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人文知识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部分山区学校的学生存在学业上成绩较差,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在纪律上,部分学生法律、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和虚荣心较强。
所以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社会、全人类之间关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人类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真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
二、在历史学科中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1、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职前学习阶段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而且要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认准目标,笃行不倦,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2、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3、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专题。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的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动态处理。但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而用,以应试作为目的,教材成了教条。其结果是导致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学生的心灵隔绝,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学生笔下一串串机械的符号,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记忆后,留下的只有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遗憾,这与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5、利用地方人文资源,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运用乡土史事可以把人文传统讲近了,把历史人物讲亲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陶冶有其它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植根于乡土的人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园地、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读本、文物古迹、整体校园环境等,都可以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系列。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乡土的人文教育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地域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部分山区学校的学生存在学业上成绩较差,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在纪律上,部分学生法律、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一些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和虚荣心较强。
所以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社会、全人类之间关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人类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真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
二、在历史学科中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1、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在职前学习阶段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而且要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认准目标,笃行不倦,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2、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3、通过悠久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千百年来,这些丰富的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勇前进,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中国古代的瓷器,通过对瓷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能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反映每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审美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唐代妇女多彩多变的服饰,处处显示出靓丽、浓艳的色彩,各种造型都很丰满,雍容之中显示着富庶,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饰所呈现出的包容、开放、大气、进取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培养人文素养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价值的追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专题。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的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动态处理。但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而用,以应试作为目的,教材成了教条。其结果是导致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学生的心灵隔绝,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学生笔下一串串机械的符号,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记忆后,留下的只有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遗憾,这与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5、利用地方人文资源,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运用乡土史事可以把人文传统讲近了,把历史人物讲亲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陶冶有其它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植根于乡土的人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园地、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读本、文物古迹、整体校园环境等,都可以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系列。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乡土的人文教育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地域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