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司汤达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他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的典型性格。于连生活的典型环境包括时代环境与社会阶级环境。其中,社会阶级环境包含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这三个。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在这些环境中得到非常鲜明的塑造。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典型性格;典型环境
一、于连性格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
《红与黑》的出版时间是在七月革命之后,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制度在法国已经得到确立。作者的成书时间是1828-1829年,这时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反抗。
从大的世界环境来说,距这个时期大约50年,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的君主制崩塌,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也随之被推翻。紧接着,就是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反复、激烈的斗争,一直持续了40年之久,其间历经了国内战争、拿破仑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1814年,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阶级重新恢复统治权。但此时的法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主义已经被革命彻底推翻,君主专制也被彻底废止。以前教会所拥有的土地全都被卖给了成千上万的自由农民。1814-1830年间,王室中的反动贵族企图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恰恰相反,资产阶级却想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由此,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重矛盾。所以,在这个时期,经济制度、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了双方矛盾的中心和焦点。
(二)社会阶级背景
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法国动荡的时期,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非常粗俗。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与他一样出人头地。他一开始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紧接着又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之后来到德拉穆尔府当秘书。但最后,由于他在教堂伤了雷纳尔太太,被判死刑,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于连的失败,是由那个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又是由他的复杂性格决定的,在那个黑暗的复辟时代,于连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他的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于连一生的悲惨遭遇,全面反映出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
二、于连的性格:虚伪与正直互补、自尊与自卑交融、反抗与妥协并存
于连性格的变化发展是在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府这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
第一、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是于连接受社会教育的开始。他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应聘条件之一很出人意料——要与主人同桌吃饭,这充分表现出于连傲慢的反抗精神与强烈的自尊心。于连的这种自尊心是由于出身卑微所引发的自卑感而产生的。他敢于公开顶撞市长的训斥。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表现出了于连强烈的自尊心。于连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晚上在后院乘凉,于连不小心触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德·瑞那夫人由于害怕而缩回手。于連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执拗地认为自己一定要握住这只手。于是,第二天晚上他便借机偷偷握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尽管市德·瑞那夫人是爱慕英雄的典型,她代表了力的热情。于连的爱情唤起了她的热情,于连的才能和英雄性格让她沉迷。她坚信,于连必定能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司汤达作品中的这种“英雄”人物都富有双重性格,他们虽然为反动势力效劳,却又追求真理。他们正直善良,却不得已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这些主人公的奋斗与反抗,都以失败而收场。这是作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特殊写法,体现了作家藐视权贵、鄙夷神灵、重视人格、反对等级制度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把普通人“神化”,把失败者“英雄化”。
第二、贝尚松神学院是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有着坚硬高大的城墙。于连刚开始来这里,对那些门上面生锈的十字架、身披黑色道袍的教士感到恐惧不安,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碌碌无为的年轻人,与他们相比,于连时刻提醒勉励自己,坚信自己会迅速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连当上了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过:“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在这里,于连忍辱负重,以沉默为武器去对付敌人,施展伪善的本领去反抗各种权贵。其实,于连根本就不信宗教,认为宗教是荒谬愚蠢的。但是他为了在神学院获得权势与地位,不得不隐藏起自己不信教的真实面目。所以由此看来,是专制伪善、阴森恐怖的神学院把于连培养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君子”,以前那个不甘屈服、勇于反抗的青年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腹阴谋论、甘愿与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第三、巴黎的木尔侯爵府是反动贵族的据点和“阴谋和伪善的中心”。玛特尔一直梦想当英雄,她爱于连,就是因为于连就是她心目中的英雄。于连心中所想、所做都是玛特尔不敢想、不敢做的,这就使于连在她心中被“英雄化”,陷入对于连无法自拔的崇拜感中。她爱于连,无关乎金钱、名誉、地位,就是纯粹地爱,由崇拜而生的爱。玛特尔和于连存在相似之处,他们都不甘心妥协屈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开始,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的性格,但一想到她能帮助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便开始对玛特尔展开追求之势。玛特尔明知于连出身卑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便接受了这个平民的爱。
从开始到最后,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说他不奢望任何人的同情。入狱后,他深刻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在法庭上,于连的反抗精神得到了彻底爆发,他对贵族阶级进行了强烈谴责。于连在临死前的话表现了他不甘妥协屈服的英雄性格,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最终,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典型性格;典型环境
一、于连性格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
《红与黑》的出版时间是在七月革命之后,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制度在法国已经得到确立。作者的成书时间是1828-1829年,这时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反抗。
从大的世界环境来说,距这个时期大约50年,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的君主制崩塌,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也随之被推翻。紧接着,就是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反复、激烈的斗争,一直持续了40年之久,其间历经了国内战争、拿破仑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1814年,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阶级重新恢复统治权。但此时的法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主义已经被革命彻底推翻,君主专制也被彻底废止。以前教会所拥有的土地全都被卖给了成千上万的自由农民。1814-1830年间,王室中的反动贵族企图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恰恰相反,资产阶级却想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由此,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重矛盾。所以,在这个时期,经济制度、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了双方矛盾的中心和焦点。
(二)社会阶级背景
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法国动荡的时期,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非常粗俗。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与他一样出人头地。他一开始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紧接着又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之后来到德拉穆尔府当秘书。但最后,由于他在教堂伤了雷纳尔太太,被判死刑,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于连的失败,是由那个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又是由他的复杂性格决定的,在那个黑暗的复辟时代,于连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他的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于连一生的悲惨遭遇,全面反映出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
二、于连的性格:虚伪与正直互补、自尊与自卑交融、反抗与妥协并存
于连性格的变化发展是在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府这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
第一、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是于连接受社会教育的开始。他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应聘条件之一很出人意料——要与主人同桌吃饭,这充分表现出于连傲慢的反抗精神与强烈的自尊心。于连的这种自尊心是由于出身卑微所引发的自卑感而产生的。他敢于公开顶撞市长的训斥。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表现出了于连强烈的自尊心。于连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晚上在后院乘凉,于连不小心触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德·瑞那夫人由于害怕而缩回手。于連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执拗地认为自己一定要握住这只手。于是,第二天晚上他便借机偷偷握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尽管市德·瑞那夫人是爱慕英雄的典型,她代表了力的热情。于连的爱情唤起了她的热情,于连的才能和英雄性格让她沉迷。她坚信,于连必定能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司汤达作品中的这种“英雄”人物都富有双重性格,他们虽然为反动势力效劳,却又追求真理。他们正直善良,却不得已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这些主人公的奋斗与反抗,都以失败而收场。这是作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特殊写法,体现了作家藐视权贵、鄙夷神灵、重视人格、反对等级制度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把普通人“神化”,把失败者“英雄化”。
第二、贝尚松神学院是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有着坚硬高大的城墙。于连刚开始来这里,对那些门上面生锈的十字架、身披黑色道袍的教士感到恐惧不安,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碌碌无为的年轻人,与他们相比,于连时刻提醒勉励自己,坚信自己会迅速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连当上了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过:“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在这里,于连忍辱负重,以沉默为武器去对付敌人,施展伪善的本领去反抗各种权贵。其实,于连根本就不信宗教,认为宗教是荒谬愚蠢的。但是他为了在神学院获得权势与地位,不得不隐藏起自己不信教的真实面目。所以由此看来,是专制伪善、阴森恐怖的神学院把于连培养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君子”,以前那个不甘屈服、勇于反抗的青年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腹阴谋论、甘愿与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第三、巴黎的木尔侯爵府是反动贵族的据点和“阴谋和伪善的中心”。玛特尔一直梦想当英雄,她爱于连,就是因为于连就是她心目中的英雄。于连心中所想、所做都是玛特尔不敢想、不敢做的,这就使于连在她心中被“英雄化”,陷入对于连无法自拔的崇拜感中。她爱于连,无关乎金钱、名誉、地位,就是纯粹地爱,由崇拜而生的爱。玛特尔和于连存在相似之处,他们都不甘心妥协屈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开始,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的性格,但一想到她能帮助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便开始对玛特尔展开追求之势。玛特尔明知于连出身卑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便接受了这个平民的爱。
从开始到最后,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说他不奢望任何人的同情。入狱后,他深刻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在法庭上,于连的反抗精神得到了彻底爆发,他对贵族阶级进行了强烈谴责。于连在临死前的话表现了他不甘妥协屈服的英雄性格,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最终,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