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处于“二元金融”态的背景下,我国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整体仍未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經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问题,农村的普惠金融问题更值得关注。为寻找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对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供需两侧的现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云南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呈现滇中、滇西、滇东北三级阶梯,类似于我国东中西三级阶梯,通过对云南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查评估,尝试为供求匹配解提供新的思路,昭示新的路径,也可以为分析农村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提供借鉴。
一、现状分析
考虑金融地理环境因素,兼顾传统农业与新型种养业,选取云南省16个州市共计108个区县农村2000余户个体与家庭、55家企业作为需求端样本,52家金融机构作为供给端样本。
(一)需求侧现状分析
1.微观个体存在潜在需求。样本个体年收入水平中等,收入来源多样化,且非农收入占比不低。通过传统种养殖业收入占比50%,个体经商、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达到33%。开支项目集中在日常生活开销、子女教育、购买生产资料等方面,支出渠道说明农民在此类方面有着潜在的资金需求。
2.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各类型农村主体,包括农户、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小微企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对融资都有着强烈的金融需求。调查显示,从样本农户的融资需求来看,农民需要借款的金额集中在5-10万元之间。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76%的农户、企业资金紧张时,首选融资途径是金融机构融资,且大部分农户更愿意接受基准利率,对于贷款需求的期限结构更愿选择1-3年。
3.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农村金融意识不断提升,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使未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调查显示,农户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产业有紧密联系,对传统业务有了不同的新需求;涉农企业对科学发展经营、管理咨询、投资顾问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加。
同时,不同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较为发达区县的购买基金或债券和农产品期货等新金融业务的需求迫切且量大;而经济较为落后区县的贷款服务和代缴费用的传统金融服务需求更显著。
4.农村金融知识低净值趋势明显。农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风险认知程度低,不能正确识别风险范围。调查显示, “在您购买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时,是否阅读合同条款”调查中,选择“根本不读合同条款”占比达25.2%,说明农村消费者在金融知识和信息获取上却呈现消极态度,完全不清楚金融产品的风险高低和责任大小,在信息获取和维权上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二)供给侧现状分析
1.县域普惠金融服务的密度和广度不断提升。随着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新体系正在形成,尤其是一些新的微型金融机构出现,极大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从调查来看,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虽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经济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而经济落后地区,主要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
2.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持续推进,云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农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基金、债券、农产品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创新增加。调查显示,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资产保值升值产品为辅。
3.供给方难以满足需求方贷款问题依然存在。调查显示,63%的农户和53%的涉农企业表示,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未给予满足的主要原因是担保、抵押无法落实;92%金融机构认为无法给予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足够的担保和抵押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少担保人或缺乏可抵押财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难以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的需求。同时,在“是否获得过所有权证贷款”的调查中,73%的农户选择“从未获得过”。在所有权证业务办理过程中,主要受确权难、产权抵押品价值低、抵押贷款核定的额度低等因素影响,阻碍农民信贷可得性。
4.周期长和收益率低的弱质产业特征成为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因素。94%的涉农金融机构认为农户主要还款风险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易受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影响,投资失败可能性大;46%的金融机构认为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利息,其贷款还存在还款风险;38%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户借款的用途风险较高,收益不稳定。
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端主体单一
在我国金融组织集约化经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经营网点已基本撤销完毕。目前,主要依赖于农信社和农行。农村金融市场低竞争,导致服务主体单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设立网点投入成本较高、资金回报率低,特别是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在没有更多优惠政策或资金补贴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设立网点缺乏动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工作面临挑战。
(二)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仍需提高
根据前期开展的云南省金融消费者素养调查取数据计算,全省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为6.03分,金融行为得分为6.29分,而农村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为5.60分,农村消费者金融行为得分为6.00分,相较于全国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20分,金融行为平均得分为6.19分,全省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三)涉农供需资金问题长期存在
从资金需求端看,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失地农民等群体整体资产实力弱,有效担保少,所从事行业不确定性因素多,短期难见成效,融资风险较大,导致所需资金“贷不到”。 从资金供给端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和政府补贴“放不出、效果微”情況明显。支持创业就业的民生类贷款因金额小、管理成本高、收益低,贷款投放后基本是零效益,甚至负效益,很多银行“不愿贷”。另一方面,政府虽对创业就业类民生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但贷款金额限制明确,金额较小,支持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失地农民因扩大生产或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就业资金需求更大,有限的贴息贷款额度支持效果甚微,货币的乘数效应难于体现。
(四)村金融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契合度不高
调查发现,供需两侧不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二者的契合度需进一步提高,虽然金融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点都有当地农户或涉农企业所需的服务,如有的地区农户需要购买理财产品或是代缴各类费用的服务,而所在地区的网点却不能提供,因此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发挥普惠金融供给端商业可持续性。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优化农村普惠金融供需环境
一是从供给侧方面,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鼓励设点、升级惠农支付服务点、加大农村金融竞争、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面等手段,使金融资源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二是加强与政府、财税部门的沟通,有效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利用和发挥好农业保险的支持保障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求组织者,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工作
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惠民工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项目的作用,开展贫困地区金融教育培训。一是加大对基层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把基层干部培养成为农村金融知识学习和应用带头人。二是在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金融宣传教育,将金融知识作为普及课程,从而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个学校带动一片的效果。三是针对农村地区推出浅显易懂的宣传教育读物,着重宣传小额信贷、反假币、残损币兑换和农业保险等与农村生活关系度高、农民普遍关心的内容,以提高金融知识宣传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
(三)完善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对接渠道
一是组建和规范以政府出资为主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依托大数据,引导金融机构助推产业发展,开发适合“三农”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让信贷资源真正投入到有发展潜力,能确保当地群众增收的产业,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形成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三是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为小微、“三农”企业贷款担保搭建征信平台,简化担保手续。
(四)契合供需两侧,走与时俱进的普惠金融之路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组织方式、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走势,普惠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普惠金融需求内容进一步丰富,既有创业致富、消费升级带来的显性金融需求,又有人口结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带来的隐性金融需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中,普惠金融要跟进经济社会转型大局,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策略,注重市场细分,扩大目标客户群体,突出消费金融、零售金融的拓展,更好满足农业微观个体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课题组长:李耀玉 成 瑾
课题组成员:刘敏丽(执笔) 申蕊(执笔) 刘若锋杨玉冰
一、现状分析
考虑金融地理环境因素,兼顾传统农业与新型种养业,选取云南省16个州市共计108个区县农村2000余户个体与家庭、55家企业作为需求端样本,52家金融机构作为供给端样本。
(一)需求侧现状分析
1.微观个体存在潜在需求。样本个体年收入水平中等,收入来源多样化,且非农收入占比不低。通过传统种养殖业收入占比50%,个体经商、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达到33%。开支项目集中在日常生活开销、子女教育、购买生产资料等方面,支出渠道说明农民在此类方面有着潜在的资金需求。
2.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各类型农村主体,包括农户、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小微企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对融资都有着强烈的金融需求。调查显示,从样本农户的融资需求来看,农民需要借款的金额集中在5-10万元之间。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76%的农户、企业资金紧张时,首选融资途径是金融机构融资,且大部分农户更愿意接受基准利率,对于贷款需求的期限结构更愿选择1-3年。
3.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农村金融意识不断提升,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使未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调查显示,农户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产业有紧密联系,对传统业务有了不同的新需求;涉农企业对科学发展经营、管理咨询、投资顾问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加。
同时,不同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较为发达区县的购买基金或债券和农产品期货等新金融业务的需求迫切且量大;而经济较为落后区县的贷款服务和代缴费用的传统金融服务需求更显著。
4.农村金融知识低净值趋势明显。农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风险认知程度低,不能正确识别风险范围。调查显示, “在您购买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时,是否阅读合同条款”调查中,选择“根本不读合同条款”占比达25.2%,说明农村消费者在金融知识和信息获取上却呈现消极态度,完全不清楚金融产品的风险高低和责任大小,在信息获取和维权上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二)供给侧现状分析
1.县域普惠金融服务的密度和广度不断提升。随着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新体系正在形成,尤其是一些新的微型金融机构出现,极大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从调查来看,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虽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经济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而经济落后地区,主要是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
2.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持续推进,云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农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基金、债券、农产品期货、保险等金融服务创新增加。调查显示,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资产保值升值产品为辅。
3.供给方难以满足需求方贷款问题依然存在。调查显示,63%的农户和53%的涉农企业表示,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未给予满足的主要原因是担保、抵押无法落实;92%金融机构认为无法给予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足够的担保和抵押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少担保人或缺乏可抵押财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难以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的需求。同时,在“是否获得过所有权证贷款”的调查中,73%的农户选择“从未获得过”。在所有权证业务办理过程中,主要受确权难、产权抵押品价值低、抵押贷款核定的额度低等因素影响,阻碍农民信贷可得性。
4.周期长和收益率低的弱质产业特征成为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因素。94%的涉农金融机构认为农户主要还款风险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且易受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影响,投资失败可能性大;46%的金融机构认为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利息,其贷款还存在还款风险;38%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户借款的用途风险较高,收益不稳定。
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端主体单一
在我国金融组织集约化经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经营网点已基本撤销完毕。目前,主要依赖于农信社和农行。农村金融市场低竞争,导致服务主体单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设立网点投入成本较高、资金回报率低,特别是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在没有更多优惠政策或资金补贴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设立网点缺乏动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工作面临挑战。
(二)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仍需提高
根据前期开展的云南省金融消费者素养调查取数据计算,全省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为6.03分,金融行为得分为6.29分,而农村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为5.60分,农村消费者金融行为得分为6.00分,相较于全国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20分,金融行为平均得分为6.19分,全省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三)涉农供需资金问题长期存在
从资金需求端看,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失地农民等群体整体资产实力弱,有效担保少,所从事行业不确定性因素多,短期难见成效,融资风险较大,导致所需资金“贷不到”。 从资金供给端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和政府补贴“放不出、效果微”情況明显。支持创业就业的民生类贷款因金额小、管理成本高、收益低,贷款投放后基本是零效益,甚至负效益,很多银行“不愿贷”。另一方面,政府虽对创业就业类民生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扶持,但贷款金额限制明确,金额较小,支持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失地农民因扩大生产或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就业资金需求更大,有限的贴息贷款额度支持效果甚微,货币的乘数效应难于体现。
(四)村金融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契合度不高
调查发现,供需两侧不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二者的契合度需进一步提高,虽然金融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点都有当地农户或涉农企业所需的服务,如有的地区农户需要购买理财产品或是代缴各类费用的服务,而所在地区的网点却不能提供,因此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发挥普惠金融供给端商业可持续性。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优化农村普惠金融供需环境
一是从供给侧方面,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鼓励设点、升级惠农支付服务点、加大农村金融竞争、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面等手段,使金融资源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二是加强与政府、财税部门的沟通,有效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利用和发挥好农业保险的支持保障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农村金融的资金供求组织者,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工作
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惠民工程”、“送金融知识下乡”等项目的作用,开展贫困地区金融教育培训。一是加大对基层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把基层干部培养成为农村金融知识学习和应用带头人。二是在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金融宣传教育,将金融知识作为普及课程,从而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个学校带动一片的效果。三是针对农村地区推出浅显易懂的宣传教育读物,着重宣传小额信贷、反假币、残损币兑换和农业保险等与农村生活关系度高、农民普遍关心的内容,以提高金融知识宣传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
(三)完善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对接渠道
一是组建和规范以政府出资为主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切实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依托大数据,引导金融机构助推产业发展,开发适合“三农”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让信贷资源真正投入到有发展潜力,能确保当地群众增收的产业,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形成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三是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为小微、“三农”企业贷款担保搭建征信平台,简化担保手续。
(四)契合供需两侧,走与时俱进的普惠金融之路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组织方式、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走势,普惠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普惠金融需求内容进一步丰富,既有创业致富、消费升级带来的显性金融需求,又有人口结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带来的隐性金融需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中,普惠金融要跟进经济社会转型大局,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策略,注重市场细分,扩大目标客户群体,突出消费金融、零售金融的拓展,更好满足农业微观个体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课题组长:李耀玉 成 瑾
课题组成员:刘敏丽(执笔) 申蕊(执笔) 刘若锋杨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