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体。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也是伴随着整个过程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印迹是随处可见的,如何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化;自强不息;中庸;冲突
一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现代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文明,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根据王朝的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社会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革或者制度创新走上现代化的大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清王朝的统治者内部进行的百日维新、康梁变法和洋务运动等实例,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无法通过自身迈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那如此泱泱大国靠什么才能进行现代化呢?历史的车轮轨迹行进过程已经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现代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靠着船坚利炮攻破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倾销各种商品,迫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打开国门,随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至最终清王朝的统治更加腐败,日益土崩瓦解。中国史学家把鸦片战争看成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质上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的现代化事实上真正的发迹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这是由清政府的统治者自身进行的运动,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进行的,它仅仅向西方学习的是器物层面,而没有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最终的结果失败了。但是洋务派兴办的一些官办军工企业、建设的新式海军,后期扩大成为官办、官督商办、民办的资本主义类型的企业。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又向日本学习,进行了百日维新变法,虽然结果也是失败了,但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心中埋下了改良的种子。当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胜利后,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样在第一个阶段里,从工业化还有制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现代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从辛亥革命的成功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比较重要的里程碑,它从西方引进了民主与科学的概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启蒙做了铺垫,同时也预示了中国将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这之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革命的进行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几次更替,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都在调适中向前发展。
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1949年中国结束了近百年动荡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随后中国开启了探索自己国家独立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包括五种经济成分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迅速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6年,国家通过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走了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很正常。后来经历了动荡的十年文革,以及两年的徘徊中前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倒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出现了问题。
现代化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直至今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主要是指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中国的改革是以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主题的;开放是指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制定并且实施开放的政策,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改革开放乃是同步的过程。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的终止“文化大革命”,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整个国家的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由冷战时期的孤立无援、自我封闭状态转为完全的改革开放上来,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大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重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努力完成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意识到现代化的发展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方面进行配套发展。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具体的特征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第四,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形成以旧的时代,受王朝更替帝王思想的影响,皇权主义,个人崇拜主义思想特征也比较明显,这可以说是其比较消极方面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能够包罗万象,影响广泛。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儒家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中庸至上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大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两极维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独特的特征,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可以说有时候传统文化是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而有时候传统文化反而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一方面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共同发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起到让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也是多民族共同铸造的,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说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自辛亥革命的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和今天,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上,不能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厚德载物的高风亮节以及和谐中庸的思想境界。中国人经历了无数次革命的血雨腥风的洗礼,但是没有被革命给打倒,一直在革命中奋勇向前,并且在革命中也坚持发展生产,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让中华民族胸怀宽广,以德化人,和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也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和合文化,或者说和谐中庸特征的体现。中国就是这样的,用以德服人的方式进行着自身的发展,这样中国自身的环境很稳定,外部的大的世界环境也很稳定,是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着冲突,传统文化属于旧时代的文化,受着时代的局限,它对现代化的影响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现代化的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也就是说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这种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消极影响或者说冲突,在中国现代化的开启之初就很明显了。正如前面所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倾向于受外力的影响才开启的,为什么中国自身就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内生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呢?这也是由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惰性文化,它建立在一种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并且延续了几千年,也把自己封闭起来,虽然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但是都是针对整个中华民族内部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包容融合,和异域文化发生碰撞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造成了其惰性的存在。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动荡的十年内乱,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小农思想的体现,忠君观念对文革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文革期间经济的动荡发展,甚至是倒退发展,无疑是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
中国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就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进程的影响来看无非是促进和阻碍的交替发展过程。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能促进现代化的进程,那就要探究到其促进发展的正面因素,继续做细致的研究方可一探其究竟。
参考文献
[1] 石原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2000.
[2] 列文森.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童星.發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化;自强不息;中庸;冲突
一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现代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文明,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工业化,根据王朝的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社会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革或者制度创新走上现代化的大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清王朝的统治者内部进行的百日维新、康梁变法和洋务运动等实例,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无法通过自身迈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那如此泱泱大国靠什么才能进行现代化呢?历史的车轮轨迹行进过程已经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现代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靠着船坚利炮攻破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倾销各种商品,迫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打开国门,随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至最终清王朝的统治更加腐败,日益土崩瓦解。中国史学家把鸦片战争看成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质上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的现代化事实上真正的发迹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这是由清政府的统治者自身进行的运动,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进行的,它仅仅向西方学习的是器物层面,而没有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最终的结果失败了。但是洋务派兴办的一些官办军工企业、建设的新式海军,后期扩大成为官办、官督商办、民办的资本主义类型的企业。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又向日本学习,进行了百日维新变法,虽然结果也是失败了,但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心中埋下了改良的种子。当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胜利后,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样在第一个阶段里,从工业化还有制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现代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从辛亥革命的成功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比较重要的里程碑,它从西方引进了民主与科学的概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启蒙做了铺垫,同时也预示了中国将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这之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革命的进行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几次更替,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各种政治经济制度都在调适中向前发展。
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1949年中国结束了近百年动荡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高度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随后中国开启了探索自己国家独立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从当时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包括五种经济成分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迅速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6年,国家通过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走了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很正常。后来经历了动荡的十年文革,以及两年的徘徊中前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倒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出现了问题。
现代化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直至今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主要是指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中国的改革是以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主题的;开放是指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制定并且实施开放的政策,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改革开放乃是同步的过程。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的终止“文化大革命”,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整个国家的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由冷战时期的孤立无援、自我封闭状态转为完全的改革开放上来,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大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重视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努力完成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意识到现代化的发展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方面进行配套发展。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具体的特征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第四,传统文化产生发展形成以旧的时代,受王朝更替帝王思想的影响,皇权主义,个人崇拜主义思想特征也比较明显,这可以说是其比较消极方面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能够包罗万象,影响广泛。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儒家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中庸至上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大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两极维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独特的特征,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可以说有时候传统文化是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而有时候传统文化反而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一方面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共同发展,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起到让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也是多民族共同铸造的,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说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自辛亥革命的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和今天,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上,不能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厚德载物的高风亮节以及和谐中庸的思想境界。中国人经历了无数次革命的血雨腥风的洗礼,但是没有被革命给打倒,一直在革命中奋勇向前,并且在革命中也坚持发展生产,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让中华民族胸怀宽广,以德化人,和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也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和合文化,或者说和谐中庸特征的体现。中国就是这样的,用以德服人的方式进行着自身的发展,这样中国自身的环境很稳定,外部的大的世界环境也很稳定,是为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着冲突,传统文化属于旧时代的文化,受着时代的局限,它对现代化的影响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现代化的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也就是说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这种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消极影响或者说冲突,在中国现代化的开启之初就很明显了。正如前面所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倾向于受外力的影响才开启的,为什么中国自身就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内生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呢?这也是由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惰性文化,它建立在一种封闭性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并且延续了几千年,也把自己封闭起来,虽然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但是都是针对整个中华民族内部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包容融合,和异域文化发生碰撞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造成了其惰性的存在。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动荡的十年内乱,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小农思想的体现,忠君观念对文革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文革期间经济的动荡发展,甚至是倒退发展,无疑是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
中国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是就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进程的影响来看无非是促进和阻碍的交替发展过程。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能促进现代化的进程,那就要探究到其促进发展的正面因素,继续做细致的研究方可一探其究竟。
参考文献
[1] 石原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2000.
[2] 列文森.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童星.發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