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彝族地区为例,针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经费投入、办学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相对较落,存在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拟为彝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好地协同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久以来,彝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规模不够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解决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难题,四川省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实行彝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彝族地区中职学校招生规模[1],以此促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改变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的主体,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促进,校企合作、双向整合,使校企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此时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主体深度融合,是校企合作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校招生竞争能力,必须树立“校企共育”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2]。
一、彝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国家对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凉山州人民政府对彝区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从国家大力支持到州政府相继出台文件,支持凉山彝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凉山州,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3]。
2.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脱离
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与该区域产业对接机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任何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二者都需要系统中枢来协调。政府部门就是地区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两大子系统的协调中枢。政府部门在引导教育和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主动引导作用不够,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行政权力推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3.产教协同发展观念的践行动力不足
彝区职业教育协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观念缺乏践行动力,且观念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中没有得到传播和认可,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观念形同虚设,校企发展的行为选择出现偏差。
4.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
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该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及经济发展的保障手段,与区域产业的无缝对接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彝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主体作为社会职能、发展领域、运作模式等方面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个体,在实现无缝对接的过程中要确保二者的有效协同,单靠双方各自职能的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既能保留双方特色、协调双方利益,又能针对发展目标的机制来调节双方在职能、利益、目标上的不一致性的中枢力量[4]。
二、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彝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质量、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等因素远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地区人才的地域认同程度较低,彝族地区人才因高考、考研、就业等因素大量外流,因此彝族地区人才流动的地域认同较低。由于人才流失,造成了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滞后、教育资源更新缓慢、新型工商业前沿、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低下、师资队伍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恶性循环。职教结构与层次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培养的衔接水平较低。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滞后于实际的更新迭代,导致职业教育专业化不强、特色化不显、校企合作优势不明显。
三、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的对策
1.构建和完善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对接的体制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强化政策导向、发展导向、监督与监管职能,建立常规长效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共建共享、科学管理、激励考核等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彝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协调与共享,规范统一目标和监管职能,形成常规长效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共建共享、科学管理、激励考核等机制。
2.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促进职业教育發展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但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快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助力脱贫攻坚,还应加大教育拨款力度,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尽快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创新专业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跟社会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彝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地区民族文化传承者的重大使命,彝区文化依靠职业教育来传承和维持,专业设置要考虑彝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依靠职业教育来传承和保持。彝族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属于自己的一流特色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自培优秀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彝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以职业教育促进脱贫攻坚,切实落实教师“引育”制度,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大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要解决彝族地区留不住人的问题,加强对精通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大批本地化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对本地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加强职后培训学习,派遣人员定期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培训。采取一刀切地“增量”、一边“存量”的“双量”机制,切实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5.加强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增强产教协同率
职业教育要积极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伴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彝族地区要切实落实国家战略,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工学教育发展要实现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让学生有真实的社会认可度,在保证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的基础上,企业和学校要加强联系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5]。
参考文献:
[1]四川将启动彝族地区免费中职教育.新闻中心.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1-12/044516915877s
[2]胡立.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湖南师范大学
[3]郑开玲.论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的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
[4]王瑜.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扶贫的内在逻辑、现实偏差及发展路径.教育与专业.2021年2月上
[5]尹珲.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研究”(YZWH2121);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工匠文化的职业教育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策略研究”(2021YB07);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面上研究课题“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CSLKT3-230)。
作者简介:
王 艳,女,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物流与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
游 佳,女,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长久以来,彝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规模不够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解决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难题,四川省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实行彝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彝族地区中职学校招生规模[1],以此促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改变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的主体,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促进,校企合作、双向整合,使校企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此时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主体深度融合,是校企合作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校招生竞争能力,必须树立“校企共育”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2]。
一、彝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国家对彝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凉山州人民政府对彝区职业技术教育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从国家大力支持到州政府相继出台文件,支持凉山彝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凉山州,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3]。
2.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脱离
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与该区域产业对接机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任何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二者都需要系统中枢来协调。政府部门就是地区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两大子系统的协调中枢。政府部门在引导教育和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主动引导作用不够,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行政权力推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3.产教协同发展观念的践行动力不足
彝区职业教育协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观念缺乏践行动力,且观念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中没有得到传播和认可,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观念形同虚设,校企发展的行为选择出现偏差。
4.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
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该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及经济发展的保障手段,与区域产业的无缝对接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彝区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主体作为社会职能、发展领域、运作模式等方面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个体,在实现无缝对接的过程中要确保二者的有效协同,单靠双方各自职能的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套既能保留双方特色、协调双方利益,又能针对发展目标的机制来调节双方在职能、利益、目标上的不一致性的中枢力量[4]。
二、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彝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质量、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等因素远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地区人才的地域认同程度较低,彝族地区人才因高考、考研、就业等因素大量外流,因此彝族地区人才流动的地域认同较低。由于人才流失,造成了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滞后、教育资源更新缓慢、新型工商业前沿、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低下、师资队伍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恶性循环。职教结构与层次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培养的衔接水平较低。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滞后于实际的更新迭代,导致职业教育专业化不强、特色化不显、校企合作优势不明显。
三、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的对策
1.构建和完善彝族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对接的体制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强化政策导向、发展导向、监督与监管职能,建立常规长效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共建共享、科学管理、激励考核等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彝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协调与共享,规范统一目标和监管职能,形成常规长效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共建共享、科学管理、激励考核等机制。
2.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促进职业教育發展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但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快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助力脱贫攻坚,还应加大教育拨款力度,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尽快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创新专业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跟社会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彝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地区民族文化传承者的重大使命,彝区文化依靠职业教育来传承和维持,专业设置要考虑彝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依靠职业教育来传承和保持。彝族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属于自己的一流特色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自培优秀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彝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以职业教育促进脱贫攻坚,切实落实教师“引育”制度,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大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要解决彝族地区留不住人的问题,加强对精通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大批本地化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对本地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加强职后培训学习,派遣人员定期到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培训。采取一刀切地“增量”、一边“存量”的“双量”机制,切实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5.加强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增强产教协同率
职业教育要积极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伴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彝族地区要切实落实国家战略,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工学教育发展要实现资源与教师、教学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让学生有真实的社会认可度,在保证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的基础上,企业和学校要加强联系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5]。
参考文献:
[1]四川将启动彝族地区免费中职教育.新闻中心.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1-12/044516915877s
[2]胡立.主体与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生态系统的平衡[D].湖南师范大学
[3]郑开玲.论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的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
[4]王瑜.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扶贫的内在逻辑、现实偏差及发展路径.教育与专业.2021年2月上
[5]尹珲.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彝族地区职业教育协同产业发展研究”(YZWH2121);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工匠文化的职业教育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策略研究”(2021YB07);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面上研究课题“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CSLKT3-230)。
作者简介:
王 艳,女,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物流与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
游 佳,女,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