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视角下解读霍桑《红字》中的二元对立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学评论理论中二元对立的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红字》作为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以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感情史为主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十六世纪清教统治下黑暗压抑的世界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活动。本文通过应用二元对立理论分析小说中善与恶、犯罪与救赎、反抗与压迫等对立体,从不同角度探讨霍桑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霍桑 ;《红字》;结构主义;二元对立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13-02
  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是一个系统,在文学作品背后存在着某种特定的结构,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实现理性的认知。结构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就是试图剥去文学纷繁的外衣,找到隐藏其中的复杂内在机制,从而揭示作品的本质,这其中都离不开二元对立的思想主线。二元对立是生活中常见的思维方式,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了灵魂和肉体的对立理论。“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的基础,我们通过成对的概念来构建结构,从其中找出存在有对立、有联系关系的特征,从而达到构建结构的目的。”[1]借助两个概念之间的对立关系,加深对其中每一个观念的理解,“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同时在两个独特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个世界。首先是在深层结构层面上,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二元对立原则。”[2]这种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关系,保证了文学作品的立体与饱满,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时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
  一、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善和恶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却在小说中海斯特的丈夫罗杰 · 齐灵渥斯身上得到结合,年老体衰,“身材矮小,肩膀一高一低”的他与海斯特之间没有爱情,只是妄想娶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来掩盖肉体的缺陷。恪守清教教义的他将妻子视为私有财产,在他看来妻子与别人相爱就是偷了他的东西,为了找出妻子通奸的对象,不惜混入教会摸清所有人的底细,敏锐的他很快发现了真相,他不择手段地对牧师进行精神迫害。怨恨逐渐侵蚀了齐灵渥斯的内心,复仇成了生活的全部。最终牧师痛苦死去,与此同时,齐灵渥斯也顿时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在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中走向灭亡。正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容侵犯”和对妻子的物化的宗教教义使他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为他的复仇披上了道德的外衣,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罪人”,最后走向灭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教主义道德的伪善。但这样一个“魔鬼的化身”也有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对珠儿的爱。珠儿是海斯特和牧师丁梅斯代尔禁忌爱情的结晶,和他毫无血缘关系,但在小说的结尾,他却把丰厚的遗产留给了珠儿。无论这一行為是出于忏悔还是人性的善良,都为他赢得了“道德自新”的机会。这种或善或恶的二元对立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二、罪恶与救赎的二元对立
  贯穿小说始终的红字“A”,最初代表着清教社会中最严重的罪行。年轻美貌的海丝特在父亲的逼迫下嫁给了一个年迈的老学究,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婚姻,实际上她对丈夫只有婚约没有爱情。移居北美的途中,海斯特先期到达,时过两年,其丈夫却杳无音信,传说他遭遇海难早已葬身鱼腹。孤独的海丝特逐渐和年轻俊美的牧师相爱并生下私生女珠儿,教会得知此事公开审判海斯特,恪守清教教义的法官最终以通奸罪名将海斯特送进监狱。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主张“命定论”和“因信得救”,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罪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受难的方式才能得到灵魂的救赎。海斯特与牧师的爱情正如《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都犯有原罪。禁忌的爱给海斯特带来的是终生佩戴足以灼伤她的红字。在刑满释放后仍为世人所排斥,她与珠儿相依为命,凭借自己的手工劳动来补贴家用,面对自我忏悔和外界非议的双重折磨,一个人坚强地去承受,她从不乞求任何人的帮助,也从未吝啬过对穷苦乡邻的接济,用善行和美德救赎灵魂。对她来说,珠儿是她精神的寄托,也是她和牧师禁忌之爱的结晶,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她的罪恶。珠儿的形象具有复杂的象征含义,珠儿的名字意为珍宝,恰如《圣经》在新约中“天国又好像买卖人,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3]这里没有描述天国的具体样子,但人们会视它为最珍稀的珠宝,为了得到它愿意用所有的财产换取。在整部小说中,珠儿的象征含义是随着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故事一开始,珠儿是“魔鬼的孩子”,象征着海斯特与牧师在清教社会中犯下的严重罪行,后来母亲视珠儿为至宝,细心照料她长大,充满活力的珠儿足以突破任何宗教、社会的束缚,直至小说结尾,珠儿代表“天使”成为希望的象征。
  实际上,海斯特的救赎从她挑起抚养珠儿的重担就已经开始,她从犯罪、认罪、救赎到成长受尽了屈辱与磨难。美国文学批评家亨利 · 詹姆斯曾评论到:“霍桑对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人热烈相爱的事实尚属一般兴趣,真正吸引他的是在随后漫长的岁月中两个人的道德光景。”[4]海斯特最终完成了救赎,由此,霍桑有力地批判了清教狭隘的道德观对人性的束缚,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普世价值观以及同情弱者的人文关怀。
  三、反抗与压迫的二元对立
  主张改革的清教徒因不满英国国教的专制腐败而受到詹姆斯一世迫害迁往北美,他们抱着创造人间乐土的理想,企图建立一个“纯净”的注重精神与道德的乌托邦。清教徒掌管殖民地,建立起政教合一严密的宗教治理体制,将宗教教义视为法律,违背者被视为异教徒,面临严重的刑罚。
  海斯特有过三次公开反抗,第一次是当教会以通奸罪公开审判海斯特时,面对众人的谩骂非议以及法官咄咄逼人的审问,她宁可忍受百般羞辱,为了保护丁梅斯代尔始终不肯供出他的名字,独自一人扛下一切。海斯特爱上博学多才又年轻的牧师是正常人性的回归,她认为这段恋情合情合理,应该勇敢抗争奋力捍卫,追求真爱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在这群清教徒中,假如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妇人,她那美丽如画的服饰和神采,以及她怀中的婴孩,自然回想起圣母的形象。”[5]清教对女性有极其严格的约束,要求女性严守贞洁,海斯特因触犯教规中最深重的罪行而公开受审,她非但没有为即将面临的严惩而感到痛苦,反而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作者把她描绘成圣母的形象,这无疑是对清教虚伪性的无声反抗。第二次是当教会企图把珠儿夺走时,她据理力争,捍卫扶养女儿的权利。第三次是海斯特与牧师在森林里互诉心肠,当她发现丁梅斯代尔饱受精神折磨时,决定揭露罗杰·齐灵渥斯就是他的原配丈夫,受到丈夫的威胁才隐瞒了这个秘密,并劝牧师和她一起逃离这里。海斯特有着对宗教压迫的大胆斗争,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思想自由和幸福的不懈追求,都体现了海丝特对美好的人性的追求以及她对清教的反抗。   不同于海斯特的反抗,牧师的内心始终有着矛盾的两面,一方面是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严厉的宗教教规的畏惧。多年来,研究神学并没有让他做到对人生的超然,反而使他陷入犹豫、痛苦、矛盾之中。白天他是令人崇拜的神圣牧师,夜晚,他是独自忏悔的罪人,他彻夜祈祷,用烙铁在自己胸前烙出一个鲜红的“A”字来获得短暂的心灵宽慰。对宗教的虔诚成为他精神上的枷锁使他日夜承受心灵拷问,终日惶恐不安。最终在公众面前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倒在了布道坛上走向“向罪而死”的极端,成为清教教义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牧师内心激烈斗争的描写,把清教主义的压迫性以及伪善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牧师的人生结局来看,反映的只是当时浓厚的清教主义社会下对人性扭曲的冰山一角,人们恪守清教教义,压抑本性,抑制真实情感。宗教禁忌体系越发达,就越有可能扭曲人性,压制人自然的欲望,把人的精神变得消极与极端,从而产生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冲突,这也是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根源。霍桑对清教主义进行了无形批判和谴责,表达了对人性自然回归的強烈愿望。
  四、结语
  霍桑身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代,他追求更加美好,更加理想的世界,但又因祖先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徒,又无法彻底否定清教戒律,他的思想是矛盾的,这些激起了他对人性与道德伦理的强烈反思。小说《红字》脉络清晰,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以伦理道德为主线串起了不同人物,构建了小说的伦理结构,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的思考。通过二元对立的视角看待善与恶,犯罪与救赎等对立体,展现清教统治下人物内心的思想冲突和当时婚姻、法律、道德的各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探寻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解读随着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正是《红字》广为流传和欣赏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罗伊丝 · 泰森.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赵国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283.
  [2]阿雷恩 · 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
  [3]莫特玛 · 阿德勒(Alder M.J.),查尔斯 · 范多伦(Van Doren G.).西方思想宝库[M].周汉林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童明.美国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03.
  [5]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提要】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肩负以文育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它储存着城市文明的基因,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凸显着城市历史的纵深,为了更好地展示梧州历史文化,梧州市博物馆充当起了一个重要的展示载体,本文通过对梧州市博物馆近3年来展览陈列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做法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多元与包容;展陈与宣教  
期刊
【摘要】不同语言具有特质性功能,革家语的参考语法编写不但具有中华民族语言基础之上的共同性,同时还具有基于自身特质基础上的编写思路与方法以及编写的原则,才能在中华民族语言整体中异质性发展与共同性延续。  【关键词】革家语;参考语法;思路;原则  【中图分类号】H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1-010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科技厅贵
期刊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此引发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小康社会”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基层人民享受到了国家的福利。同时,如何有效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日常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基层文化创新的概念及重要性、基层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困难、基层文化的创新途径三方面具体谈谈在小康社会,应该如何关注基层文化建设,以实现群众的安
期刊
【摘要】语码混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文章以《papi酱》中的语码混用現象为例,从模因论的语用学视角分析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语码混用产生于教育和知识传授、交际和语言的不断运用中。在重复、类推中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具有赶时髦、嵌进的修辞效果。具有经济性、礼貌性、诙谐性、表现性和时尚性的语用功能。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汉语的纯洁性,造成认知困难的弊端。  【关键词】语码混用;模因论;语用学;《papi酱》 
期刊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中学语文课程肩负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全面认识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德育成效。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自身思政育人能力。为学生教授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语文;策略 
期刊
【摘要】桂林灵川县平话内部语音差异大,发展演变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古阳声韵尾在灵川县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全部保留;一种类型是部分脱落部分保留。其中,第二种类型的演变发展差异大,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分别是韵尾直接脱落和阳声韵尾脱落后带有鼻化色彩。据此,灵川方言古阳声韵尾演变特点方面,区域内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片区。三个片区的古阳声韵尾演变情况不同,中片平话韵尾脱落最严重,
期刊
【摘要】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极端事件频发,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不可逆性,实现生命价值认同刻不容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石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认同,关键是帮助其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其叙事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叙事、时空错位等叙事手法,突出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价值所做出的抉择,揭示了作者对于社会转型期新女性独立的思考。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进一步探析,让读者充分挖掘小说的隐含文本,更深刻探究小说的内涵主旨。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期刊
【摘要】网络新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网络新词有利于剖析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本文以“×言×语”类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来源、造词方式、功能分布和附加色彩等,并进一步探寻“×言×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新词;造词机制;派生途径;功能分布;词义色彩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115-0
期刊
【摘要】深入分析音乐表演艺术,将音乐的美感融入到人们生活后,能使人们陶醉其中,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无论是人们的审美能力还是艺术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从音乐的种类来分析,是复杂多变的,且音乐表演艺术也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音乐表演艺术发展越来越快,这使得音乐表演艺术,逐步朝着系统化发展。虽然说这样的系统对音乐学习者、表演者而言起到一定的帮助,但却逐步使得音乐表演艺术出现差异化,极易导致音乐表演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