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薄弱学校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主要就薄弱学校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建设中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学校层面几种平台对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薄弱学校;专业化;教师成长平台
“薄弱学校,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薄弱。”从硬件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办学的条件较差,即办学规模小、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落后、资金短缺、图书资料比较匮乏等;从软件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管理队伍弱、师资队伍差、办学质量及效益差等。
本文主要就薄弱学校在探索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建设实践中的做法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一、教师“专业”的构成元素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主要指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对教育的认知与态度、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专业知识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知识、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掌握的情况。专业能力主要指对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班级的组织管理、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以及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能力。
二、教师“专业”的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除个人一些先天性差异以外,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受时代背景(如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是否浓厚)、工作环境(如所在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可行,搭建的成长平台是否多元公正等)、个人生活(如感情、家庭状态是否稳定正常等)等层面的影响。
三、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
在薄弱学校中,一方面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师德良好、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只是少数,而敬业态度、专业能力都需要提升的教师是多数。同时,在薄弱学校中,相当部分教师个人素质失衡。一类是专业知识丰富,工作勤奋,但课堂设计、驾驭能力较差,或者教学方式传统单调,教学理念落后,导致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这类教师所占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另一类是个人专业素质过硬,但无心于教学,精力、心思不在工作上的教师。
此外,就相同专业的任课教师而言,其专业素质的差异主要在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二是各自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理念决定了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还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设计。教师秉持怎样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即教师的教学业绩。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课堂上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讲得更精彩。而近年来,另一种教师日益增多,即考虑最多的是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关注这两类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前者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其讲授也许比后者出色很多,但讲台下面的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只能通过“听”这种单一的方式来低效地接受知识。后者的课堂上,学生取代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练、辩、思等多元化的方式来高效地吸收、运用知识。
作为直接为教师提供工作环境的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围绕教师“专业”的内涵,明确重点,找准着力点,从多角度出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多元平台,以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队伍的成长平台
1.实践平台促积累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第一实践平台。学校应该为每一位专任教师提供这一平台。薄弱学校一般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差”教师,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应给予充分信任,安排其不低于标准工作量的授课任务,但必须对课堂效率、组织管理做出相应要求。一是加强巡查,促使这部分教师加强对课堂的准备和组织;二是与学生交流,了解这部分教师的课堂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督促其尝试改进,跟踪其改进情况;三是及时评估,总结这部分教师在特定阶段的每一处提升以及需要继续改进之处,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明白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在不断的循環反复中,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教研课、示范课也是教师实践平台的重要内容。通过教研课,教师在“别人的课堂”上既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也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之后的教学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完善作用。同时,准备教研课的过程会比平时的备课过程更认真,也会更自觉地反思个人平时的教学,更主动地以听课者的视角来审视课堂……这些环节均会在不知不觉中促成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升。教研课、示范课的评价环节,则会让授课教师进一步理清自己思路,反思课堂,而听课教师也会因个人感知、风格的不同,碰撞出多姿多彩的奇妙思维火花,从而加深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薄弱学校一定要把课堂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实践平台进行打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学习平台促提升
一是学习名校。学校可以与周边名校结盟,真诚寻求帮助,借力名校的成功经验,甚至直接借用名校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样既可以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也可以较快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教师信心,激发教师动力。
二是学习兄弟学校。有相似经历的学校面对的共同问题更多,也容易达成更多的共识,产生更多的共鸣。在学校层面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个人教学也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是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开展青蓝结对。薄弱学校也存在一些优秀的教师。由于面对的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相同,所以这部分优秀教师更有说服力,也更具有学习价值。青蓝结对活动,一方面充分认可了一部分教师的优秀,另一方面极大发挥了优秀的价值,同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校园和谐氛围的生成。
四是学习专家“请进来走出去”。与常人相比,专家境界必然更高远,认知必然更深刻,经历必然更为丰富,精力必然更为充沛,内心必然更强大。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聆听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调节教师“两点一线”的机械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受到专家们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还能增强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信心和成就感,提升师德修养。 五是学习教育专著、案例。每一本教育专著、案例都是作者对实践的选择、记录、梳理、思考、提炼,都凝聚着作者和主人公的心血,都埋藏着启迪个人教育智慧、指导个人教育工作的宝藏。这些宝藏或引发教师的共鸣,或引领教师突破瓶颈,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平台,或激励教师在教育领域“寻幽探秘”的热情,从而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脱离庸常,进入专业的境地。
3.活动平台促信心
学校定期举办“我的教育故事分享”“我的教育人生”“教育案例”“阅读分享”等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从更全面的维度和更高的视角来认知教师职业、个人选择、个人成长,同时展示自己语言表达、思维强度、师德修养、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信心,也向每一个参与者传递了正能量。阅读活动更可以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个人修养以及心理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节假日和生日的慰问、座谈活动,让教师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缓解一些教师在感情、家庭方面遇到的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来面对工作,实现提升。
4.评价平台促激励
科学合理的评价平台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是他们工作的方向和指挥棒。如果一个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师队伍肯定是涣散的、没有进取心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为,按马斯洛需求理论,被认可的需求是人的第三大需求。而一个学校的评价机制体现了学校认可的是哪一类人。
实践证明,公平、公开、公正、全面的常态化评职晋级机制和学期评价机制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目标,引领教师朝着标准的专业方向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教师“梯级成长模式”来引导、激励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个模式中,可以把培养平台定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级。在此基础上,明确梯级定位:教坛新秀,是指符合教师必备条件并且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优良稳定的教学业绩的教师,是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在学校学科教学中起骨干带头作用;学科带头人,是骨干教师中的佼佼者,是学校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是指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在教育教学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全市乃至全省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领军物。每一级平台都从任教时长、教学效果、师德师风等方面制定具体、可量化的认定细则。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组织机构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学期或学年)进行认定,并确定晋级结果。学校对每一级平台的教师都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以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成长激情。
教师是学校教育關系的两大主体之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发展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校必须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内容,有针对性地搭建多元平台,才能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成长,从而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强.薄弱学校的界定与成因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65-68.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64-565.
【关键词】薄弱学校;专业化;教师成长平台
“薄弱学校,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薄弱。”从硬件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办学的条件较差,即办学规模小、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落后、资金短缺、图书资料比较匮乏等;从软件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管理队伍弱、师资队伍差、办学质量及效益差等。
本文主要就薄弱学校在探索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建设实践中的做法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一、教师“专业”的构成元素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主要指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对教育的认知与态度、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专业知识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知识、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掌握的情况。专业能力主要指对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班级的组织管理、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以及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能力。
二、教师“专业”的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除个人一些先天性差异以外,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受时代背景(如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是否浓厚)、工作环境(如所在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可行,搭建的成长平台是否多元公正等)、个人生活(如感情、家庭状态是否稳定正常等)等层面的影响。
三、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现状
在薄弱学校中,一方面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师德良好、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只是少数,而敬业态度、专业能力都需要提升的教师是多数。同时,在薄弱学校中,相当部分教师个人素质失衡。一类是专业知识丰富,工作勤奋,但课堂设计、驾驭能力较差,或者教学方式传统单调,教学理念落后,导致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这类教师所占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另一类是个人专业素质过硬,但无心于教学,精力、心思不在工作上的教师。
此外,就相同专业的任课教师而言,其专业素质的差异主要在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二是各自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理念决定了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还是围绕教师的“教”来设计。教师秉持怎样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即教师的教学业绩。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课堂上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讲得更精彩。而近年来,另一种教师日益增多,即考虑最多的是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关注这两类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前者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其讲授也许比后者出色很多,但讲台下面的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只能通过“听”这种单一的方式来低效地接受知识。后者的课堂上,学生取代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练、辩、思等多元化的方式来高效地吸收、运用知识。
作为直接为教师提供工作环境的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围绕教师“专业”的内涵,明确重点,找准着力点,从多角度出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多元平台,以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队伍的成长平台
1.实践平台促积累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第一实践平台。学校应该为每一位专任教师提供这一平台。薄弱学校一般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差”教师,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应给予充分信任,安排其不低于标准工作量的授课任务,但必须对课堂效率、组织管理做出相应要求。一是加强巡查,促使这部分教师加强对课堂的准备和组织;二是与学生交流,了解这部分教师的课堂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督促其尝试改进,跟踪其改进情况;三是及时评估,总结这部分教师在特定阶段的每一处提升以及需要继续改进之处,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明白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在不断的循環反复中,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
教研课、示范课也是教师实践平台的重要内容。通过教研课,教师在“别人的课堂”上既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也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之后的教学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完善作用。同时,准备教研课的过程会比平时的备课过程更认真,也会更自觉地反思个人平时的教学,更主动地以听课者的视角来审视课堂……这些环节均会在不知不觉中促成授课教师的能力提升。教研课、示范课的评价环节,则会让授课教师进一步理清自己思路,反思课堂,而听课教师也会因个人感知、风格的不同,碰撞出多姿多彩的奇妙思维火花,从而加深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薄弱学校一定要把课堂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实践平台进行打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学习平台促提升
一是学习名校。学校可以与周边名校结盟,真诚寻求帮助,借力名校的成功经验,甚至直接借用名校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样既可以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也可以较快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教师信心,激发教师动力。
二是学习兄弟学校。有相似经历的学校面对的共同问题更多,也容易达成更多的共识,产生更多的共鸣。在学校层面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个人教学也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是学习身边的优秀教师,开展青蓝结对。薄弱学校也存在一些优秀的教师。由于面对的学生和其他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相同,所以这部分优秀教师更有说服力,也更具有学习价值。青蓝结对活动,一方面充分认可了一部分教师的优秀,另一方面极大发挥了优秀的价值,同时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校园和谐氛围的生成。
四是学习专家“请进来走出去”。与常人相比,专家境界必然更高远,认知必然更深刻,经历必然更为丰富,精力必然更为充沛,内心必然更强大。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聆听专家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调节教师“两点一线”的机械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受到专家们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还能增强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信心和成就感,提升师德修养。 五是学习教育专著、案例。每一本教育专著、案例都是作者对实践的选择、记录、梳理、思考、提炼,都凝聚着作者和主人公的心血,都埋藏着启迪个人教育智慧、指导个人教育工作的宝藏。这些宝藏或引发教师的共鸣,或引领教师突破瓶颈,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平台,或激励教师在教育领域“寻幽探秘”的热情,从而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脱离庸常,进入专业的境地。
3.活动平台促信心
学校定期举办“我的教育故事分享”“我的教育人生”“教育案例”“阅读分享”等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从更全面的维度和更高的视角来认知教师职业、个人选择、个人成长,同时展示自己语言表达、思维强度、师德修养、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信心,也向每一个参与者传递了正能量。阅读活动更可以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个人修养以及心理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节假日和生日的慰问、座谈活动,让教师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缓解一些教师在感情、家庭方面遇到的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来面对工作,实现提升。
4.评价平台促激励
科学合理的评价平台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是他们工作的方向和指挥棒。如果一个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师队伍肯定是涣散的、没有进取心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为,按马斯洛需求理论,被认可的需求是人的第三大需求。而一个学校的评价机制体现了学校认可的是哪一类人。
实践证明,公平、公开、公正、全面的常态化评职晋级机制和学期评价机制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能够让教师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目标,引领教师朝着标准的专业方向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教师“梯级成长模式”来引导、激励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个模式中,可以把培养平台定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级。在此基础上,明确梯级定位:教坛新秀,是指符合教师必备条件并且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优良稳定的教学业绩的教师,是学校教学业务骨干,在学校学科教学中起骨干带头作用;学科带头人,是骨干教师中的佼佼者,是学校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在教育教学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是指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在教育教学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全市乃至全省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和领军物。每一级平台都从任教时长、教学效果、师德师风等方面制定具体、可量化的认定细则。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组织机构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学期或学年)进行认定,并确定晋级结果。学校对每一级平台的教师都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以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成长激情。
教师是学校教育關系的两大主体之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发展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学校必须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内容,有针对性地搭建多元平台,才能促进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成长,从而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永强.薄弱学校的界定与成因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65-68.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