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起始课讲什么?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常见的做法是什么呢?第一种做法是教师认为没什么内容可讲,没什么内容可说,干脆不讲了,直接讲直线、射线和线段.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直接讲解数学的主要知识.第二种做法是让学生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数学、培养兴趣,比如放一段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的动画,里面介绍了圆周率、毕达哥拉斯学派和音阶、黄金分割、三角形等内容.这种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忽略了几何起始课应该让学生学几何这一要求.第三种做法是将几何起始课课时进行压缩,直接告诉学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几种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只是讲知识,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仍是泛泛地告诉学生一些数学概念,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笔者因为在一次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接受《几何图形初步》的研究课的任务,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获得研究的对象并归纳出本节课需要了解的数学概念,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并注重概念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还要在整节课中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培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再次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課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在第一、二、三学段对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方面要求的不同,不同学段起始课的要求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从辨认到了解再到抽象,在第三学段,学生要系统全面地学习平面几何.于是笔者对本节课提出了3个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几何课要讲数学,学数学.
3.用数学:(1)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
(2)生活中用数学;
(3)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联.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第124页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几何学的起源,便于学生了解几何的发展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笔者在网上搜集介绍几何学起源、能够吸引学生的视频,找到了时长9分钟左右的一个短片.根据教学需要,笔者的设想是截取其中比较贴近教材内容的时长为5分半的一段内容,主要讲述从西方到中国的几何发展历史,还有《几何原本》等几本几何书籍的介绍.在这样的需求下,笔者上网学习了如何剪辑视频并达到自己的需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了解几何发展史,与阅读文字材料相比,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兴趣,也促使教师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学生们了解了几何学的起源,很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接下来,笔者向学生们展示现代人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首先展示一张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图片,学生对它很熟悉,但是有更深入的了解吗?事实是没有.于是笔者先向学生做个简单介绍:如设计师是谁?可容纳多少人?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的地位如何?在2022年冬奥会中的地位如何?鸟巢还被评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之一.在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鸟巢后,笔者引出几何学研究的内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而又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几何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去建设社会,教师要放眼世界,拓宽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观察一组图片: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2022年冬奥会标识……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并提问:图片里有哪些熟悉的图形?
笔者请同学陆续到前面指着图片说出他们找到的几何图形,教师配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教师在画图时就要注意自己的板书设计,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开画.此项学生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本节课要学习的对象,并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对获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归纳出几何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找出不同——得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在此活动中,学生可能说不清圆柱和圆台(观察电视台塔时)的特点和区别,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学生会说的所有几何体(部分是生活中的物品,部分是巧手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做的木工活——几何体,如图)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得到清晰的认识.通过此环节,同学们发现了班里的能工巧匠,某些学生也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教师充实了教学内容和教具,提高了课堂实效.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侧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图片,为了教会学生看纸盒,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以步骤要清晰有条理,先从整体看——长方体,从正面看——长方形,从侧面看——正方形,从上面看——长方形,再从面与面的公共部分看——线段,最后从棱与棱的公共部分看——点,同时给学生展示纸盒实物,可以通过旋转看清楚,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联.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
用数学环节的设计:第一步,先通过两组图片分别培养学生通过实物和模型能够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能力,加以练习巩固.再提供一组含有三棱柱、六棱柱、四棱锥的图片,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从不同角度看得到的几何图形,以检测他们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的掌握的情况.第二步,利用三组图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学的几何图形在交通标志中的应用,其中有形状、位置关系和大小对照认识.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带着学生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带着责任在课下继续学习交通标志.第三步,通过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把六张彩纸(三种颜色的正方形纸片各两张)按照步骤每人折叠一张,然后经过小组合作拼插组合成一个漂亮的正方体,这一活动的难度是学生要将相同颜色的纸片放在相对的面并完成拼插.此活动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一步步地完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课后,笔者询问学生对这一堂课的体会,普遍回答他们感兴趣的是几何学起源视频和动手折纸;令他们新奇的是几何图形的丰富和生活中的数学;令他们再认识的是交通标志和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令他们有成就感的是小组合作将六张彩纸折叠组装成一个漂亮的正方体.
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准备,笔者感受到在讲授一节课之前,要先明确这一节课的目的:想让学生获得什么?为什么获得?如何获得?明确了这些,教师再认真设计、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那么课堂教学一定都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因为在一次教学质量月活动中接受《几何图形初步》的研究课的任务,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获得研究的对象并归纳出本节课需要了解的数学概念,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并注重概念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还要在整节课中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培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再次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課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在第一、二、三学段对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方面要求的不同,不同学段起始课的要求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从辨认到了解再到抽象,在第三学段,学生要系统全面地学习平面几何.于是笔者对本节课提出了3个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几何课要讲数学,学数学.
3.用数学:(1)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
(2)生活中用数学;
(3)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联.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第124页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几何学的起源,便于学生了解几何的发展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笔者在网上搜集介绍几何学起源、能够吸引学生的视频,找到了时长9分钟左右的一个短片.根据教学需要,笔者的设想是截取其中比较贴近教材内容的时长为5分半的一段内容,主要讲述从西方到中国的几何发展历史,还有《几何原本》等几本几何书籍的介绍.在这样的需求下,笔者上网学习了如何剪辑视频并达到自己的需求.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了解几何发展史,与阅读文字材料相比,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兴趣,也促使教师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学生们了解了几何学的起源,很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接下来,笔者向学生们展示现代人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首先展示一张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图片,学生对它很熟悉,但是有更深入的了解吗?事实是没有.于是笔者先向学生做个简单介绍:如设计师是谁?可容纳多少人?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的地位如何?在2022年冬奥会中的地位如何?鸟巢还被评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之一.在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鸟巢后,笔者引出几何学研究的内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而又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几何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去建设社会,教师要放眼世界,拓宽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观察一组图片: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2022年冬奥会标识……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并提问:图片里有哪些熟悉的图形?
笔者请同学陆续到前面指着图片说出他们找到的几何图形,教师配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教师在画图时就要注意自己的板书设计,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开画.此项学生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本节课要学习的对象,并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对获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归纳出几何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找出不同——得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在此活动中,学生可能说不清圆柱和圆台(观察电视台塔时)的特点和区别,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学生会说的所有几何体(部分是生活中的物品,部分是巧手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做的木工活——几何体,如图)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得到清晰的认识.通过此环节,同学们发现了班里的能工巧匠,某些学生也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教师充实了教学内容和教具,提高了课堂实效.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侧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图片,为了教会学生看纸盒,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以步骤要清晰有条理,先从整体看——长方体,从正面看——长方形,从侧面看——正方形,从上面看——长方形,再从面与面的公共部分看——线段,最后从棱与棱的公共部分看——点,同时给学生展示纸盒实物,可以通过旋转看清楚,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联.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
用数学环节的设计:第一步,先通过两组图片分别培养学生通过实物和模型能够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能力,加以练习巩固.再提供一组含有三棱柱、六棱柱、四棱锥的图片,请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从不同角度看得到的几何图形,以检测他们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的掌握的情况.第二步,利用三组图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学的几何图形在交通标志中的应用,其中有形状、位置关系和大小对照认识.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带着学生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带着责任在课下继续学习交通标志.第三步,通过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把六张彩纸(三种颜色的正方形纸片各两张)按照步骤每人折叠一张,然后经过小组合作拼插组合成一个漂亮的正方体,这一活动的难度是学生要将相同颜色的纸片放在相对的面并完成拼插.此活动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一步步地完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课后,笔者询问学生对这一堂课的体会,普遍回答他们感兴趣的是几何学起源视频和动手折纸;令他们新奇的是几何图形的丰富和生活中的数学;令他们再认识的是交通标志和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令他们有成就感的是小组合作将六张彩纸折叠组装成一个漂亮的正方体.
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准备,笔者感受到在讲授一节课之前,要先明确这一节课的目的:想让学生获得什么?为什么获得?如何获得?明确了这些,教师再认真设计、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那么课堂教学一定都能得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