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教学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从学生的角度看生活
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他们感兴趣的现实生活老师常常很难理解,像qq幻想,劲舞团,魔兽世界,非主流等常使孩子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学生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抛物线》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通过课件演示抛物线形成过程,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回忆它们的图像及性质,以及第二定义,我们该如何来定义抛物线呢?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抛物线定义,体验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大家都非常喜欢。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二是故事里充满了令人们向往的东西。而且学生通常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宰相的麦子:相传古印度宰相达依尔,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次,国王因为他的贡献要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共64格)摆上这么些麦子就行了: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后面一格的麦子总是前一格麦子数的两倍,摆满整个棋盘,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一想,这还不容易,刚想答应,如果你这时在国王旁边站着,你会不会劝国王别答应,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其中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几何概型”时,上课后,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相约6点到7点在某地碰面,先到者等另一人一刻钟,过时离去,问两人碰面的概率有多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课后积极探讨,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随后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四、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教学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从学生的角度看生活
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他们感兴趣的现实生活老师常常很难理解,像qq幻想,劲舞团,魔兽世界,非主流等常使孩子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学生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抛物线》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通过课件演示抛物线形成过程,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回忆它们的图像及性质,以及第二定义,我们该如何来定义抛物线呢?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抛物线定义,体验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大家都非常喜欢。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二是故事里充满了令人们向往的东西。而且学生通常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宰相的麦子:相传古印度宰相达依尔,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次,国王因为他的贡献要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共64格)摆上这么些麦子就行了: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后面一格的麦子总是前一格麦子数的两倍,摆满整个棋盘,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一想,这还不容易,刚想答应,如果你这时在国王旁边站着,你会不会劝国王别答应,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其中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几何概型”时,上课后,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相约6点到7点在某地碰面,先到者等另一人一刻钟,过时离去,问两人碰面的概率有多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课后积极探讨,为下一步的教学作铺垫。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随后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四、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