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旅游,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目前许多专家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本文先从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入手,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优势进行分析 ,然后给出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整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概述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特点。生态旅游还是一种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强调社区的参与的旅游。其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旅游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采用转基因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有益天敌。有机农业方式的结果可减少农产品有毒物质的残留,生产出健康安全产品(食品),还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模式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优势分析
1 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
不论是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还是在有机农业区发展生态旅游,都可以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至少可使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人员、生态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全面加强。最直接的是当地居民的有機农业耕作生产方式可以正面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认知,反过来,旅游者的良好得体的环境行为可以正面影响当地居民的环境认知。总而言之,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从优质安全环境生产的安全优质食品。
2 共同遵循生态学原理并实现双赢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一些旅游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却没有遵循生态学原理,不重视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只顾以生态旅游为招牌吸引游客,轻视了过度消费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同时游客环境意识淡薄,也是导致生态旅游地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调查表明,有的生态旅游区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主要是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水体污染。有的生态旅游区还存在其他环境问题,例如:餐饮废水超标排放,草地受到破坏等。而有机农业最大的益处在于降低养分淋溶和增加土壤生物活性(细菌、真菌、跳虫、螨类、蚯蚓)。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有机农业可以通过增加杂草群落的密度和物种多样性、降低害虫数量、增加益虫天敌和鸟类而有益于耕作系统。有机生产由于种植养分保持、循环使用作物秸秆、施用有机肥和种植多年生作物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由于实行多样化的轮作,投入更低的养分。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理论基础,共同发展可实现双赢:生态旅游区污染少,环境质量较好,可以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必需的、优良的环境条件。反之,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改变当地的面源污染现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良景观,为实现真正而全面生态旅游提供有利保障。
3 有利于创造更为和谐的生态美景观
生态旅游开发应表现生态美,使旅游者在短暂的旅游过程中融入大自然从而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在规划中尽量保护旅游资源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意境不受损害。同样,有机农业生产也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有机生产又能不断地改良生态环境,建立一个没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整体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的优化与美化,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适宜于农业观光。日本人认为,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它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他们认为各种生物共存是创造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没有蜻蜒和蝴蝶的乡村肯定缺乏魅力,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这种与生物的共生存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的观光资源[4]。
三、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3.1因地制宜
选择既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又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地区,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模式。我国农村、郊区的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只是起步,如果能正确引导开发农村市场,有力结合当地产品的特色和知名度等资源,农村旅游市场具备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的先天条件。
3.2 合理规划
建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生态省和农业省更适合发展这种模式。生态省建设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围绕有机、绿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低面源污染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等方面发展。尤其要重视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有机规划、生态旅游规划,为实现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双赢”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政策和政府支持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政府职能要绿化,强化生态责任,创建绿色政府。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环保型产业和生态农业都有适当的补贴,对有机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政策更优惠,目前,在我国市场还不能完全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投入。例如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实行补贴,确保生产者有利可图,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3.4依托优势,多元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农村生态旅游地理区位与资源依托类型,可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建城郊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周边县城,城市客源往往构成其门槛客源的一部分。
(2)构建名村名镇型旅游生态农业:以历史遗迹、村镇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为主要吸引力。
(3)构建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旅游生态农业:以特色民俗民风为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4)构建自然遗产或者风景名胜区周边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依托自然遗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禀赋较高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5)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以有机特色农业生态景观、乡村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结语
总之,要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搞好生态农业规划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找出打造和谐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乌恩图,温玫,丁学平,李媛.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6(02)
[2] 奚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拓环保新思路——对巨野县农村环保问题的调查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8)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整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概述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特点。生态旅游还是一种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强调社区的参与的旅游。其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旅游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采用转基因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有益天敌。有机农业方式的结果可减少农产品有毒物质的残留,生产出健康安全产品(食品),还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模式对发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优势分析
1 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
不论是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还是在有机农业区发展生态旅游,都可以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加强,至少可使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人员、生态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全面加强。最直接的是当地居民的有機农业耕作生产方式可以正面影响旅游者的环境认知,反过来,旅游者的良好得体的环境行为可以正面影响当地居民的环境认知。总而言之,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从优质安全环境生产的安全优质食品。
2 共同遵循生态学原理并实现双赢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一些旅游经营企业和管理机构却没有遵循生态学原理,不重视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只顾以生态旅游为招牌吸引游客,轻视了过度消费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同时游客环境意识淡薄,也是导致生态旅游地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调查表明,有的生态旅游区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威胁,主要是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水体污染。有的生态旅游区还存在其他环境问题,例如:餐饮废水超标排放,草地受到破坏等。而有机农业最大的益处在于降低养分淋溶和增加土壤生物活性(细菌、真菌、跳虫、螨类、蚯蚓)。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有机农业可以通过增加杂草群落的密度和物种多样性、降低害虫数量、增加益虫天敌和鸟类而有益于耕作系统。有机生产由于种植养分保持、循环使用作物秸秆、施用有机肥和种植多年生作物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由于实行多样化的轮作,投入更低的养分。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理论基础,共同发展可实现双赢:生态旅游区污染少,环境质量较好,可以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必需的、优良的环境条件。反之,在生态旅游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改变当地的面源污染现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良景观,为实现真正而全面生态旅游提供有利保障。
3 有利于创造更为和谐的生态美景观
生态旅游开发应表现生态美,使旅游者在短暂的旅游过程中融入大自然从而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在规划中尽量保护旅游资源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保护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意境不受损害。同样,有机农业生产也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有机生产又能不断地改良生态环境,建立一个没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整体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的优化与美化,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适宜于农业观光。日本人认为,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它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他们认为各种生物共存是创造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没有蜻蜒和蝴蝶的乡村肯定缺乏魅力,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这种与生物的共生存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的观光资源[4]。
三、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3.1因地制宜
选择既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又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地区,采取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相结合的模式。我国农村、郊区的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只是起步,如果能正确引导开发农村市场,有力结合当地产品的特色和知名度等资源,农村旅游市场具备共同发展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的先天条件。
3.2 合理规划
建立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生态省和农业省更适合发展这种模式。生态省建设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围绕有机、绿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低面源污染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等方面发展。尤其要重视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有机规划、生态旅游规划,为实现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双赢”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政策和政府支持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政府职能要绿化,强化生态责任,创建绿色政府。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环保型产业和生态农业都有适当的补贴,对有机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政策更优惠,目前,在我国市场还不能完全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投入。例如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实行补贴,确保生产者有利可图,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3.4依托优势,多元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农村生态旅游地理区位与资源依托类型,可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建城郊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周边县城,城市客源往往构成其门槛客源的一部分。
(2)构建名村名镇型旅游生态农业:以历史遗迹、村镇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为主要吸引力。
(3)构建特色民俗民风或民族文化型旅游生态农业:以特色民俗民风为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4)构建自然遗产或者风景名胜区周边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依托自然遗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禀赋较高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5)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型的旅游生态农业:以有机特色农业生态景观、乡村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结语
总之,要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搞好生态农业规划工作,遵循科学发展观,寻找出打造和谐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乌恩图,温玫,丁学平,李媛.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6(02)
[2] 奚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拓环保新思路——对巨野县农村环保问题的调查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