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唱响青春之歌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理说,出生于1970年代的刘玮并不算年轻了。之所以说她青春,是因为在北京市特级教师这个群体里,她是最年轻的。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时,刘玮只有39岁。
  尽管年轻,刘玮得到的尊重和荣誉却一点也不少: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12年,被评为门头沟区优秀教师,同时,被推荐成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并获得门头沟区政府授予的“青年人才奖”……
  而这所有的故事都要从6年前说起。
  2009年之前,刘玮是北京市重点中学——门头沟区大峪中学分校的一名生物老师。学校离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环境好,待遇高,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份舒适、体面又让人尊敬的工作。但是,2009年,刘玮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到雁翅中学支教。
  雁翅中学是一所大山深处的学校,距离门头沟城区大约有60公里。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刘玮当时也说不清楚,她觉得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呼唤着她的心,让她做出某种决定。后来,她才逐渐感悟到,其实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一种发自心底的爱——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本来支教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刘玮内心深处有一种爱与责任在呼唤,在告诉她,山里的孩子需要她。于是,她留下了,这一干就是5年。这5年,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山里的孩子。
  她教给这些孩子知识,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课堂上,她创新多种适合小班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课下,她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结合,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生活,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搞调查、做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孩子开启一扇通往生活、通往社会的科学之窗;她还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2012年,她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的“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实践活动,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十佳优秀实践活动奖”。
  她照顾这些孩子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她为孩子们买生活用品,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她整夜守在他们身边;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她比孩子还高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她会耐心地帮他们改正。刘玮对孩子的包容、尊重和爱心,让孩子们觉得她是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
  但是,刘玮不只是一位教师,她还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位女儿。当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大山里的孩子时,她心中却有着对儿子、对家庭无限的愧疚。她刚来雁翅中学的时候,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子才6岁。而学校离家60公里,她只能每周回家一次,照顾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丈夫一个人的身上。为此,丈夫辞去了工作,专门照顾儿子。有一次,儿子得了肺炎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她第一次为了照顾孩子请了假,日夜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出院后,她就马上回到学校。她不是不挂念儿子,只是她明白,等在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在刘玮的心中,最重的是学生。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心为大山里的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飞得越高,飞得越远,刘玮的青春就越美丽。
其他文献
坐落在有着千年采煤史的百花山脚下的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乡属寄宿制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22人,教职工24人。史家营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源,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圣莲山、百花山、瑞云寺景区,有柳林水古村落,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梆子剧团以及黄芩茶种植基地、养蜂基地等。史家营中心小学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百花课程”,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特征。  随着北京经济的转型,煤炭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学院依托区域内优秀科技教育骨干团队,即12所拥有市级金鹏科技团的学校、24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并积极引进社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整体构建了包括4大项科技类模块的课程体系,为东城区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提升搭设课程活动的平台。  第一模块:东城科技馆科技课程。充分发挥科技馆教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车—船—空模型制作、益智、定格动画、动手玩科学、科技英语、趣味化学、智能控制、
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要求、持续提升教学品质的过程中,教研、教学遇到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帮助教研员和教师破解难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基于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设立30余个项目,以“研究—实践—改进—追踪”为机制开展项目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策略,并及时将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研实践。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系列问题中,“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教学和评价质量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根系。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要求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及现实的可行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在课程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多方位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知识掌握得少,要理解传统经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从“四有”好老师到学生的“引路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帮助教师个人找准了角色定位。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继承了清华附中百年来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明德启智,修己树人”为教风,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
在学校特色发展规划中,我校确定了“以课程建设为路径,做润泽生命的教育”发展战略,通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三级课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在多层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凸显学校润泽生命的教育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丰富他们的学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现代学校发端于欧洲。我国现代学校诞生,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朝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逐步引进西学课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现代学校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犹如一个生态系统。2009年,北京小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的理念。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生态是学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所显现出来的有利于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状态。而作为联系最紧密的两大系统,家庭与学校之间必须要保持教育高度的一致性,相互支持,形成育人共同体。创设学校良好教育生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以儿童成长慢养、牧养、顺养、素养和调养的“五养”理念
本文主要针对理科教学中德育目标不清和内容单一的问题进行研讨,借化学教学案例给予说明。  第一,理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体现在哪些方面?  理科课程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归纳为:获取数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认识发展;体验数学和科学研究过程,训练数学和科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促进理性思维能力发展;促进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等三个维度。德育目标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即在学科课程标准中的“
我校是一所农村镇中心小学,下属8所完小。相比于中心校,8所完小无论是设施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中心校体制的优势,提高管理效能,解决中心校与完小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规模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了实现优化、高效管理,我们确立了农村中心校“1 X”管理模式。“1”指中心校,“X”指完小,“ ”指中心校与完小的相互关系。“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