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民间艺术环境巨变,经济价值较低或者没有经济属性的民间艺术品类难以传承,处于濒危甚至失传的状态;经济价值高、经济属性强的民间艺术尽管经过时间流变,仍旧拥有强大生命力。为了让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应注意把握民间艺术的经济属性,明确其重要经济价值,着重从完善传承构想、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优化教育等方面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经济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使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到今天已经充分渗透于各个领域之中。传统文化体系中,民间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内涵厚重、资源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线,有效传承民间艺术不仅是现阶段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驱力,还是文化强国战略中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及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民间艺术的经济属性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用于满足或美化生活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从马克思的观点看,作为商品的物品必须具有价值和实用性。价值是商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体现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实用性是商品的物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民间艺术的创造必然消耗劳动时间,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的生活或者审美需求,具有实用性,符合成为商品的基本要求。所以,民间艺术具备商品性,也就是具有经济属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文化商品领域的生产与流通来体现,其具体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实际价格之中[1]。一方面,社会发展凸显民间艺术的商品性。人们在物质匮乏时只要求解决温饱问题,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才开始追求品质。民间艺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代人彰显个性与品位的重要介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于价值规律,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中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现代化也凸显民间艺术的商品性。现代社会的物质非常丰富,消费者逐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他们重视消费品是否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符合。民间艺术是精神生活的精华,其特殊的抽象符号、造型、色彩等原始韵味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自我表现、个性追求等完美契合,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的心理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备受青睐,充分展露自身经济属性。
2 民间艺术的重要经济价值
艺术是基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出现的,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则强调物质生产。当今社会,人们重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发展,这使得艺术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针对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从其经济属性来看主要涉及三项指标:第一,使用价值,即民间艺术能够继续使用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与价值的程度,例如民间演艺艺术的使用价值主要是能在当地形成广泛的演出市场。第二,品牌价值,即民间艺术的知名度,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所以,这个知名度指的是将民间艺术打造成商品以后在市场流通、销售形成的产业知名度,而非民间艺术自身的知名度。第三,产权价值,即民间艺术是否拥有知识产权和产权具备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保护是近年来国家保护知识产权、传承民间艺术的重点所在,产权价值更是构成经济效用体系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根据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指标,不难发现其重要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有效补充区域经济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一直带有功利性。民间艺术从劳动及劳动构成的原始经济关系起源,原始工具和装饰物的产生、进步就是民间艺术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如今,艺术成为经济的一部分,意味着区域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例如大汉口的石器、陶器就是原始社会的例证,齐国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名列前茅,青铜器铸造、冶铁、纺织业及服饰业等十分发达;到了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更高,冶铁与纺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服饰业因纺织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发达,再到元明清至近现代的戏剧、曲艺、手工艺等民间艺术,它们已逐渐演变为追求美和精巧、省力的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让区域生产力表现出更强的生气与活力。民间艺术的充分渗透也促使人们开始改变物质消费、经济生产的观念,形成循环往复的强大作用力,推动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和更新,补足区域经济发展。
2.2 反映区域经济发展
民间艺术在补充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体现出反映经济发展历程的“符号”价值。随着区域经济的起伏,民间艺术发展态势不断波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反衬区域经济变化。尽管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农耕文化特征,主要依靠小农经济生态,自给自足,但民间艺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已经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特征,种类齐全、发展繁盛,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面貌。例如战国时期,经济强盛的区域直接体现为民间工艺如美术、舞蹈和音乐等形式的繁荣。民间曲艺种类多样、历史悠久,社会经济的繁荣则推动区域内民众阶层的壮大,所以宋朝会出现专门的说唱表演场所和职业艺人,明清到民国初年更是依托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演变出很多民间曲艺形态。民间曲艺贴近大众生活,题材广泛,涉及各个层面,深沉悲怆的音乐基调中蕴含幽默风趣,表演随性而生动,受众较多,发展良好[3]。所以民间艺术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反映区域经济的繁荣,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3 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建议
民间艺术源于生活需求,它在时间的推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之中逐渐失去实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传承。所以,保护民间艺术固然重要,但怎样发挥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实现活态保护,这才是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
3.1 完善民间艺术传承构想,兼顾双重效益 民间艺术是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的复杂系统,必须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工业、商业、农业等联系起来[4]。近年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均已为回答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奠定良好基础,只是很多传承问题都局限在艺术文化领域,没有系统地解决传承民间艺术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而且因为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传媒、交通、通信的进步给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各行各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显著,应以此为基础有意识地构建民间艺术和当代经济社会之间的共生机制,让民间艺术和当代经济社会建立关联,得到良好的传承。换言之,要针对民间艺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传承构建优良环境,基于文化生态深入研究民间艺术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关联领域的经济价值,思考如何推动民间艺术与经济社会关键行业共生机制的构建,有效发挥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促使民间艺术的传承得到贯彻与执行。
鉴于此,传承民间艺术必须严格遵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本原则。例如民间艺术品材美工巧的原则已然超越时代,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生生不息。面对合成物质异常丰富的信息社会时代,民间艺术品蕴含的天成、善意、悲悯、巧妙等价值越来越体现出对人工造物价值观的超越。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浪潮里,民间艺术的家园意识、乡土情怀等为当代人心受净土之惑、身受现世之约提供复归自身的慰藉与可能。依托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发展,让产业成为民间艺术扩大受众群体的媒介,凭借商品效应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效果,促使提升全社会对民间艺术的认同、理解,形成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共同传承民间艺术。
3.2 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传承空间
民间艺术拥有特定生长地域,在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表现。传承民间艺术要结合地域特征,也就是它的传承需要联系地域空间,其中关键在于保护好民间艺术的生存域,进而保护传承空间,彰显民间艺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5]。例如民间年画艺术的传承,因为传统年画的产地较多,各地区的年画加工与制作方式也存在差异,在传承环节应体现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结合。同时要注意传承技术的更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理、收集民间艺术,然后通过三维技术或民间艺术网站的建立,在文化村、民俗村、观光休闲村等地大力宣传最终发展成地方经济产业,保护并传承民间艺术资源。
除此以外,民间艺术大多在乡村社会生长,为了把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关联具体化,就必须落脚到乡村区域。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针对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民”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是指乡土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及其所在群体,所以民间艺术又被称作农民的艺术,但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接受者并非一定是农民,只是必定体现出乡土文化精神和农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这体现出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联系密切,反映出乡土意识、乡土伦理,反映乡村社会秩序和传统习俗,是乡村群众表达自身生产状态的载体,指向群体凝聚、族群主体性认同。那么传承民间艺术就与乡村社会不可分割,和农村群众文化也有密切联系,要创造性地融合民间艺术传承和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从乡村社会汲取传承民间艺术的养分。
3.3 积极优化民间艺术教育,促进传承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民间艺术传承除了兼顾双重效益、联系乡村建设,还要以教育为途径推动民间艺术的普及。民间艺术融合艺术和生活,是民间艺人基于生活感悟抒发情感的艺术,民间艺人对传承民间艺术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教育不可或缺[6]。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需要利用普及教育的方式不断扩大民间艺术在区域内的影响力,获取广泛关注,让民间艺术真正回归生活,与现代艺术有机整合,开拓新的传承和发展道路。例如传承剪纸、刺绣、壁画和草编等民间艺术时可以开设辅导课程,在农闲时期组织本地群众参加民间艺术辅导教育班,学习民间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定期举办类型各异的民间艺术技能比赛,奖励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创作者。随着人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普及民间艺术的创作技能。当然,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中,人们接受美学思想的途径较多,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品的创作中会融入拥有时代感的艺术元素,保留民间艺术具备的传统特色,促进民间艺术形式的拓展。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创作团队提供保障,除了民间辅导培训,大师与教师的常规教育和培养已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创作民间艺术品。为了让创作团队保持相对稳定进而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和大师工作室交流、协商,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基地,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做民间艺术教育助手,同时谋划自主创业。一般,优秀毕业生的学校归属感很强,他们在创新创业基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对民间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更加得心应手。如果刚毕业就独立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难题、挫折就可能直接转行,掌握的民间艺术技能就会被束之高阁,这既是极大的浪费,也是一种遗憾。所以在民间艺术教育中,让优秀毕业生依托学校和大师工作室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基地,积累民间艺术创作能量,不断充实创作队伍,在自主创业的时机与能力都成熟时再自主创业。同时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带领在校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知识和创作技能,保障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时代演进到今天,艺术和经济的整合促使民间艺术寻觅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也获得了持续可靠的效益,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艺术境界、文化觉悟和民间艺术传承的经济层次、经济觉悟。纵观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依旧发挥了主导作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经济价值开发就像一把双刃剑,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必须同等重视,基于民间艺术经济属性改善生存环境,加强对民间艺术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优化民间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1] 任衎昊劼.论艺术与经济的关系[J].艺术品鉴,2019(26):67-68.
[2] 黄健发.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几点启示[J].北方文学,2019(18):182.
[3] 西沐,杜娟.中国艺术经济及其发展的战略取向研究[J].齐鲁艺苑,2019(04):104-113.
[4]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J].民族艺术,2019(06):50-58.
[5] 钱柏英,陳俊杰.刍议少数民族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J].营销界,2019(48):135-136.
[6] 程芙蓉.生态经济视角下民间艺术经济价值评述及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20(02):100-105.
作者简介:孙旭阳(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经济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使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到今天已经充分渗透于各个领域之中。传统文化体系中,民间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内涵厚重、资源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线,有效传承民间艺术不仅是现阶段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驱力,还是文化强国战略中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及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民间艺术的经济属性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用于满足或美化生活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从马克思的观点看,作为商品的物品必须具有价值和实用性。价值是商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体现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实用性是商品的物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民间艺术的创造必然消耗劳动时间,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的生活或者审美需求,具有实用性,符合成为商品的基本要求。所以,民间艺术具备商品性,也就是具有经济属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文化商品领域的生产与流通来体现,其具体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实际价格之中[1]。一方面,社会发展凸显民间艺术的商品性。人们在物质匮乏时只要求解决温饱问题,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才开始追求品质。民间艺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代人彰显个性与品位的重要介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于价值规律,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中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现代化也凸显民间艺术的商品性。现代社会的物质非常丰富,消费者逐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他们重视消费品是否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符合。民间艺术是精神生活的精华,其特殊的抽象符号、造型、色彩等原始韵味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自我表现、个性追求等完美契合,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的心理价值追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备受青睐,充分展露自身经济属性。
2 民间艺术的重要经济价值
艺术是基于人们的审美需求出现的,强调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则强调物质生产。当今社会,人们重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发展,这使得艺术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针对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从其经济属性来看主要涉及三项指标:第一,使用价值,即民间艺术能够继续使用和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与价值的程度,例如民间演艺艺术的使用价值主要是能在当地形成广泛的演出市场。第二,品牌价值,即民间艺术的知名度,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所以,这个知名度指的是将民间艺术打造成商品以后在市场流通、销售形成的产业知名度,而非民间艺术自身的知名度。第三,产权价值,即民间艺术是否拥有知识产权和产权具备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保护是近年来国家保护知识产权、传承民间艺术的重点所在,产权价值更是构成经济效用体系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根据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指标,不难发现其重要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有效补充区域经济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一直带有功利性。民间艺术从劳动及劳动构成的原始经济关系起源,原始工具和装饰物的产生、进步就是民间艺术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如今,艺术成为经济的一部分,意味着区域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例如大汉口的石器、陶器就是原始社会的例证,齐国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名列前茅,青铜器铸造、冶铁、纺织业及服饰业等十分发达;到了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更高,冶铁与纺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服饰业因纺织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发达,再到元明清至近现代的戏剧、曲艺、手工艺等民间艺术,它们已逐渐演变为追求美和精巧、省力的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让区域生产力表现出更强的生气与活力。民间艺术的充分渗透也促使人们开始改变物质消费、经济生产的观念,形成循环往复的强大作用力,推动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和更新,补足区域经济发展。
2.2 反映区域经济发展
民间艺术在补充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体现出反映经济发展历程的“符号”价值。随着区域经济的起伏,民间艺术发展态势不断波动,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反衬区域经济变化。尽管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农耕文化特征,主要依靠小农经济生态,自给自足,但民间艺术在最初的发展中就已经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特征,种类齐全、发展繁盛,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面貌。例如战国时期,经济强盛的区域直接体现为民间工艺如美术、舞蹈和音乐等形式的繁荣。民间曲艺种类多样、历史悠久,社会经济的繁荣则推动区域内民众阶层的壮大,所以宋朝会出现专门的说唱表演场所和职业艺人,明清到民国初年更是依托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演变出很多民间曲艺形态。民间曲艺贴近大众生活,题材广泛,涉及各个层面,深沉悲怆的音乐基调中蕴含幽默风趣,表演随性而生动,受众较多,发展良好[3]。所以民间艺术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反映区域经济的繁荣,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3 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建议
民间艺术源于生活需求,它在时间的推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之中逐渐失去实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传承。所以,保护民间艺术固然重要,但怎样发挥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实现活态保护,这才是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
3.1 完善民间艺术传承构想,兼顾双重效益 民间艺术是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的复杂系统,必须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工业、商业、农业等联系起来[4]。近年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均已为回答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奠定良好基础,只是很多传承问题都局限在艺术文化领域,没有系统地解决传承民间艺术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而且因为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传媒、交通、通信的进步给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各行各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显著,应以此为基础有意识地构建民间艺术和当代经济社会之间的共生机制,让民间艺术和当代经济社会建立关联,得到良好的传承。换言之,要针对民间艺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传承构建优良环境,基于文化生态深入研究民间艺术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关联领域的经济价值,思考如何推动民间艺术与经济社会关键行业共生机制的构建,有效发挥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促使民间艺术的传承得到贯彻与执行。
鉴于此,传承民间艺术必须严格遵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本原则。例如民间艺术品材美工巧的原则已然超越时代,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生生不息。面对合成物质异常丰富的信息社会时代,民间艺术品蕴含的天成、善意、悲悯、巧妙等价值越来越体现出对人工造物价值观的超越。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化浪潮里,民间艺术的家园意识、乡土情怀等为当代人心受净土之惑、身受现世之约提供复归自身的慰藉与可能。依托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发展,让产业成为民间艺术扩大受众群体的媒介,凭借商品效应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效果,促使提升全社会对民间艺术的认同、理解,形成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共同传承民间艺术。
3.2 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传承空间
民间艺术拥有特定生长地域,在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表现。传承民间艺术要结合地域特征,也就是它的传承需要联系地域空间,其中关键在于保护好民间艺术的生存域,进而保护传承空间,彰显民间艺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5]。例如民间年画艺术的传承,因为传统年画的产地较多,各地区的年画加工与制作方式也存在差异,在传承环节应体现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结合。同时要注意传承技术的更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理、收集民间艺术,然后通过三维技术或民间艺术网站的建立,在文化村、民俗村、观光休闲村等地大力宣传最终发展成地方经济产业,保护并传承民间艺术资源。
除此以外,民间艺术大多在乡村社会生长,为了把民间艺术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关联具体化,就必须落脚到乡村区域。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针对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指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的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民”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是指乡土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及其所在群体,所以民间艺术又被称作农民的艺术,但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接受者并非一定是农民,只是必定体现出乡土文化精神和农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这体现出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联系密切,反映出乡土意识、乡土伦理,反映乡村社会秩序和传统习俗,是乡村群众表达自身生产状态的载体,指向群体凝聚、族群主体性认同。那么传承民间艺术就与乡村社会不可分割,和农村群众文化也有密切联系,要创造性地融合民间艺术传承和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从乡村社会汲取传承民间艺术的养分。
3.3 积极优化民间艺术教育,促进传承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民间艺术传承除了兼顾双重效益、联系乡村建设,还要以教育为途径推动民间艺术的普及。民间艺术融合艺术和生活,是民间艺人基于生活感悟抒发情感的艺术,民间艺人对传承民间艺术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教育不可或缺[6]。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需要利用普及教育的方式不断扩大民间艺术在区域内的影响力,获取广泛关注,让民间艺术真正回归生活,与现代艺术有机整合,开拓新的传承和发展道路。例如传承剪纸、刺绣、壁画和草编等民间艺术时可以开设辅导课程,在农闲时期组织本地群众参加民间艺术辅导教育班,学习民间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定期举办类型各异的民间艺术技能比赛,奖励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创作者。随着人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普及民间艺术的创作技能。当然,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中,人们接受美学思想的途径较多,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品的创作中会融入拥有时代感的艺术元素,保留民间艺术具备的传统特色,促进民间艺术形式的拓展。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创作团队提供保障,除了民间辅导培训,大师与教师的常规教育和培养已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创作民间艺术品。为了让创作团队保持相对稳定进而持续发展,学校可以和大师工作室交流、协商,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基地,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做民间艺术教育助手,同时谋划自主创业。一般,优秀毕业生的学校归属感很强,他们在创新创业基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对民间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更加得心应手。如果刚毕业就独立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难题、挫折就可能直接转行,掌握的民间艺术技能就会被束之高阁,这既是极大的浪费,也是一种遗憾。所以在民间艺术教育中,让优秀毕业生依托学校和大师工作室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基地,积累民间艺术创作能量,不断充实创作队伍,在自主创业的时机与能力都成熟时再自主创业。同时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带领在校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知识和创作技能,保障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时代演进到今天,艺术和经济的整合促使民间艺术寻觅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也获得了持续可靠的效益,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艺术境界、文化觉悟和民间艺术传承的经济层次、经济觉悟。纵观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依旧发挥了主导作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经济价值开发就像一把双刃剑,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必须同等重视,基于民间艺术经济属性改善生存环境,加强对民间艺术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优化民间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1] 任衎昊劼.论艺术与经济的关系[J].艺术品鉴,2019(26):67-68.
[2] 黄健发.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几点启示[J].北方文学,2019(18):182.
[3] 西沐,杜娟.中国艺术经济及其发展的战略取向研究[J].齐鲁艺苑,2019(04):104-113.
[4]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J].民族艺术,2019(06):50-58.
[5] 钱柏英,陳俊杰.刍议少数民族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J].营销界,2019(48):135-136.
[6] 程芙蓉.生态经济视角下民间艺术经济价值评述及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20(02):100-105.
作者简介:孙旭阳(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