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应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一、注重“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1. 启发式探讨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更适合自主个人探讨,教师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可事先设计好问题再由每一个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先行独立思考,个人探究的目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什么是配方法?如何描述?②配方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③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④通过配方之后,实际上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解一元二次方程?你会吗?⑤比较当二次项系数为1和不为1时,配方步骤有何不同?有何联系?
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且让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避免了以往“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局面。
2. 小组合作式探讨
新课标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而小组合作则是体现这一要求的很好形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合作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而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学生的探讨不是表象上的轰轰烈烈,而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编小组时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学生小组(小组中已事先安排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纪律维持员)只要以合作学习为主,共同探寻研讨,交流合作,归纳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好小组合作报告。并对组长就如何组织小组发言进行培训,让每次讨论做到小组人人参与。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激发他们竟争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如《概率》、《旗杆高度的测量》、《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抽样调查》等很多很多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式探讨。
二、注重“语言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
首先,教师语言要幽默。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经常出错,如对于“-3-5”,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于是我问:“你借别人3元又借5元,结果你只还2元,你真聪明呀。”学生在大笑中就记住了这一知识。教师幽默的语言,远远胜过正面批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其次,教师语言要有激情。激情也是数学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实效不高。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教师语言声调应随着内容而变化,有时是低沉抑郁的;有时是激情高昂的;有时是平静如水的……有时急促,有时平缓,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此外,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要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课堂。
三、注重“数学之美”,拓宽学生的眼界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学生见到这些美都没有想到是数学起的作用,那么教师就要经常在课堂上给予指引,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感叹与兴趣。如体育馆的顶梁是三角架型,这样做既美观又稳固,黄金分割比也被誉“人间最巧的比例”。如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16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16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数字的美就更神奇了,如“1×9 2=11,12×9 3=111,123×9 4=1111,…, 123456789×9 10=1111111111”。 数学还有统一之美、重要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宣传数学之美,用生动的语言,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挖掘数学美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进而喜欢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美的欣赏和创造美的数学,增强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成其乐无穷的数学,学生才会对学习数学保持持久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注重“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1. 启发式探讨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更适合自主个人探讨,教师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可事先设计好问题再由每一个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先行独立思考,个人探究的目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①什么是配方法?如何描述?②配方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③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④通过配方之后,实际上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解一元二次方程?你会吗?⑤比较当二次项系数为1和不为1时,配方步骤有何不同?有何联系?
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且让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避免了以往“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局面。
2. 小组合作式探讨
新课标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而小组合作则是体现这一要求的很好形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合作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而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学生的探讨不是表象上的轰轰烈烈,而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编小组时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学生小组(小组中已事先安排了小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纪律维持员)只要以合作学习为主,共同探寻研讨,交流合作,归纳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好小组合作报告。并对组长就如何组织小组发言进行培训,让每次讨论做到小组人人参与。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激发他们竟争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如《概率》、《旗杆高度的测量》、《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抽样调查》等很多很多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式探讨。
二、注重“语言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
首先,教师语言要幽默。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经常出错,如对于“-3-5”,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于是我问:“你借别人3元又借5元,结果你只还2元,你真聪明呀。”学生在大笑中就记住了这一知识。教师幽默的语言,远远胜过正面批评,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其次,教师语言要有激情。激情也是数学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实效不高。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教师语言声调应随着内容而变化,有时是低沉抑郁的;有时是激情高昂的;有时是平静如水的……有时急促,有时平缓,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此外,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要能表情达意,传情传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集中在课堂。
三、注重“数学之美”,拓宽学生的眼界
数学之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学生见到这些美都没有想到是数学起的作用,那么教师就要经常在课堂上给予指引,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感叹与兴趣。如体育馆的顶梁是三角架型,这样做既美观又稳固,黄金分割比也被誉“人间最巧的比例”。如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16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16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数字的美就更神奇了,如“1×9 2=11,12×9 3=111,123×9 4=1111,…, 123456789×9 10=1111111111”。 数学还有统一之美、重要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宣传数学之美,用生动的语言,仔细地分析,深入地挖掘数学美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进而喜欢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美的欣赏和创造美的数学,增强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成其乐无穷的数学,学生才会对学习数学保持持久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