。培训方法由简单的资料、粉笔加黑板,拓展为影视、音像、试验、示范、讲解、释疑相结合,有利于培训者对科技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培训模式上重点做到四结合:培训方向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时段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技术与主导(重点)产业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实训、参观实训相结合模式。由武艳芳牵头,先后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群众 1 600人次,带领贫困群众赴陕西杨凌等地参观学习200人次,聘请农技专家深入贫困村进行技术指导10多次,覆盖贫困群众万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例如,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慧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晓慧,通过参加培训,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头人,她由原来购买菌种,到自己制种,实现了食用菌生产一条龙。赵晓慧制作的菌种质量好、价格低,尤其是对贫困户,菌种全部都是以成本价出售,仅此一项受益的贫困户就有22户。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农村局 邮编:041000)
脚踏实地 推广技术
多年来,武艳芳一直致力于创新“优质苹果基地”“苹果科技示范园”,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推动蒲县苹果提质增效,用科技之力引领果农脱贫致富。为普及苹果科学栽培技术,她风里来、雨里去,为果农办实事、解难题,不厌其烦地讲科技、传技术、教管理、做示范,和果农真心交朋友。回忆起在蒲县栽种苹果树的第一年,她用“煎熬”二字来形容。都知道果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村民迫于生活,把主要精力仍放在种植玉米、杂粮上,对新栽种的苹果树花费心思少。有些果农虽栽种了苹果树,却放任不管,任其疯长。武艳芳就深入果园讲技术、讲道理,催果农管护果园,武艳芳还拿上农具亲自操作,拉枝、打药、修剪……。经过她耐心的思想工作和细致的技术指导,果农们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果园管护上,蒲县的苹果栽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为提高自身素质,她还多次走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地参观陕西省乾县、山西省吉县等苹果发展先进地区,学习了解种植经验、经营方法、操作技术等。同时,在全县创建“苹果科技示范园”,充分展示和普及苹果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强化广大果农发展苹果产业的现代化理念,提高全县苹果产业科技含量,通过提质增效,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把每个推广项目都落在实处。在蒲县红道乡千亩果园里,主持推广建猪圈、建沼气池的生态果园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果园有机肥不足的问题,开拓果农增收的路子。
马铃薯作为蒲县的主导产业,武艳芳积极参与其新品种推广工作,引进希森9号彩色马铃薯品种,该品种水地、旱地条件下均表现良好,薯皮光滑、薯形整齐、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推广价值极高。除此之外,还引进了红美、红玫瑰、黑金刚、黄金薯等彩色马铃薯品种。“黑、红、紫”特色马铃薯由于富含花青素等成分,有助于促进人体健康,已受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关注。武艳芳根据蒲县薛关镇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探索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三种三收”模式,在3月中下旬先覆盖地膜,种上早熟马铃薯,到马铃薯现蕾期在行间套作糯玉米,6月中下旬马铃薯收获后复播大白菜。在种植过程中,武艳芳全程负责技术指导,并协调农机局专业队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管理和销售,形成供、产、管、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种植户郑明文高兴地说:“我家仅有不到5亩的地,过去就种点玉米,还没有出去打工挣得多。自从采用‘三种三收’模式进行种植,一地种三样,一年三成熟,比单种玉米一季作物,亩均增收3 800元。”
精准施策 科技扶贫
近年来,武艳芳又牵头在黑龙关镇寨子村蹲点扶贫,她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指导发展适宜的主导产业,进行科技扶贫。结合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明确“一对一”帮扶措施的帮扶巩固小卡片,使每一位结对帮扶责任人能够责任分明、职责明确。针对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大,玉米市场价行情不好,增产不增收,武艳芳在玉米芯上做文章,积极引进技术,争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支持,帮助寨子村建立起20万棒食用菌菌种基地,利用玉米的附属产品,使每千克玉米增加0.3~0.4元的利潤,20万棒可转化玉米芯400吨。产业链的拉长,使农民收入增加,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一条路子,也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同时带动碾沟村、宋家沟村发展食用菌,村民收益也十分可观,贫困户张文杰高兴地说:“现在,俺们家脱了贫,一年能有3万多元进账,去年卖蘑菇收入2万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务工收入1万多元。日子确实越过越好”。在扶贫村,武艳芳还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确定玉米皮草编扶贫项目。把玉米皮加工成坐垫、提箱、果篮、装饰画等各种工艺品,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使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赚到钱。
创新模式 培育农民
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难题,近年来,武艳芳主抓全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平台,实现“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一是捆绑式培训。实行优化组合、相互配套,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总体效应。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服务平台,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综合实用技术对口培训、技术指导。二是复合式培训。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复合”培训,既抓眼前的短、平、快,又抓中长期发展,有利于实行分类指导。培训方法由简单的资料、粉笔加黑板,拓展为影视、音像、试验、示范、讲解、释疑相结合,有利于培训者对科技知识的消化吸收。在培训模式上重点做到四结合:培训方向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培训时段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技术与主导(重点)产业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实训、参观实训相结合模式。由武艳芳牵头,先后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群众 1 600人次,带领贫困群众赴陕西杨凌等地参观学习200人次,聘请农技专家深入贫困村进行技术指导10多次,覆盖贫困群众万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例如,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慧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晓慧,通过参加培训,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头人,她由原来购买菌种,到自己制种,实现了食用菌生产一条龙。赵晓慧制作的菌种质量好、价格低,尤其是对贫困户,菌种全部都是以成本价出售,仅此一项受益的贫困户就有22户。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农村局 邮编: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