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两国是两个最大的一般商品“供给者”,而不是“需求者”
2006年年末,“豪华版”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平静收场。对话的议题全面且深入,但至今为止,市场注意到,此次对话的实质不在“经济战略”的范围之内,在未来中美两国之间经济交往中的深层问题,均未达成“共识”。
众所周知,如果从全球经济战略上考虑问题,那么中美两国,是两个最大的一般商品的供给者,而不是需求者。对此,中美之间的最大问题,是由谁来提供新一轮的发展需求。此次对话的所谓议题,尽管表面上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是“市场开放”、“人民币汇率”还是“保护知识产权”,都无法脱离这一本质。
首先,市场开放,扩大需求,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始自伊战之后。特别是过去两年,需求的收窄,经济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已经消费不起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均处于持续性的收敛周期。
据世行最新预测:未来20年内,发展中的“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GDP总和,或将超过G7(或G11)多国集团。最迟到2042年,中国经济或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G7集团内部,也许只有美国还能保留在“前七”,最悲观的预测是,连日本也难以幸免。
其次,由于美元的走弱,全球经济失衡有扩大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商品供给者利益将因此受到损害。中国有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正如历史上的类似时期一样,以往曾经“华丽”的美元,正在步入暮年,然后慢慢地“死去”。
那么,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呢?这需要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反之,中国在市场层面率先沽空美元,美国也不可能从中受益。
鉴于历史的教训,中美双方始终疑虑重重:因为自由且开放的市场经济必定有其残酷的一面。同为“供给者”,无论中美,双方不会相信自己是“自由贸易制度”面前被迫接受损失的一方。
近五年来,美国对中国工业产品征收的关税,从中国入世之前的平均42%下降到平均2.5%;中国对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重启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美国的问题在于,如何赶在欧盟与日本之前,对中国进一步开放自身的高端产品。
其三,最近几年,由于安然案以及世通事件的影响,美国以萨奥法案“抬高”了本国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伦敦、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新兴市场。据业界统计,2006年,仅在香港发行的新股就达到59家,集资总额大约达到4000亿港元。香港已经取代纽约成为新的最大的新股发行市场。
事实上,没有了美国市场,全球的新股发行反而创出历史新高——2006年融资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都在中国,一是中国工商银行,一是中国银行。香港因此完成了2006年全球资本市场发行总额的18%(股票交易总额的19%),纽交所仅占12%;纳斯达克的份额更低,降到了6%。
目前,港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港元。由于港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其所吸引美元性质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已经超过5800亿美元。
当然了,利率只是资金的价格,汇率才是购买力的价格——问题是美国绝无可能在“放弃强势美元”的同时寄期望于“改善以美元为支撑的全球贸易体系”。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必须达成的“底线共识”,只是美元最终应当贬到哪里,才算“到位”,才是美元的真实价格。
这样的共识,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讨论前提,双方才可以坦诚地继续交换看法,并制定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时间表,而非“对饮”又浓又苦的“功夫茶”。个人看法,只有中美双方同时增大投资与消费,全球经济才有转机。
小时候,我听故乡的乡亲们说过,喝“功夫茶”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在河边的码头,工头们坐在岸边阴凉处泡茶,工友们扛着上百斤的麻袋经过时喝上两杯。都是一身臭汗的,腾出一只手,在衣服上擦干,蹲下,喝完,再费力地站起来接着干活——为了喝上一杯“蚕豆”大小的功夫茶,不惜流上一大海碗的汗。
过去的码头是暴利行业,具有特许垄断色彩,经常黑吃黑地群殴。每当这种时候,码头工人都会守在自家地盘,大家围着一小壶茶,若无其事地喝。群殴的由头,不是“上次某某踹了我的码头,砍了我兄弟,这笔账怎么算”,而是“上次某某来我码头闹事,搞碎了我的茶具”。这样大家都有台阶下,尽管刀光剑影,杀机四伏,但一个能够照顾双方面子的建议,总被欣然接受——只要他的血管里,流的还是红色的血液。
在小小的一壶茶里,亚当·斯密的“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至今犹有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同样的道理,中美之间,眼下最需要的是战略合作,而不是战略制衡,我们寄望于明天。“毕竟,明天会是新的一天(米切尔:《飘》)。”
2006年年末,“豪华版”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平静收场。对话的议题全面且深入,但至今为止,市场注意到,此次对话的实质不在“经济战略”的范围之内,在未来中美两国之间经济交往中的深层问题,均未达成“共识”。
众所周知,如果从全球经济战略上考虑问题,那么中美两国,是两个最大的一般商品的供给者,而不是需求者。对此,中美之间的最大问题,是由谁来提供新一轮的发展需求。此次对话的所谓议题,尽管表面上令人眼花缭乱,但无论是“市场开放”、“人民币汇率”还是“保护知识产权”,都无法脱离这一本质。
首先,市场开放,扩大需求,并非始于今日,而是始自伊战之后。特别是过去两年,需求的收窄,经济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已经消费不起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均处于持续性的收敛周期。
据世行最新预测:未来20年内,发展中的“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GDP总和,或将超过G7(或G11)多国集团。最迟到2042年,中国经济或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G7集团内部,也许只有美国还能保留在“前七”,最悲观的预测是,连日本也难以幸免。
其次,由于美元的走弱,全球经济失衡有扩大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商品供给者利益将因此受到损害。中国有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正如历史上的类似时期一样,以往曾经“华丽”的美元,正在步入暮年,然后慢慢地“死去”。
那么,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呢?这需要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反之,中国在市场层面率先沽空美元,美国也不可能从中受益。
鉴于历史的教训,中美双方始终疑虑重重:因为自由且开放的市场经济必定有其残酷的一面。同为“供给者”,无论中美,双方不会相信自己是“自由贸易制度”面前被迫接受损失的一方。
近五年来,美国对中国工业产品征收的关税,从中国入世之前的平均42%下降到平均2.5%;中国对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重启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美国的问题在于,如何赶在欧盟与日本之前,对中国进一步开放自身的高端产品。
其三,最近几年,由于安然案以及世通事件的影响,美国以萨奥法案“抬高”了本国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伦敦、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新兴市场。据业界统计,2006年,仅在香港发行的新股就达到59家,集资总额大约达到4000亿港元。香港已经取代纽约成为新的最大的新股发行市场。
事实上,没有了美国市场,全球的新股发行反而创出历史新高——2006年融资规模最大的两家公司都在中国,一是中国工商银行,一是中国银行。香港因此完成了2006年全球资本市场发行总额的18%(股票交易总额的19%),纽交所仅占12%;纳斯达克的份额更低,降到了6%。
目前,港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港元。由于港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其所吸引美元性质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已经超过5800亿美元。
当然了,利率只是资金的价格,汇率才是购买力的价格——问题是美国绝无可能在“放弃强势美元”的同时寄期望于“改善以美元为支撑的全球贸易体系”。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必须达成的“底线共识”,只是美元最终应当贬到哪里,才算“到位”,才是美元的真实价格。
这样的共识,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讨论前提,双方才可以坦诚地继续交换看法,并制定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时间表,而非“对饮”又浓又苦的“功夫茶”。个人看法,只有中美双方同时增大投资与消费,全球经济才有转机。
小时候,我听故乡的乡亲们说过,喝“功夫茶”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在河边的码头,工头们坐在岸边阴凉处泡茶,工友们扛着上百斤的麻袋经过时喝上两杯。都是一身臭汗的,腾出一只手,在衣服上擦干,蹲下,喝完,再费力地站起来接着干活——为了喝上一杯“蚕豆”大小的功夫茶,不惜流上一大海碗的汗。
过去的码头是暴利行业,具有特许垄断色彩,经常黑吃黑地群殴。每当这种时候,码头工人都会守在自家地盘,大家围着一小壶茶,若无其事地喝。群殴的由头,不是“上次某某踹了我的码头,砍了我兄弟,这笔账怎么算”,而是“上次某某来我码头闹事,搞碎了我的茶具”。这样大家都有台阶下,尽管刀光剑影,杀机四伏,但一个能够照顾双方面子的建议,总被欣然接受——只要他的血管里,流的还是红色的血液。
在小小的一壶茶里,亚当·斯密的“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至今犹有余音绕梁,令人回味不已。同样的道理,中美之间,眼下最需要的是战略合作,而不是战略制衡,我们寄望于明天。“毕竟,明天会是新的一天(米切尔:《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