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营造一方风化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培根、养根之举。本文是在对黑龙江省兰西县社区文化建设重点调研的基础上,就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政府投资力度、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几个方面提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区;社区认同;市民素质;社区文化
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微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人的基本素质、呈现着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氛围。社区文化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而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营造一方风化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培根、养根之举。
课题组于近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城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以调查当地文化特点入手,了解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同时以问卷方式对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又通过网络调查进行信息检索、利用微博、微信收集相关信息;对话调查,与相关人员讨论、研讨。其中,重点抽选了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120名20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就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兰西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社区文化设施滞后等让市民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市民迫切希望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步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兰西县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社区基本情况
1、社区文化场所建设情况
兰西县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辖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社区有新安社区,设有中心文化站,有配套的图书室、电教室、书法室、居民演出舞台,配有图书、电脑、投影仪、舞台音响等设施。新华社区,配套建有图书室、电教室、挂钱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新生社区配备有图书室、电教室、市民学校等。新建的新河社区配备有图书室、电教室、书法室等。这4个社区都配备了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加强了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2、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兰西县各个社区从辖区实际出发,以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自2013年初以来组织10个社区5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爱国卫生宣传和环境整治活动、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新安社区居民舞台为依托,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社区文化图片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场演出、迎“十一”广场文化专场演出、乒乓球赛、象棋赛、平安家园小区居民篮球赛等;新华社区和文体局联合举办了春节挂钱展等活动。新安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民族文化兴趣爱好小组,健身队、秧歌队、篮球队、象棋队、读书协会相继成立。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以制度促文化建设走规范化发展。
城社委先后制定了文化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社区文化工作制度、文化指导员工作制度、业余文化活动培训制度、文化活动室工作制度、文体器材管理制度等,从而使街道文化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二是以地理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发展。
由于地处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地域较大、人口密集、文艺人才多,居民层次多样化等特点,城社委为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把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完善,丰富活动内容,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到“三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将社区的精神风貌、建设成就、服务宗旨等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振奋了群众精神,凝聚了社区居民的人心。
三是以阵地建设吸引人才,提升社区文化品味。城社委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创造一个优良的活动环境,采取“上级助一点、共建筹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办法,通过开发商为社区解决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内设党校、团校(青年服务中心)、图书室、阅览室、警务室、调解室、健身房、爱心超市、文体活动室等6个功能活动室。室外有200多平方米的休闲活动广场,配有健身器材,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由于活动设施比较齐全,吸引了大批的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参加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先后成立了老年秧歌舞队、中老年健身操队等,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已形成惯例,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满足了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带动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和外来农民工文化等文化的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兰西县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不足,部分社区办公、文化活动用房建设面积不足,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用房只够办公用途,很难开展活动。
2、社区文化设施档次较低、文化活动器材缺乏,社区开展活动受限,居民积极性不高。
3、社区文化人力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尤其是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缺乏,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5、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缺乏。
6、多数市民对社区文化内涵了解不多、理解较模糊。
7、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部分文化活动不知如何开展。
总体而言,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操作点:
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就个体而言,其需立足于培育人;就整体而言,则是立足于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目前,人们普遍能够意识到社区文化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所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认为“社区文化”主要就是多搞些“文化活动”、多搞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诚然,这些都是“文化”,甚至是最基础性的社区文化工作,但这却并不是社区文化的全部。恰如“文化事业”不等同于“文化活动”一样,“社区文化”也不仅仅等于各种“文化活动”,所以对于社区文化本身的功用和定位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就文化的功用而言, 毋庸置疑,文化的本意“文而化之”,文化最核心的功用是“塑造人”。从文化的结构而言,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建设,都要有一个准确的立足点是“提升人的素质”。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反过来文化也塑造着人。社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呈现,同样要立足于此,完成文化的教育、化育功能。所以,就个体而言,其需立足于培育人;就整体而言,则是立足于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基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社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1、以礼仪文化为基础,提升市民素质。
一个城市或社区的精神风貌,不仅仅体现在可见的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载体上,恰恰是“人”真正展示着城市的风貌、社区的风采。多年前,甚而现在,在国际旅游界国人的文明程度备受诟病,同时我们也发现像张家港等文明城市也通过市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着现代的礼仪和风貌,备受好评。所以,不仅要从学校的“娃娃”开始教现代文明的礼仪礼节、在家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区也应当以礼仪讲座、文明公约等形式,培养社区居民良好的形象、提升市民素质。
2、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强化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市民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组织,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文化工作所面对的对象虽然是每个人,但是社区之网上的纽结主要还是家庭。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家庭的本位是情感和伦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本然地懂得情感的真意、伦理的职责。提升每个家庭的和谐度、幸福指数,传统文化以其情感教育、伦理教育的本真性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人的伦理生活的实践,所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方案要结合寻常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循序渐进地优化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使之与现当代这些普通大众的生命、生活相交融,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并在伦理生活的实践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心灵的澄明意向。
兰西县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多都是在传统文化志愿者的组织下自发地展开的。组织方式也是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基地,有些是爱心人士提供活动场所,成立了德育讲堂,有儿童经典学习班、家长经典研习班、社区成员(周末)自由参与的各种经典班。教学目标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学员生活与社会实践。把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史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参与性。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小学员,培养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立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对于成人学员,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养生、社会责任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注重亲子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家长、学员与教师之间互动参与,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感受孝道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文化艺术魅力。
3、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友善、增强人们对社区认同的家园感 。
社区从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聚居地,而且应该成为居民间彼此信赖、相互守望的家园。所以,社区文化在此能够完成的使命就不仅仅是一些基础文化设施的构建、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是从根本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亲善。城市中的人居住在“鸽子笼”,空间上的分割,使得电梯里、楼道中相见的左邻右舍也难得彼此微笑、问声好,更不必说彼此亲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守望相助、出入相携的传统美德,比如黑龙江的农村社区大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自然村,村民世代居住在一起,促使村民秉承“我们村”的观念,会自然地在情感上有一种归属感;城市社区中,有些社区居民在近些年的社区建设中,也已经对社区有了归属感,新建的社区,居民彼此陌生,通过共享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人们在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经常相遇、交流,进而彼此熟悉;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使得社区居民相互交流、增加亲切感的契机。
除此,社区管理者发现在一些赈灾、捐款活动中,人们哪怕面对远方陌生的“灾难的承受者”都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的情感在共振,在共同的义举中、对他人的同情中,人们彼此认同、增加亲切感。由此,我们不难想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仁爱之心是促进社区认同的情感之源。所以,就社区而言,不仅是“国家与城市居民互动和社会福利递送的基本界面”,传递国家由上到下的福利,而且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由志愿者、民间爱心人士(每个普通居民)自发、或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内的居民帮助“身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传递温暖,确是增进社区认同、人与人之间情感亲善的出发点。
因为“现代信息传媒非常发达,尤其是互联网,可以即时发布消息,但这些媒介面对的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受众,宣传的内容比较宽泛,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社区慈善宣传可以避免上述两个缺点,即社区工作者凭借地缘优势,对社区居民的了解和熟悉,并利用掌握的资源,能够做到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宣传,这样就能够引起居民心理上的重视,促使居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 而以“慈善文化”作为载体、以情感互动和共振作为端口,更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友善、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地制宜。
从调研的情况看,就文化设施和资金而言,每个城市、每个社区的建设情况,差距甚大。所以各地、每个社区具体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均受硬件条件限制,尤其县级城市资金较为紧张、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地制宜。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物质条件因陋就简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能够超越物质条件的文化活动,比如可以通过评比道德模范类的活动引领社区新风尚,像评比“文明市民”以及“好婆婆”、“好媳妇”、“新二十四孝”的活动等。
2、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比如可以从本地区的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中取材,诸如一些社区的书法世家、装裱世家、篆刻世家、剪纸世家等。
3、整合当地文化人才。应充分发挥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通常是真正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或者本身就是文艺工作者,或者是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与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4、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社区要充分利用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社区文化工作者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
任何事业人才都是第一要素,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所要面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不同的个体生命、如何为“他们”或“她们”服务好,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细心、悉心体贴居民内心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求。
(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所以在社区文化的具体建设中,即便管理者和文化工作者以“人的智能和热情”等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但仍然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五)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可以说是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比如,应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二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分工;并根据每个社区自身是实际情况确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常规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等。
结语:就文化建设而言,其本身就是系统工程。社区文化的建设不仅牵涉政府、基层社区管理部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具体的家庭和个人,更涉及管理机制的构建、资金的筹集和合理分配、文化设施的配置、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逐步理顺和解决。期待社区文化在文化强国的战略统领下、在各个城市的具体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孙罕膺(1972—),女,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中国哲学的理论研究。
姚雪梅(1976—),女,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孔祥玲(1976—),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
关键词:社区;社区认同;市民素质;社区文化
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微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人的基本素质、呈现着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氛围。社区文化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而社区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营造一方风化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培根、养根之举。
课题组于近期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城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以调查当地文化特点入手,了解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同时以问卷方式对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信息;又通过网络调查进行信息检索、利用微博、微信收集相关信息;对话调查,与相关人员讨论、研讨。其中,重点抽选了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120名20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就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兰西县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社区文化设施滞后等让市民不满意的问题。广大市民迫切希望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步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兰西县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社区基本情况
1、社区文化场所建设情况
兰西县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辖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社区有新安社区,设有中心文化站,有配套的图书室、电教室、书法室、居民演出舞台,配有图书、电脑、投影仪、舞台音响等设施。新华社区,配套建有图书室、电教室、挂钱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新生社区配备有图书室、电教室、市民学校等。新建的新河社区配备有图书室、电教室、书法室等。这4个社区都配备了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加强了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2、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兰西县各个社区从辖区实际出发,以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自2013年初以来组织10个社区5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爱国卫生宣传和环境整治活动、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新安社区居民舞台为依托,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社区文化图片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场演出、迎“十一”广场文化专场演出、乒乓球赛、象棋赛、平安家园小区居民篮球赛等;新华社区和文体局联合举办了春节挂钱展等活动。新安社区居民自发组成了民族文化兴趣爱好小组,健身队、秧歌队、篮球队、象棋队、读书协会相继成立。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以制度促文化建设走规范化发展。
城社委先后制定了文化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社区文化工作制度、文化指导员工作制度、业余文化活动培训制度、文化活动室工作制度、文体器材管理制度等,从而使街道文化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二是以地理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发展。
由于地处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地域较大、人口密集、文艺人才多,居民层次多样化等特点,城社委为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把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完善,丰富活动内容,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到“三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将社区的精神风貌、建设成就、服务宗旨等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振奋了群众精神,凝聚了社区居民的人心。
三是以阵地建设吸引人才,提升社区文化品味。城社委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创造一个优良的活动环境,采取“上级助一点、共建筹一点、自己出一点”的办法,通过开发商为社区解决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内设党校、团校(青年服务中心)、图书室、阅览室、警务室、调解室、健身房、爱心超市、文体活动室等6个功能活动室。室外有200多平方米的休闲活动广场,配有健身器材,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由于活动设施比较齐全,吸引了大批的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参加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先后成立了老年秧歌舞队、中老年健身操队等,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体活动已形成惯例,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满足了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带动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和外来农民工文化等文化的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兰西县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不足,部分社区办公、文化活动用房建设面积不足,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用房只够办公用途,很难开展活动。
2、社区文化设施档次较低、文化活动器材缺乏,社区开展活动受限,居民积极性不高。
3、社区文化人力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尤其是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缺乏,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5、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缺乏。
6、多数市民对社区文化内涵了解不多、理解较模糊。
7、社区工作人员面对部分文化活动不知如何开展。
总体而言,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操作点:
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就个体而言,其需立足于培育人;就整体而言,则是立足于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目前,人们普遍能够意识到社区文化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所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认为“社区文化”主要就是多搞些“文化活动”、多搞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诚然,这些都是“文化”,甚至是最基础性的社区文化工作,但这却并不是社区文化的全部。恰如“文化事业”不等同于“文化活动”一样,“社区文化”也不仅仅等于各种“文化活动”,所以对于社区文化本身的功用和定位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就文化的功用而言, 毋庸置疑,文化的本意“文而化之”,文化最核心的功用是“塑造人”。从文化的结构而言,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建设,都要有一个准确的立足点是“提升人的素质”。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反过来文化也塑造着人。社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呈现,同样要立足于此,完成文化的教育、化育功能。所以,就个体而言,其需立足于培育人;就整体而言,则是立足于促进社区和谐、社会和谐。
基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社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1、以礼仪文化为基础,提升市民素质。
一个城市或社区的精神风貌,不仅仅体现在可见的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载体上,恰恰是“人”真正展示着城市的风貌、社区的风采。多年前,甚而现在,在国际旅游界国人的文明程度备受诟病,同时我们也发现像张家港等文明城市也通过市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着现代的礼仪和风貌,备受好评。所以,不仅要从学校的“娃娃”开始教现代文明的礼仪礼节、在家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区也应当以礼仪讲座、文明公约等形式,培养社区居民良好的形象、提升市民素质。
2、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强化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市民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组织,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文化工作所面对的对象虽然是每个人,但是社区之网上的纽结主要还是家庭。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家庭的本位是情感和伦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本然地懂得情感的真意、伦理的职责。提升每个家庭的和谐度、幸福指数,传统文化以其情感教育、伦理教育的本真性应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人的伦理生活的实践,所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方案要结合寻常百姓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循序渐进地优化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使之与现当代这些普通大众的生命、生活相交融,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并在伦理生活的实践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幸福感和心灵的澄明意向。
兰西县社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多都是在传统文化志愿者的组织下自发地展开的。组织方式也是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基地,有些是爱心人士提供活动场所,成立了德育讲堂,有儿童经典学习班、家长经典研习班、社区成员(周末)自由参与的各种经典班。教学目标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学员生活与社会实践。把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史知识和爱国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参与性。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小学员,培养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立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对于成人学员,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养生、社会责任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注重亲子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家长、学员与教师之间互动参与,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感受孝道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文化艺术魅力。
3、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友善、增强人们对社区认同的家园感 。
社区从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聚居地,而且应该成为居民间彼此信赖、相互守望的家园。所以,社区文化在此能够完成的使命就不仅仅是一些基础文化设施的构建、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是从根本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亲善。城市中的人居住在“鸽子笼”,空间上的分割,使得电梯里、楼道中相见的左邻右舍也难得彼此微笑、问声好,更不必说彼此亲善。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守望相助、出入相携的传统美德,比如黑龙江的农村社区大都是历史上形成的自然村,村民世代居住在一起,促使村民秉承“我们村”的观念,会自然地在情感上有一种归属感;城市社区中,有些社区居民在近些年的社区建设中,也已经对社区有了归属感,新建的社区,居民彼此陌生,通过共享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人们在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经常相遇、交流,进而彼此熟悉;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使得社区居民相互交流、增加亲切感的契机。
除此,社区管理者发现在一些赈灾、捐款活动中,人们哪怕面对远方陌生的“灾难的承受者”都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的情感在共振,在共同的义举中、对他人的同情中,人们彼此认同、增加亲切感。由此,我们不难想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仁爱之心是促进社区认同的情感之源。所以,就社区而言,不仅是“国家与城市居民互动和社会福利递送的基本界面”,传递国家由上到下的福利,而且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由志愿者、民间爱心人士(每个普通居民)自发、或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内的居民帮助“身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传递温暖,确是增进社区认同、人与人之间情感亲善的出发点。
因为“现代信息传媒非常发达,尤其是互联网,可以即时发布消息,但这些媒介面对的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受众,宣传的内容比较宽泛,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社区慈善宣传可以避免上述两个缺点,即社区工作者凭借地缘优势,对社区居民的了解和熟悉,并利用掌握的资源,能够做到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宣传,这样就能够引起居民心理上的重视,促使居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 而以“慈善文化”作为载体、以情感互动和共振作为端口,更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友善、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地制宜。
从调研的情况看,就文化设施和资金而言,每个城市、每个社区的建设情况,差距甚大。所以各地、每个社区具体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均受硬件条件限制,尤其县级城市资金较为紧张、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要因地制宜。但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物质条件因陋就简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能够超越物质条件的文化活动,比如可以通过评比道德模范类的活动引领社区新风尚,像评比“文明市民”以及“好婆婆”、“好媳妇”、“新二十四孝”的活动等。
2、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比如可以从本地区的人文景观、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中取材,诸如一些社区的书法世家、装裱世家、篆刻世家、剪纸世家等。
3、整合当地文化人才。应充分发挥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通常是真正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或者本身就是文艺工作者,或者是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与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4、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社区要充分利用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社区文化工作者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
任何事业人才都是第一要素,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所要面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不同的个体生命、如何为“他们”或“她们”服务好,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细心、悉心体贴居民内心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求。
- 确立服务理念、提升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人文情怀,是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思想前提。
- 提升服务手段,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 吸纳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志愿者,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编外成员、智囊和参谋。
(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所以在社区文化的具体建设中,即便管理者和文化工作者以“人的智能和热情”等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但仍然无法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五)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可以说是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比如,应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二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分工;并根据每个社区自身是实际情况确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常规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等。
结语:就文化建设而言,其本身就是系统工程。社区文化的建设不仅牵涉政府、基层社区管理部门、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具体的家庭和个人,更涉及管理机制的构建、资金的筹集和合理分配、文化设施的配置、文化活动场地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逐步理顺和解决。期待社区文化在文化强国的战略统领下、在各个城市的具体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提升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孙罕膺(1972—),女,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中国哲学的理论研究。
姚雪梅(1976—),女,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孔祥玲(1976—),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