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井头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_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南岳之南,有一个地方叫井头江。
  井头江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小镇。
  它坐落在衡阳、邵阳、祁阳所谓“三阳”的交界处的小盆地里,四周高山环绕,高高矮矮、重重叠叠的群山构成山的海洋,深秀而苍茫。它被裹卷在一片山的波涛之中。可以说,它是一座山镇。
  它依山傍水,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建筑物随山顺河弯成一钩新月状,在明媚的阳光下,水泥屋顶和贴瓷片的墙壁以及透亮的玻璃窗反射出明明暗暗的光泽,与青山蓝天相映衬,倒也有几分风光。
  它所傍的河,叫武水。它源于盆地的高山,流向山外。河水是从青青的竹林里苍苍的松树林里光光的石板上流来的,是从稻田、小麦地油菜地里流出来的。清朝末年,这河的两岸还是古树参天,河比现在宽得多,水又碧又亮,小木船从现在的县城西渡溯武水而上,直达小镇,还可以把船划到上游的关市镇上去。老辈人说起这些“城南旧事”,眼里还闪动着浆影、帆影和泪光呢。
  二
  井头江所处的盆地,在古人看来,也许是绝佳的隐居之地,是理想的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老树古藤昏鸦,蛙潮虫声鸟韵,田园诗里的要素哪一样也不缺少。而且,这儿地势高,很少有洪灾;这里山多林茂,,雨水稠密;这里四面高山,天然屏障,按说兵家也不会感兴趣。故古人称这儿是“大旱而不旱,大涝而不涝,大乱而不乱”的宝地,并认为居住在此会永享快乐,故又称这盆地为“长乐”或“长乐洞”。
  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叫张乐的文人将这儿称为世外桃源,作诗道:
  迤逗高高作院头,平畴百里望中收。
  云边天堑难通马,围里春山乱伏牛。
  线溺双川微漾日,波翻万竹碧如秋。
  此中便是桃源路,更莫飞花引客舟。
  其实,在这首诗还未吟哦之前,飞出洞外的桃花早已把客舟引来了。明朝后期,兵部尚书刘舜海的后裔们为避战乱,闻说衡邵交界处有一“长乐洞天”,驾舟从湘江出发,过蒸水,沿武水而上,在姜公庙登岸,插标为记,占据了从泗水站到皇城庙一带的土地,并临武水筑屋聚族而居,又开起了一二家店铺———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这儿日后会成为一个小镇,只想在这里住家而已。
  三
  住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长享安乐,这儿也旱过,涝过,同时也没有躲开过战争的风云和动乱的噩梦。走日本时,鬼子兵就在小镇上烧杀淫掳过;解放战争时,白崇禧的部队和解放军在这儿激战过,至今还有烈士墓碑立在镇西头的杨家岭下。文革时期也闹得惨,人们多次见到戴着尖尖的白纸高帽的人被示众,被游斗。
  如果把眼光放更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自五代以来,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片土地就是绿林好汉的出没之地。
  镇东头有飞鱼寨,西面有雨顶寨、城隍寨,更远处有鸟土寨、团山寨、梅顶寨……整个盆地竟有四十八寨。在这里,寨是指土匪盘踞的险峻的山头。想想吧,四十八座山峰,四十八股土著武装,会不会把这片土地闹得山摇地动,日昏月暗?也许,这里就是第二个梁山。
  镇上至今还流传着绿林好汉刘春风劫富济贫的故事,也依然有着强悍的民风。人们喜欢打抱不平,讲哥儿们的义气,也喜欢告状。你若在此镇骑摩托撞了人,道歉、赔钱十之九不会被接受,他们最喜欢的方式是挥起一扁担把你放倒在地。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有血性有匪气。
  《水浒传》中的好汉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和大声吆喝。这镇上的几家酒馆,天天酒宴,日日客满。几乎每天都有人醉倒在桌子下。菜是十大海碗,鸡是一只整鸡,鱼是一条大大的鱼,肉是六七斤重的一整坨,让你用筷子大块大块的撕着吃。说话总是扯着嗓子吼,夫妇之间说悄悄话,像是在吵架……
  四
  中国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山林文化,而山林文化又包含着田园文化和绿林文化。两种文化很紧地联系却又冲突着。
  最初来到井头江的拓荒者是抱着寻觅家园的愿望而来的。他们与后来的人们一道将小镇店铺砌成“木屋”式,整齐划一,共一百零八家,分为“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和字号”四个部分,构成“天地人和”一个和谐的整体,表达了他们的家园理念。然而,由于战乱,也由于受了太久太久的绿林文化的浸润,田园意识并没有深入人们的骨髓和血液,因而没有产生过真正的田园诗。
  前年,“天地人和”的古建筑还剩下五十七家。现在只有四五家了,且被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所切割和包围,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也被水泥所替代。唯一的古迹藏有兵部尚书遗物的三贤刘氏祠堂已成为废墟。小镇膨胀了好几倍,但是这些建筑高高低低,非洋非土,不今不古,零乱而怪异。人们还没有绿化与环保观念,街道上很少有绿树与花草,流经小镇的武水河充斥着垃圾,几个小厂往河里排废水,也没有人来管,雨天洪流滚滚,晴天流着浅浅的水,提着裤管就可以蹚过河去。
  一座城市,一个小镇的品位,在于它的个性,在于它的文化特质。井头江镇无意于成为文化古镇、工业大镇和商业新镇,似乎连自己的家园之梦也丢失在遥远的天边……
  五
  前年夏天,井头江人激动了好些日子。人们奔走相告,说截断武水的牛形山水庫将加高八米,用来给衡阳市供水,那时半个盆地的山谷与田垄将成为水域,直淹到井头江镇的街口。公路将被水路代替,交通工具将由汽车变为各式小船,四十八寨将辟为四十八个旅游景点,而这片莽莽苍苍的山林将成为自然保护区。井头江将既被青山所掩映,又被碧水所滋润……只是传说,像风一样来,又像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似乎可以说明,井头江人的家园之梦还在延续,且染上了新的色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阿山,本名王若柏,湖南衡阳人。湖南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长篇小说《疼痛》《王船山》和散文集《烟火人间》。
其他文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引自于《艾青诗抄》  一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少不了趁着还走得动,油然而生“世界这么大,我得去看看”之意。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交集,和外地的朋友有了更多的接触。一般而言,新结识的朋友会问我是哪里人,我总是会来上一句:“陈涉者,阳城人也”。朋友会哦一声接着说您姓陈?我说我不姓陈,但我和陈胜同为阳城人。朋友会接着问,原来那
期刊
东兴,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北仑河经年不息地流淌,清澈的河水滋润了边地两岸的花草树木,也滋润了两岸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民;河床上那一颗颗红褐色的卵石,不知是东兴沧桑历史的见证,还是遥远的岁月横亘在河面上的那道摇摇晃晃的铁桥留下的斑斑点点的痕迹?  每次回到东兴,各种复杂的感情总是在心中不断交替。那里不仅仅有浓浓的亲情、乡情,令我感慨万分的是那里正在发生的变化,一座具有浓郁边境特色的城市仿佛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地处湘南边陲的郴州,绝对称得上是镶嵌在潇湘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郴州是一座山城,素有“粤港后花园”之称,这里的山奇而美,水蓝而幽,是湖南不可多得的新兴旅游胜地。  在郴州诸多的旅游景点中,我最早知晓的是位于苏仙区的飞天山。2005年,我随同事涉足飞天山时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初夏,午后的阳光,让久居办公室的我们有点晕眩,但一入“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的飞天山,我们便被那奇特的丹霞地貌所吸
期刊
青山冰臼  从赤峰市区去青山景区,走平双公路过西拉沐沦河大约170公里。汽车快要进到景区时,岩石们仿佛被大地高高卷起,显得突兀、险峻、深沉,纷纷向旅客威逼過来。山头的滚石犹如千军万马,呈现出特有的灰白色,有些还稍偏暗紫红,越往青山深处去,颜色就越暗。  坐索道上行,纵览群山,峰有峰形,岩有岩相,我陡然间产生一种身临华山之感。原来,远处壁立千仞、崖削陡峭的韵味,跟西岳颇有几分相像。  青山主体浑然雄
期刊
打梭棒也叫打梭儿,简称打梭,是河湟农村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尤其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们。每年深秋场碾完了,打麦场就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可打麦场上玩游戏都背着家里大人,大人们看见自家孩子在场上玩,就会尖着嗓门,叫着乳名要孩子回家干活。孩子们平时上学,回到家里就有干不完的农活等着自已。一年四季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农活,书包刚放下,就从蒸笼里拿一块馍,背上背篼边吃边走向田野,夏秋季节多半是给牛羊割草、挖猪菜
期刊
重重叠叠的青山  弯弯曲曲的小河  弯弯曲曲的梯田  弯弯曲曲的炊烟  弯弯曲曲的村落  弯弯曲曲的小路  弯弯曲曲的山歌  甜甜蜜蜜从我心中  弯弯曲曲流过……  这是一位资深歌者对龙胜的吟诵与赞美。龙胜永远像一个绚丽的梦境,牵扯多少人思恋追逐的情怀与脚步,氤氲着各自心中的理念与期待,在龙胜的温馨柔和的情怀中安然入梦,在她心灵深处轻吟浅唱着花语一般的妩媚与芳香。  造物主总是偏爱龙胜这一方山水,
期刊
云巅之下,古城之上,有苍山十九峰连成一脉,横亘于云南大理一隅。慕名者皆闻“苍山雪,洱海月”,殊不知,苍山雪是经年不散的,纵使在绿野遍布的长夏,群山最高峰仍傲然地抱有最后一抹雪意。而这抹在海拔四千米之上的雪意,便成了来客最为向往之处。  别过尘世喧嚣,别过野雾人烟,青山邀我入怀,我便欣然赴约。自缆车而上,燃烧的暑气瞬间被抛至身后,它们只好继续徘徊在山脚,越不过莽莽山林,越不过层峦叠嶂。当缆车行至半山
期刊
新时代的壮族“歌者”迈出家乡山水,将壮族的文化血脉汇聚至现代文明的海洋,激发了书写故土的文艺创作浪潮。广西民族出版社隆重推出“我们从书壮家作家作品系列”,将11位中青年壮族作家精品结辑出版,展现了新时代壮族文学成果,可谓正当其时。牙韩彰散文集《屈指家山》列居其中,是以细数壮乡山水风情为引起,飞扬纵览广西历史文化的高格,乡情细语里别有超然物外的本真。  中国山水游记的源头远及魏晋。“庄老告退,而山水
期刊
今夜,在南岳衡山之南,在雁城衡阳晴好居,我拿出一盒百年老檀制做的名香,说是只有少数人懂得品鉴的名香。请让我点上三支,合什作揖,听我说一个远方的尕斯库勒湖畔,曾经的两家衡阳人的因缘。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在半个世纪之前。两位业已作古的老人,还没有他们孙女、孙子现在的年纪大,就叫他们老甘、老汪吧。他们一个是衡南县茅市镇人,一个是衡山县贯底乡人。  老甘是一个复转军人,十五岁半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抗美
期刊
孩子,此时的你平躺在床上,呼吸平稳,瘦削苍白的脸已经开始透出淡淡的红润,眉头也舒展开来,这是六个月来你睡得最安稳的一次。你是三十分钟前被推出的手术室,麻醉药效应该还没过,否则依你那怕疼的样子,怕是已经睡不安稳了吧。要知道,两岁的你还因为怕疼,有次打预防针的时候,护士姐姐刚推完注射器,还没打,你就在一众小朋友面前哇哇大哭呢,那个场景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如今,我的宝贝,你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