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美术教学以着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情操为目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目标,带领学生走进美术“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学习,开创“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的教学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 多元目标 以美辅德 以美益智 以美怡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4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服从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目标,强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智力为知、气质为情、性格为意、能力为技等多元教育要素,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和训练,开创“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的教学境界,从而与其他学科课程一道,共同致力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以美辅德,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师在备课、上课到结课的全程教学中,都应毫不懈怠地挖掘并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点点滴滴的德育元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思想渗透。比如通过中国山水画教学,在学生眼前展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讲述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顺势引出艺术家所秉承的“情景交融”的唯美创作理念;透过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源远流长的社会文明发展史。诸如此类的以美辅德的渗透式教学,无不点燃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火花,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力,熏陶着学生珍爱艺术,珍爱大自然绿水青山的思想情感。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搜集整理美术信息,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搜集美术方面的小故事或著名画家的学画经历,开展小型美术故事会,用各种趣味活动活跃美术课堂,发挥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交流,相互沟通,学会分享,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及竞争意识都普遍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吸纳乡土艺术,点燃心中“乡愁”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到处都有”的美,这是一个美术教师必备的良好品质。如“形状各异的塔”一课,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谈论游览大理三塔公园的感受,在电教屏幕上观赏《大理三月好风光》的录像片,当学生渐入佳境之际,顺势启发学生拿起手中的彩笔,描绘出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门等一道道家乡的美景,动手剪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整堂课上,学生充满激情,十分活跃,既是美的形象教育,又是“记得住乡愁”的思想渗透。
二、以美益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艺术创造力
创造力的解放就是要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自主的创造!”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教学层面上,笔者曾作过一些探索。“用线材造的桥”一课,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桥”为主题。先由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启发学生根据母题——“桥”,展开联想和想象,自拟出“我的藤桥”“家乡的桥”“想象中的立交桥”等各具情趣的子命题,通过这样的创造性美术绘画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诱发创新的欲望,丰富创作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儿童与生俱来就与艺术结缘,当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朦胧认识的时候,便开始了随心所欲的涂鸦和歌舞。然而,一个人真正的艺术素养却是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动手能力是其成熟与否的标尺。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美怡情,丰富审美经验
(一)走进大自然,欣赏生活的红黄蓝
“生活世界”是美术内容的范围。“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美术教育不单要帮助学生学好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五彩缤纷的大社会,走进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山川河流、森林草地、村庄田野……所有的一切,都是美术学习的大课堂。
(二)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审美情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将融形、色、光、声为一体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参与感知,增强艺术效果,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艺术享受。例如,在“绚丽的民族图案——写生与变化”一课中,笔者一边讲解图案变化的方法,一边在投影仪上快速绘出一幅幅彩色简笔画。这些简洁、鲜艳而又跳动着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每当画完一幅,大家就不由自主地高喊:“蝴蝶!”“鱼!”“三塔!”“城楼!”……欢乐和愉悦充满了整个课堂。讲授美术“添加法”时,在“鱼”的画面上添加莲花,又在“梅花”的树梢上画上喜鹊,进而启发学生悟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图案“变化”的各种方法,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直观性较强的同步演示法,比较适合中国画、水彩画的教学,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因跟不上节奏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课前把作画的全过程事先录制好,并配上音乐及解说,课上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作画全过程,在初步得到直观印象的基础上,再作同步演示法的深入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兼顾到全体学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节奏中进行,让人人都能感受到艺术课的情趣,从而把审美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艺多.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科教文汇,2020(20):156-158.
[3]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下)[J].教學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6).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关键词】中学美术 多元目标 以美辅德 以美益智 以美怡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4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服从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目标,强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智力为知、气质为情、性格为意、能力为技等多元教育要素,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和训练,开创“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的教学境界,从而与其他学科课程一道,共同致力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以美辅德,有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师在备课、上课到结课的全程教学中,都应毫不懈怠地挖掘并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点点滴滴的德育元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思想渗透。比如通过中国山水画教学,在学生眼前展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讲述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顺势引出艺术家所秉承的“情景交融”的唯美创作理念;透过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解读源远流长的社会文明发展史。诸如此类的以美辅德的渗透式教学,无不点燃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火花,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力,熏陶着学生珍爱艺术,珍爱大自然绿水青山的思想情感。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搜集整理美术信息,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搜集美术方面的小故事或著名画家的学画经历,开展小型美术故事会,用各种趣味活动活跃美术课堂,发挥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交流,相互沟通,学会分享,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及竞争意识都普遍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吸纳乡土艺术,点燃心中“乡愁”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到处都有”的美,这是一个美术教师必备的良好品质。如“形状各异的塔”一课,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谈论游览大理三塔公园的感受,在电教屏幕上观赏《大理三月好风光》的录像片,当学生渐入佳境之际,顺势启发学生拿起手中的彩笔,描绘出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门等一道道家乡的美景,动手剪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整堂课上,学生充满激情,十分活跃,既是美的形象教育,又是“记得住乡愁”的思想渗透。
二、以美益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艺术创造力
创造力的解放就是要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自主的创造!”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教学层面上,笔者曾作过一些探索。“用线材造的桥”一课,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桥”为主题。先由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启发学生根据母题——“桥”,展开联想和想象,自拟出“我的藤桥”“家乡的桥”“想象中的立交桥”等各具情趣的子命题,通过这样的创造性美术绘画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诱发创新的欲望,丰富创作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儿童与生俱来就与艺术结缘,当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朦胧认识的时候,便开始了随心所欲的涂鸦和歌舞。然而,一个人真正的艺术素养却是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动手能力是其成熟与否的标尺。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美怡情,丰富审美经验
(一)走进大自然,欣赏生活的红黄蓝
“生活世界”是美术内容的范围。“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美术教育不单要帮助学生学好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五彩缤纷的大社会,走进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山川河流、森林草地、村庄田野……所有的一切,都是美术学习的大课堂。
(二)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审美情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将融形、色、光、声为一体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参与感知,增强艺术效果,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艺术享受。例如,在“绚丽的民族图案——写生与变化”一课中,笔者一边讲解图案变化的方法,一边在投影仪上快速绘出一幅幅彩色简笔画。这些简洁、鲜艳而又跳动着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每当画完一幅,大家就不由自主地高喊:“蝴蝶!”“鱼!”“三塔!”“城楼!”……欢乐和愉悦充满了整个课堂。讲授美术“添加法”时,在“鱼”的画面上添加莲花,又在“梅花”的树梢上画上喜鹊,进而启发学生悟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图案“变化”的各种方法,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直观性较强的同步演示法,比较适合中国画、水彩画的教学,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因跟不上节奏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课前把作画的全过程事先录制好,并配上音乐及解说,课上先让学生通过观看作画全过程,在初步得到直观印象的基础上,再作同步演示法的深入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兼顾到全体学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节奏中进行,让人人都能感受到艺术课的情趣,从而把审美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艺多.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科教文汇,2020(20):156-158.
[3]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下)[J].教學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6).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