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的权威与民主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古人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早在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尽管春秋时期,我国的社会状态已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孔子寄希望于用德教来治理国家,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只有运用道德的力量,进行道德的教化,才能使老百姓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秩序。不难看出,德教从它产生的时候,就既具有它的强制性,又具有趋众性,权威与民主并存。
  ◆关键词:德治;权威;民主;文化
  儒家倡导的道德教化,在经历了历代统治者运用和变革之后,道德教化便从民众(包括统治者)的自我约束,而上升为权威,甚至是带有很强的法制功能。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德教就已经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甚至取代法律建设,而成为治理国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这个过程中,德教的民主功能渐渐弱化,在道德教化面前,民众也不再去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听任道德的约束甚至审判。
  在佛教没有流入中国之前,真正能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是儒、法和道三种文化存在。应该说,三种文化存在,都能关注人的社会联系,把个体的人放到社会范畴去约束,去治理。对个体人的约束与治理,既要关注个体人的自身修养,又要关注个体人的对秩序社会的服从,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儒家倡导以德治国,法家倡导以法治国,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特别是儒家和法家,这两种文化存在,都能从人的社会联系角度看待人的修养与管理。但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最终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并被统治阶级奉为为政之本,治国之本。使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依然把德教作为治国的最基本主张,而以法治国的意识形态未能得以实现。儒家的德治思想之所以能被统治者接纳,更多的原因是看中了德治思想中以德治国给人民带来的诱惑。其实,从孔子提出的以德为政的初衷来看,孔子更多地时强调统治阶级要恪守道德尺度去治理国家,在那个时代,这种治国主张和残酷的刑罚相比,无疑是进步的,顺应民心的。而且,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想构建有秩序的社会,在春秋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尽管孔子的这个主张有一点的空想的成分,但还是能被人民接受。但后来的统治者在尊崇道德的秩序中,统治者越来越强化的是自己的权威,为了这个秩序,或者过于强调自己的秩序,而忽视了人民的需要,并把道德约束用来治理百姓,道德教化完全是针对百姓,统治者自己则完全超出了道德的约束,德教的权威的地位越来越强了,而德教的民主地位渐渐失去。因此,德教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我个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尚德的国家,依然在夸大“德”的作用,过于看重“德”对民众自身修养的约束,而忽略了“德”本身的强制与权威和由此产生的官本位,民众并不能从内心需求去看待“德”的价值,而一味的趋从,或趋众,德教的民主性慢慢就被弱化,甚至丧失。在这个过程中,德教的权威也随着德教的民主性的丧失,而失去权威最本质的内涵。因为真正的权威首先要体现民众的利益和民众的意志,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民众在心中才能把它视为权威,否则只能把权威看成套在民众头上的枷锁。很显然,尽管德教历经的两千多年的历练,但德教本身,并没有形成民众的自我接纳,民众不能从修身需要去对待德教,德教也就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先进的权利文化。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人类相对先进的文化有三大主流文化: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文化,二是近代的科技文化,三是现代的权利文化。权利文化的特点是,社会的各项建设紧紧围绕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来进行,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非常强烈。不难看出,我们民族的德教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距离权利文化越来越远,德教使我们民众渐渐缺少民主意识、自主意识。这对推进现代的权利文化,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构建民主社会,带来的一定的难度。
  我们不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很优秀的传统,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就非常了不起,展现了东方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但德教的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必然导致民族文化也存在很多缺陷。德教文化使我们的文化从政治伦理和政治文化看,基本上属于服从文化,或者说是官本位文化,这是与权利文化相对立的。官本位文化强调服从,强调老百姓服从政府,强调各级官员的重要性,強调上下尊卑,强调等级秩序,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等级森严。而权利文化则强调公民权利,强调政府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强调平等、民主、自由和人权,看重民众个体自身修养和强化自身修养带来的文明和进步。可以说,德教文化本身应该是能够促进权利文化形成的,但驾驭德教文化的统治者,如果仅看重德教文化的权威和忽视德教文化民主的内涵,德教就会走向和权利文化背离的一面。
  应该看到,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从官本位文化向权利文化过渡时期。一方面,权利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对公民权利的强调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推行依法治国战略的成果。另一方面,官本位文化还根深蒂固,这也是官僚主义的根源,而官本位的根源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德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看到我们民族文化主流是优秀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民族文化中阻碍进步文化发展不合理的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构建进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山东省联通档案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一部分,于2001年3月份开始建设,实现了山东联通省、市、县三级的档案管理。经过十年的扩充和完善,不仅将文书、科技、
◆摘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对学生增进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的应用兴趣教学法是本文要探讨和分析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运用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压力增大,这个时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身體素质势必影响各门学科的学习。只有加强体育锻炼,重视体育课,才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
摘 要: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情境 问题情境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实践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情境 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
◆摘 要:根据以往经验,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往往会扩大其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会对本国社会产生影响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是意识形态产生影响。那么中国应以怎样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这将是中国在发展和对外交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符号;文化传播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作为一国软实力,在
摘 要: 小學数学教学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 自主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