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缺失、培养工作创新性不足和培养工作全员参与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学生主体论”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从观念、培训和研究三个维度提供了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4-02
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缺少一定的对应关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国内所有高校提出的整体要求,目前这个标准内只有具体为各个高校发展的宏观指标,涉及到培养目标定位、升学出国率、就业率等阶段性指标,以及校友声誉、学术影响力等长远性指标。而反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水平的微观指标并未涉及其中。这就造成了在高校系统内人才培养的质量只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与学生个体发展没有联系,会产生现实个体与主体的地位混乱,学生在这种人才培养体系下,缺乏主动性。因此,长期以往人才培养变成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单方面的工作,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其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差距明显。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关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较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给予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较大,而对于学生自身建设这一直接涉及到上述要素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发挥效能的具体载体的研究和改革,目前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各方面投入仍显不足。
(三)全员育人观念相对滞后与广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由于工作职责、岗位分工不同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全员育人意識不强、合力不够等现象,一部分机关干部、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认为,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管理就是学生工作部门和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的事情,而将自身工作定位游离于学生个性发展体系之外。此外,大学生对于高校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硬条件和校园文化、教师水平、后勤保障质量等软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许多独特的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保障和调节。
二、“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
“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就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符合实践的工作方法,有效满足人才培养工作中人的多方面需求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的肯定。
它既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性,树立管理为人所用的思想,对于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努力工作的能动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说,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是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确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二)一种以“学生”为工作理念的价值取向。
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恪守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独立人格、科研需求、能力差异、尊重学生个人发展要求;解放学生,就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不断冲破一切束缚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学生,是说既要把学生塑造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完整地讲,即在学生的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水平;在学生的社会关系上,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关怀其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公正性;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合理合法权利,尊重其自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独立人格,不断满足其的基本需求。
(三)一种以“学生”为标尺的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坚持运用客观理性的评价尺度,而且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标尺,要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共性和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另外,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相关激励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践证明,制度不仅可以发挥约束规范作用,还可以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三、“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维度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管理者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培训和研究三个维度中。
(一)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论”的理念,在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实践活动其主体应该是学生,各种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只是一种活动手段,而不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强化改革创新观念,善于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拿出新办法。不能墨守成规的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限制于已有经验之中。从高校说来,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管理职能、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但是,规范和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需要适时调适,一经调适就要有透明度,就要认真贯彻执行,不仅仅将之停留在纸面上和文字中;从人才培养管理人员说来,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地位,始终秉承“学生主体论”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实行服务式管理,并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尊重,才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学校管理层面和学生生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的良性互动。 (二)以培训为抓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整体理论素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学习培训这个手段,面对不断发展的知识信息世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事务性工作,更应该成为激励学习的引擎。学校既要鼓励高校人才培养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升计划,也要支持他们加强相关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訓学习。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专门化和专业化工作,教育管理人员亦是专业工作者。他们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拥有专门的和专业化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能够胜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要开展教育管理人员要系统培训班,加强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培训要有针对性,富于实效性,不走过场,注重到对知识和经验的更新,使教育管理者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使之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学习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尤其是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等知识与理论,以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这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学习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领导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学理论与学派,综合应用这些管理学理论,夯实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识与理论基础,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与水平。最后,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理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人的工作,涉及人际关系问题。高校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教育管理人员不仅懂得教育科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又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思维。在现实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研究与科研团队攻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生评价中成果质与量的关系,建立稳定数量、保障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如何坚持“学生主体论”的评价管理,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建立客观合理的学生学术评价标准,以适应当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文理互动以及政企学研相结合的学术发展的格局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扎扎实实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马涛(1983— ),男 ,汉族 ,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政工师、研究实习员,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研究等。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34-02
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缺少一定的对应关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对国内所有高校提出的整体要求,目前这个标准内只有具体为各个高校发展的宏观指标,涉及到培养目标定位、升学出国率、就业率等阶段性指标,以及校友声誉、学术影响力等长远性指标。而反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水平的微观指标并未涉及其中。这就造成了在高校系统内人才培养的质量只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与学生个体发展没有联系,会产生现实个体与主体的地位混乱,学生在这种人才培养体系下,缺乏主动性。因此,长期以往人才培养变成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单方面的工作,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其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差距明显。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关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较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给予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较大,而对于学生自身建设这一直接涉及到上述要素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发挥效能的具体载体的研究和改革,目前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各方面投入仍显不足。
(三)全员育人观念相对滞后与广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由于工作职责、岗位分工不同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全员育人意識不强、合力不够等现象,一部分机关干部、教师和后勤保障人员认为,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管理就是学生工作部门和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的事情,而将自身工作定位游离于学生个性发展体系之外。此外,大学生对于高校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硬条件和校园文化、教师水平、后勤保障质量等软条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许多独特的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保障和调节。
二、“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
“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就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符合实践的工作方法,有效满足人才培养工作中人的多方面需求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的肯定。
它既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性,树立管理为人所用的思想,对于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努力工作的能动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说,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是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确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二)一种以“学生”为工作理念的价值取向。
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恪守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独立人格、科研需求、能力差异、尊重学生个人发展要求;解放学生,就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不断冲破一切束缚学生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学生,是说既要把学生塑造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完整地讲,即在学生的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水平;在学生的社会关系上,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关怀其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公正性;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合理合法权利,尊重其自身与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独立人格,不断满足其的基本需求。
(三)一种以“学生”为标尺的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时,不仅要坚持运用客观理性的评价尺度,而且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标尺,要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共性和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另外,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尤其是相关激励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践证明,制度不仅可以发挥约束规范作用,还可以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结构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三、“学生主体论”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维度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管理者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培训和研究三个维度中。
(一)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论”的理念,在转变高校人才培养观念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实践活动其主体应该是学生,各种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只是一种活动手段,而不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强化改革创新观念,善于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拿出新办法。不能墨守成规的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限制于已有经验之中。从高校说来,人才培养的管理机构、管理职能、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但是,规范和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需要适时调适,一经调适就要有透明度,就要认真贯彻执行,不仅仅将之停留在纸面上和文字中;从人才培养管理人员说来,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地位,始终秉承“学生主体论”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实行服务式管理,并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尊重,才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学校管理层面和学生生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的良性互动。 (二)以培训为抓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者整体理论素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学习培训这个手段,面对不断发展的知识信息世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事务性工作,更应该成为激励学习的引擎。学校既要鼓励高校人才培养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历提升计划,也要支持他们加强相关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訓学习。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专门化和专业化工作,教育管理人员亦是专业工作者。他们经过专门培养和培训,拥有专门的和专业化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能够胜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要开展教育管理人员要系统培训班,加强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培训要有针对性,富于实效性,不走过场,注重到对知识和经验的更新,使教育管理者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使之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理论,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首先,学习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尤其是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等知识与理论,以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这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学习管理学知识和理论。深入了解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领导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决策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学理论与学派,综合应用这些管理学理论,夯实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识与理论基础,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与水平。最后,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理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人的工作,涉及人际关系问题。高校还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教育管理人员不仅懂得教育科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又操作计算机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思维。在现实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研究与科研团队攻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学生评价中成果质与量的关系,建立稳定数量、保障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如何坚持“学生主体论”的评价管理,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建立客观合理的学生学术评价标准,以适应当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文理互动以及政企学研相结合的学术发展的格局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扎扎实实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马涛(1983— ),男 ,汉族 ,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政工师、研究实习员,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