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文本,不仅需要朗读诵读、理解阅读、鉴赏积累,更应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声有色的诵读;以图文并茂的理解,达到潜心思考的阅读;以品味鉴赏,达到轻松自然的积累,循环螺旋式的上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诵读 潜心思考 品位 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赞颂祖国河山的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这些文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光,更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然而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美景似乎离我们甚远,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一线教师只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或是网络上的介绍去了解这些风景名胜,很少有亲身游览、体验过的。而我们的学生自然也就更不了解,更需要教师详细介绍,帮助理解。那么,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将这些学生不熟悉的风光展示给学生呢?又该如何将这些文章在教学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呢?笔者想借《西湖》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新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诵读、理解阅读、鉴赏积累应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向。
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声有色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苏轼说:“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学习课文的必备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更高的要求。
1. 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课文中不仅描写了独特、迷人的西湖之美,还把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在了字里行间。在深入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深度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感悟文本打好基础。
2.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针对这些文质兼美、辞藻丰富的课文,第一步一定要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西湖》这篇课文,生字、长句子特别多,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读通顺为止。“令”是后鼻音,“绵、淡、掩、般”是前鼻音,“垂、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華”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uá。“镶嵌、柳丝轻拂、放眼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山峦、掠过、小瀛洲、阮公墩、心旷神怡”等词语应细心纠正读音。对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这样的长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来。
3. 让学生以自己所感悟之情融入朗读。在教师一遍遍引导下,学生在理解文章之后再次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深切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每次教学重点段落、句子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再次将自己所领悟的情感融入进自己的朗读中。例如教学“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这一句时,我一开始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即可,而后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之后学生再次朗读,就能将“一群群”之多、“白鸥”之颜色美、“掠过”的轻盈、“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融入在朗读中了。
4. 有声有色地整体诵读。《西湖》这么美的文章,是指导朗读及背诵的好材料。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感染。接着,我依据文章的自然段落,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组织排练诵读,再进行小组展示。最后,我又带领全班学生分组、分段配乐诵读,让学生再次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将理解、感悟、朗读融为一体,从而自然体会到作者浓浓的爱国情。
二、以图文并茂的理解,达到潜心思考的阅读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潜心思考的阅读。
《西湖》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美文,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对课文中一些生僻、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例如第一段中“镶嵌”这个词,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上我出示了一枚戒指,告诉他们将钻石嵌在铂金上,这种工艺就叫“镶嵌”。那文章中是指什么呢?学生思考后,自然作答:“西湖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我接着补充说:“这里的‘镶嵌’是比喻这秀美的西湖是这‘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西湖的美已经融入杭州,浑然一体。”
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句中的“掠过”“一闪一闪”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幅图画,在学生的一阵惊叹声中,让他们感受到了西湖平静中那“一闪一闪”的动感之美。
三、以品味鉴赏,达到轻松自然的积累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在获得的语言材料”。《西湖》这篇文章最妙的写作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通过对我们常见的事物的对比,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它的美。比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这些比喻句将西湖的秀丽景色描绘得形象而具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方法,分清在每一句话中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来作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弄懂之后,可以试着让他们来仿照造句。
有学生写道:“天上的星星,犹如一个个小灯泡(在闪闪发亮)。”还有学生写道:“小池塘犹如一双大眼睛。”虽然学生写的句子还不够形象、有趣,但是经过几次练习,学生能初步掌握比喻的方法,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后,在学习了同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们练写了小习作《秋天》,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的习作在观察角度、运用手法上均有了很大改观。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学习文本,应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学生有声有色的诵读;以图文并茂的帮助理解,达到学生潜心思考的阅读;以品味鉴赏的引导,达到学生轻松自然的积累。在读中理解,赏中积累,最终达成学生阅读能力循环螺旋式的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
【关键词】诵读 潜心思考 品位 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赞颂祖国河山的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这些文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光,更旨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然而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美景似乎离我们甚远,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一线教师只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或是网络上的介绍去了解这些风景名胜,很少有亲身游览、体验过的。而我们的学生自然也就更不了解,更需要教师详细介绍,帮助理解。那么,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将这些学生不熟悉的风光展示给学生呢?又该如何将这些文章在教学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呢?笔者想借《西湖》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新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学生的朗读诵读、理解阅读、鉴赏积累应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向。
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声有色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苏轼说:“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学习课文的必备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而诵读则是更高的要求。
1. 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课文中不仅描写了独特、迷人的西湖之美,还把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在了字里行间。在深入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深度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感悟文本打好基础。
2.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针对这些文质兼美、辞藻丰富的课文,第一步一定要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西湖》这篇课文,生字、长句子特别多,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读通顺为止。“令”是后鼻音,“绵、淡、掩、般”是前鼻音,“垂、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華”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uá。“镶嵌、柳丝轻拂、放眼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山峦、掠过、小瀛洲、阮公墩、心旷神怡”等词语应细心纠正读音。对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这样的长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来。
3. 让学生以自己所感悟之情融入朗读。在教师一遍遍引导下,学生在理解文章之后再次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深切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每次教学重点段落、句子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再次将自己所领悟的情感融入进自己的朗读中。例如教学“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这一句时,我一开始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即可,而后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之后学生再次朗读,就能将“一群群”之多、“白鸥”之颜色美、“掠过”的轻盈、“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融入在朗读中了。
4. 有声有色地整体诵读。《西湖》这么美的文章,是指导朗读及背诵的好材料。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感染。接着,我依据文章的自然段落,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组织排练诵读,再进行小组展示。最后,我又带领全班学生分组、分段配乐诵读,让学生再次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将理解、感悟、朗读融为一体,从而自然体会到作者浓浓的爱国情。
二、以图文并茂的理解,达到潜心思考的阅读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潜心思考的阅读。
《西湖》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美文,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对课文中一些生僻、难理解的词语,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例如第一段中“镶嵌”这个词,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上我出示了一枚戒指,告诉他们将钻石嵌在铂金上,这种工艺就叫“镶嵌”。那文章中是指什么呢?学生思考后,自然作答:“西湖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我接着补充说:“这里的‘镶嵌’是比喻这秀美的西湖是这‘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西湖的美已经融入杭州,浑然一体。”
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句中的“掠过”“一闪一闪”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幅图画,在学生的一阵惊叹声中,让他们感受到了西湖平静中那“一闪一闪”的动感之美。
三、以品味鉴赏,达到轻松自然的积累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在获得的语言材料”。《西湖》这篇文章最妙的写作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通过对我们常见的事物的对比,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它的美。比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这些比喻句将西湖的秀丽景色描绘得形象而具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方法,分清在每一句话中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来作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弄懂之后,可以试着让他们来仿照造句。
有学生写道:“天上的星星,犹如一个个小灯泡(在闪闪发亮)。”还有学生写道:“小池塘犹如一双大眼睛。”虽然学生写的句子还不够形象、有趣,但是经过几次练习,学生能初步掌握比喻的方法,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后,在学习了同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们练写了小习作《秋天》,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的习作在观察角度、运用手法上均有了很大改观。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学习文本,应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学生有声有色的诵读;以图文并茂的帮助理解,达到学生潜心思考的阅读;以品味鉴赏的引导,达到学生轻松自然的积累。在读中理解,赏中积累,最终达成学生阅读能力循环螺旋式的上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