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三对偏旁解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里有三对偏旁值得注意,它们或因形义同源而容易混淆,或因表义特殊而望文生义。理解和掌握它们,不仅错别字减少,识字效率提高,还能学到相关的汉字文化知识。这三对偏旁是“皿”与“血”、“纟”与“幺”、“弓”与“矢”。
  一、“皿”与“血”
  “皿”与“血”形近,“血”多一个短撇,两偏旁的字义和构字作用由此不同。
  1.皿
  甲骨文写作“■”,象形字,像一个带底座的大口容器。小篆写作“■”,隶书写作“■”。本义是器皿。“皿”在构字中主要作意符,表示器皿的意思。试举数例。
  盂,从皿,于声,是一种盛液体的敞口器皿,如“痰盂”。引申指盛饭的食器,如“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饭碗)。
  盆,从皿,分声,本义是一种口大底小、比盘深的圆形盛器,如“脸盆”“花盆”。比喻引申指盆状物,如“盆地”。音符“分”是前鼻音,盆也因此是前鼻音。
  益,从皿,上部是横放的“水”字,会意水从皿上漫出。本义是溢出。水溢出多因加水过多,由此引申为增加,增长,如“延年益寿”“益智玩具”。由“增长”引申为利益,好处(跟“害”相对),如“公益”“受益匪浅”。进一步引申为有利的,如“益鸟”“良师益友”。后来,引申义成为“益”的常用词了,人们就再为“益”加意符“氵”造“溢”字表示。这种现象叫字的分化,“溢”是“益”的分化字。
  蛊,繁体写作“蠱”,会意字,从蟲(用三个虫表示很多虫)从皿。古代传说取百余毒虫放于器皿中,使其互相咬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作“蛊”,最毒,可以用来毒害人。“蟲”规范简化为“虫”,“蠱”也类推简化作“蛊”。本义是害人的毒虫。引申为毒害,使人迷乱,如“蛊惑人心”。又引申指害人的邪术,如“蛊道”。
  2.血
  比“皿”多的这一撇表示什么呢?看甲骨文,“血”写作“■”,皿中有一个小圆圈,这是血液。原来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或会盟时有一种仪式,把动物或人的血液滴入盛着酒的器皿中,或供奉神祖,或直接饮用。“血”字由此产生。演变到小篆写作“■”,“血液”写成了短横;古隶写作“■”,短横(血液)在“皿”上面;楷书写作“血”,“血液”写成了撇。撇运向“皿”的左边短竖——这样能使前后笔衔接,加快写字的速度。本义是血液,特指祭祀用的鲜血。由于人们把保家卫国而流血牺牲看作勇敢、忠诚的体现,血就被用来比喻刚强和热诚的精神,如“血性男儿”“血气方刚”。也引申指像血一样的红色,如“血色”。流血会使很多人流泪,于是本义又引申为泪水。如“泣血涟如”(《周易·屯》),是说泪流不止。
  “血”在构字中作意符时表示血液,如“衅”;作音符有“恤”。
  衅,音xìn,会意字,从血从半(表示缝隙),会意为古代杀牲取血涂于器物的缝隙,是祭祀的方式之一,如“衅鼓”,“(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孟子·梁惠王上》)由涂抹缝隙引申为缝隙,嫌隙,如“寻衅”“衅端”。进而引申為争端,如“挑衅”。
  二、“纟”与“幺”
  这两个偏旁形近且同源,须认真辨析。
  1.纟
  “纟”的甲骨文写作“■”,像一把细丝绞在一起的形状。小篆写作“■”,下部“■”是束丝的头儿。隶书写作“■”,楷书写作“糸”,读音mì。“糸”现在只作偏旁,在字左时繁体写作“糹”,简化为“纟”;在字下部时仍写作“糸”。我们知道,“糸(纟)”在构字中表示蚕丝、线绳、纺织、颜色等义,如“纤、绸、织、素、紧、绿、紫”。这里解析几个字以增强理解。
  级,形声字,“纟”表示蚕丝,及声。本义指丝的优劣等级。后引申泛指等级,如“级别”。进而引申指学校里学生的学年分段,如“年级”“班级”。引申为量词,如“五级台阶”。
  综,形声字,“纟”表示纺织,宗声。本义是织布机上使经线和纬线能交织的装置,引申为总合,聚合,如“综合实践”“综合分析”。
  绍,形声字,“纟”表示丝线,召声。本义指一根丝线断了或不够长,用另一根丝线接上。由此有了继承、接续的意思,引申为介绍,两个不相识的人,经过别人介绍或自我介绍而互相认识了,犹如用丝线联系在一起。
  索,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宀从糸从双手,表示房屋内有人用双手搓线绳。小篆写作“■”,楷书简化写作“索”,“糸”(mì),丝线。这是会意字。本义是搓绳索。古人把小的称为“绳”,把大绳称为“索”,引申泛指各种绳索或链条,如“索道”“铁索桥”。搓绳时需要把绳扭合在一起,又引申为寻找,探求,如“搜索”“探索”“索引”。
  2.幺
  幺的甲骨文也是“■”,本义也是一把细丝。引申为细、小。由小又引申为排行最末的,如方言中的“幺妹”“幺儿”。又引申用作数词一(最小的整数)的俗称,如“呼幺喝六”。
  “幺”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微小、细小等义,如“幽、幼”;也作声符,如“吆”。
  幼,会意字,从幺从力(力气),合起来就是“小力”。本义是力气小。力气小多因年幼,引申出“幼儿”之义。也引申指小孩儿,如“幼不学,老何为”(《三字经》)。
  三、“弓”与“矢”
  这二字并不形近,却同属弓箭系统,词义关系密切,作偏旁表意有特色。
  1.弓
  甲骨文写作“■”,象形字,像一张弓的形状,弓背、弓弦、弓梢皆备。小篆写作“■”,省去弓弦而扩大了弓梢部分;汉隶写作“■”。本义是射箭或发射弹丸的器具。引申指弓状物,如“琴弓”。因弓形弯曲,又引申为弯曲,如“弓身”“弓步”。
  “弓”在构字中主要作意符,表示弓箭、弓形、弯曲等义,如“弦、弹(dàn,弹弓)、弯”;也作意符兼音符,如“躬、穹(qiónɡ)”。弓箭是古代人民同外界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因此蕴涵着人类丰厚的传统文化。
  引,是一个从构字到引申义都很有意思的字,从弓从丨(ɡǔn,指箭),表示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是开弓。“开弓”要拉弦,因此引申为牵,拉,如“牵引”“引车卖浆”。“开弓”使弦伸长,引申为伸长,延长,如“引申”“引领相望”。“开弓”时箭指前方,又引申为引导,带领,如“引领”“引路”。“开弓”时弓弦往自身方向拉,引申为引来,招引,如“引火烧身”“抛砖引玉”。进而引申为引起。“开弓”时弦往后拉,引申为引退,引避。   张,形声字,从弓,长声。古人用弓时安上弓弦,叫“张”,不用弓时放松弓弦,叫“弛”。安上弓弦,引申为拉开弓,张开,打开,扩张。进而引申为放纵,如“张狂妄行”。“张弓”欲发射,又引申为主张。“张弓”则弦紧,引申为紧张,进而引申为慌张,张皇。由“张弓”欲射又引申为举目而望,如“东张西望”。又引申为排开,陈设,如“张灯结彩”。用作量词,如“一张弓”“两张纸”。
  2.矢
  甲骨文写作“■”,象箭的形状。金文写作“■”,小篆写作“■”,汉隶写作“■”。演变得不象形了。本义是木制的箭。先秦称木制的为矢,竹制的为箭,秦汉后逐渐混同。假借为“誓”,表示发誓,如“矢志不渝”“矢口否认”。又为求词雅,书面语常以“矢”代“屎”,如“千村薜荔人遗矢”(毛泽东《送瘟神》其一)。
  矢作偏旁,在有的字中作音符,如“雉、疑”;在有的字中作意符兼音符,如“知”;更多的是作意符,表示箭、直等义,如“医、族、矫”。
  不过,弓和矢作意符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表意功能:作度量物体长短的器具。因弓长矢短,弓用于度量長的物体,矢用于表示短的物体。如“疆”字,本义是田界,从弓从土从畺(jiānɡ,用两田三横线表示田间界线),弓在“疆”中表示丈量田界、以弓记步的意思。矢则在“短”中表示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小,如“短途”“短期”;在“矮”“矬”字中表示人的身子短,如“矮个儿”“矬子”。
  由于很多人不知道“弓”“矢”的这个特别的表意功能,因此有人认为“矮”“射”两个字的意思弄混了。“矮”从“矢”,应该是射箭的意思;“射”从身从寸,会意身子一寸长,应该是矮的意思。“矢”旁已解析,现在谈谈“射”的“寸”偏旁。
  “寸”字产生于“又”字。“又”的甲骨文写作“■”,像右手形,三指代表五指,伸向下方的一笔是手臂。金文“寸”字写作“■”,在“又”(手)下加指示符号(点),指手腕下的一寸处,隶书写作“■”。本义是寸口,中医把脉的地方,引申指比较短的长度单位:寸。但是作偏旁时,“寸”却主要是作意符,表示手臂。比如,付,从人从寸,是手持物给他人;守,从宀从寸,是用手护卫;尊,从酋(久酿之酒)从寸,是手持好酒敬人。所以“射”字,从身从寸,表示的是从身边引弓发射之意。■
  (作者单位:福建省集美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有必要、更有责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将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苏州市渭塘镇相成区珍珠湖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独特的地方资源孕育了其独特的特色
疫情已经第八天了。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全国的病例增加了多少,江苏增加了多少,盐城增加了多少,響水有没有突破零。看完之后,总是要评论一番。这个时候,往往是每天早上的七点多钟。晴天的时候,太阳光照射在粉团花的窗帘上,卧室里就一派温暖祥和的居家好氛围。   这个时候,看完了,也总是都不想起床,贪恋着被窝里的好光景。小卿会叽叽歪歪翻过身去,搂着丈夫徐飞的脖子,哼哼唧唧地说,飞,我好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接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固然简单省事,然而这样的教学仅仅是把学生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仅失去探索的快乐,也无法掌握探索的方法,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探索的权利,有时“小题”不妨“大作”。  笔者经历课程改革已有6个年头,然而,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与头脑中那些传统的教学思想仍然时不时地在“打架”,稍不留神
将能力明确地分解为表示“产出”的效能和表示“投入”的需能,这样的分解使过去对能力的模糊认识得以清晰明了,其最大的优势是使很多有关教育装备能力的测量和计算都变得非常容易操作了,而且其测量结果的意义也十分清晰和明确。性能是教育装备自身特性的描述,而需能和效能则用来描述教育装备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特性。性能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两者分别有各自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  1 引言  “能力”一词似乎很普通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结构及其作用,并会完成简单的折射光路图,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像;第二课时则是凸透镜的成像探究实验。  笔者设计的案例改变了过去只是简单出示透镜的标准实物,告诉学生透镜的式样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积极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动手动脑,体现出主体地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与生活
摘要 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提出在课堂中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传播学课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0)36-0053-02  Research on Applying Strategy of Case Study in Classroom: Take Communication T
摘 要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大批设备器材配备到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日常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结合江西省装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分析现状和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教育装备信息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
摘  要 分组实验最好采用连续两课时的上课方式,分组实验中采用合作学习,分好组是关键。个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必要时需要教师参于进来,把规律定量化,用公式或数字精致表达学生的想法。  关键词 分组实验;合作学习;打点计时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123-02  1 引言  “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Ⅰ
汉字学是专门研究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构形及形音义关系、汉字教学与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相对科学地解析了所有的汉字,基本理清了各字间的系统关系。掌握汉字学对教师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系统地教学汉字,提高识字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有着直接的紧密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执教汉字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的相关知识,因而识字教学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关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宠儿”,“手机一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在信息时代下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班主任无权也无法阻止学生拥有并合理享受手机这一高科技文明成果。大可不必把手机看做“洪水猛兽”,倒不如进行另类思考,只要班主任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手机反倒有可能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