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影片,可能很少有人会关注到智利电影。那个国家的一切距离中国太远,而它的电影似乎又游离于主流娱乐工业之外。对于智利,人们唯一熟悉的可能就是将军皮诺切特。
而这部入选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诸多电影节的《智利说不》所描述的,就是针对皮诺切特军政府的一次投票。1988年10月5日智利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的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进行。投票只有Yes和No两个选项。在投票之前,Yes和No的两个阵营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每个阵营的宣传片限定在15分钟。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然后,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匿名投下选票。
客观地讲,这并不是一个适于用电影去呈现的题材。标准的政治斗争片,但又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锋和心理暗战,如果只去呈现票选的过程,无疑将是一部极为枯燥的电影。而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干脆直接把这些劣势发挥到了极致,反而呈现出了颇为戏剧化的表述方式,让影片的整体基调充满悬念。
影片以一位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为主角,因为才华横溢的广告创意,他被拉入了No阵营,为他们创作15分钟的宣传片。这个反对派阵营中的人们充满苦难。他们中的很多人曾被流放、被关押,也历经过众多亲朋突然失踪的创伤。这些反对者期待着在15分钟的宣传片中将皮诺切特的行为曝光,这是他们等待一生的机遇,用短短的时间展现曾经不允许诉说的苦痛与遭遇。但是这个想法被雷内·萨维德拉否定了。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对那一切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当下的智利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得到了温饱和基本的发展空间,人们更愿意看到美好的可能性,而不是对于仇恨的渲染。于是,雷内·萨维德拉这个年轻的广告人在一片质疑、嘲讽甚至谩骂声中,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他把政治宣传片拍成了一部充满嘉年华气息的快乐短片。野餐、可乐、舞蹈和摇滚乐成为了主角,没有一点点苦大仇深,甚至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人们追跑笑闹,画面轻松而美好。相比之下,对方阵营仍然充斥着宏大的叙述,经济的腾飞,昼夜不息的工矿企业以及被子民围绕的慈父般的领袖。
在一系列怀疑、斗争和威胁之后,投票开始了,No阵营凭借讨巧而轻松的宣传片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拿下了选举。
很少有人知道,《智利说不》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父亲是智利最大的右派政党独立民主联盟党的参议员,前党主席。曾在全民公决中带头投了Yes票。而他的儿子却选择了站在另一边。《智利说不》是帕布罗·拉雷恩的作品“皮诺切特三部曲”的终结篇,拍摄使用的都是1980年代产的日本摄影设备,画面看似粗糙、颜色古怪、光影亮暗不均,镜头摇摇晃晃,他故意用这样的方式以伪纪录片的视角拍出了这部有着传奇色彩的“广告救国”故事。
这是一次四两拨千斤的胜利。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真理,普通民众渴望的是美好、自由的生活,而非政治化的状态。那些口号、游行、苦难史只是政治家一厢情愿的严肃表演,人们更愿意看到正常化的、非极端的、去政治化的日常生态。在极权之下,人会不自知地被政治裹挟,变得意识形态化,而将人们从政治中打捞到日常生活的领地,本身就是一种解放与自由。
《赋格曲》
天才作曲家第一次触及钢琴的黑白琴键,却沾有被谋杀的妹妹的血滴,后来的每一次演奏都巧合般地有人受伤或者死去……他被关进疯人院,又从中逃出。后来其乐队成员想方设法还原那部曲子,又顺着线索找到了作曲家,此时几近崩溃的他一如往常被要求弹奏曲子,最后不知为何却又一次引发了骚动。
《杀手夜狂热》
五十多岁的无业汉劳尔,沉迷于《周末夜狂热》这部电影中,开始模仿主角说英文的台词,扭腰跳舞,但这里不是纽约,是1978年的智利,军政权的独裁统治期间。而劳尔本人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后事》
55岁的马里奥在一间停尸房工作,偶尔也会写一些验尸报告。1973年中期,智利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变。这段时间里,他疯狂地迷恋上了自己的女邻居南希,而后者是一家夜总会的舞女。是一部描写大政治改写普通人命运的影片。
《威尼斯70年:重启未来》
2013年是威尼斯电影节70周年的纪念。这一年,这个古老的电影节迎来了一系列巨大的改变。这部影片是向威尼斯电影节70周年的致敬作品,组委会邀请了7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以最大的艺术自由邀请其各自拍摄60至90秒钟的短片,首次在威尼斯电影节公映。
而这部入选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诸多电影节的《智利说不》所描述的,就是针对皮诺切特军政府的一次投票。1988年10月5日智利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的8年任期。宪法法庭裁定,这场公民投票必须严格按照选举法组织进行。投票只有Yes和No两个选项。在投票之前,Yes和No的两个阵营将获得同等的不间断的电视宣传时段,每个阵营的宣传片限定在15分钟。所有电视频道都将同时转播这些宣传内容。然后,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匿名投下选票。
客观地讲,这并不是一个适于用电影去呈现的题材。标准的政治斗争片,但又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锋和心理暗战,如果只去呈现票选的过程,无疑将是一部极为枯燥的电影。而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干脆直接把这些劣势发挥到了极致,反而呈现出了颇为戏剧化的表述方式,让影片的整体基调充满悬念。
影片以一位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为主角,因为才华横溢的广告创意,他被拉入了No阵营,为他们创作15分钟的宣传片。这个反对派阵营中的人们充满苦难。他们中的很多人曾被流放、被关押,也历经过众多亲朋突然失踪的创伤。这些反对者期待着在15分钟的宣传片中将皮诺切特的行为曝光,这是他们等待一生的机遇,用短短的时间展现曾经不允许诉说的苦痛与遭遇。但是这个想法被雷内·萨维德拉否定了。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对那一切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当下的智利正处于转型期,人们得到了温饱和基本的发展空间,人们更愿意看到美好的可能性,而不是对于仇恨的渲染。于是,雷内·萨维德拉这个年轻的广告人在一片质疑、嘲讽甚至谩骂声中,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他把政治宣传片拍成了一部充满嘉年华气息的快乐短片。野餐、可乐、舞蹈和摇滚乐成为了主角,没有一点点苦大仇深,甚至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人们追跑笑闹,画面轻松而美好。相比之下,对方阵营仍然充斥着宏大的叙述,经济的腾飞,昼夜不息的工矿企业以及被子民围绕的慈父般的领袖。
在一系列怀疑、斗争和威胁之后,投票开始了,No阵营凭借讨巧而轻松的宣传片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拿下了选举。
很少有人知道,《智利说不》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父亲是智利最大的右派政党独立民主联盟党的参议员,前党主席。曾在全民公决中带头投了Yes票。而他的儿子却选择了站在另一边。《智利说不》是帕布罗·拉雷恩的作品“皮诺切特三部曲”的终结篇,拍摄使用的都是1980年代产的日本摄影设备,画面看似粗糙、颜色古怪、光影亮暗不均,镜头摇摇晃晃,他故意用这样的方式以伪纪录片的视角拍出了这部有着传奇色彩的“广告救国”故事。
这是一次四两拨千斤的胜利。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真理,普通民众渴望的是美好、自由的生活,而非政治化的状态。那些口号、游行、苦难史只是政治家一厢情愿的严肃表演,人们更愿意看到正常化的、非极端的、去政治化的日常生态。在极权之下,人会不自知地被政治裹挟,变得意识形态化,而将人们从政治中打捞到日常生活的领地,本身就是一种解放与自由。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作品
《赋格曲》
天才作曲家第一次触及钢琴的黑白琴键,却沾有被谋杀的妹妹的血滴,后来的每一次演奏都巧合般地有人受伤或者死去……他被关进疯人院,又从中逃出。后来其乐队成员想方设法还原那部曲子,又顺着线索找到了作曲家,此时几近崩溃的他一如往常被要求弹奏曲子,最后不知为何却又一次引发了骚动。
《杀手夜狂热》
五十多岁的无业汉劳尔,沉迷于《周末夜狂热》这部电影中,开始模仿主角说英文的台词,扭腰跳舞,但这里不是纽约,是1978年的智利,军政权的独裁统治期间。而劳尔本人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后事》
55岁的马里奥在一间停尸房工作,偶尔也会写一些验尸报告。1973年中期,智利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政变。这段时间里,他疯狂地迷恋上了自己的女邻居南希,而后者是一家夜总会的舞女。是一部描写大政治改写普通人命运的影片。
《威尼斯70年:重启未来》
2013年是威尼斯电影节70周年的纪念。这一年,这个古老的电影节迎来了一系列巨大的改变。这部影片是向威尼斯电影节70周年的致敬作品,组委会邀请了7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以最大的艺术自由邀请其各自拍摄60至90秒钟的短片,首次在威尼斯电影节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