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兹证明张依于2017年6月中在本刊第617期122页外国文学专栏发表《<上海女孩>中美国移民的创伤体验与身份建构》一文,此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上海女孩》中美国移民的创伤体验与身份建构,项目编号:CX2017SP108)资助。
摘 要:《十三夜》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频频出现“月亮”这一意象,无论是对情节的推动还是主题的深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篇论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手法对这一意象进行溯源寻根,通过对本篇小说中的月亮意象的建构和象征意义来剖析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进而展现日本明治时期下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和生活图景。
关键词:樋口一叶;《十三夜》;月亮;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一、引言
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月亮”这一意象分外钟情。中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西方有月亮三女神的神话故事,无不透露出世界人民对于月亮的崇拜与喜爱。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古典故事鼻祖《竹取物语》产生于平安初期,其中的主人公辉夜姬就被演绎成是由月亮上下凡而来的,这样一位美丽的月亮公主却没有留在人间,于八月十五的夜里在天兵天将的迎接下返回月宫。月亮,俨然成为日本人心目中圣洁、光明却有着阴晴圆缺象征人间悲欢离合的精神寄托。
而在樋口一叶的小说《十三夜》中,总共出现相关的月景、月色的描写八处,因此可以说这片短小精悍的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围绕在一个月夜展开。月亮见证着阿关一家的悲喜,不仅是贯穿故事始末的线索,更是女主人阿关的精神支柱和人格化身以及家族的化身。
二、月之洁
旧历九月十三晚上主人公阿关在回来告诉父母决定离婚,她虽是奏任官的妻子,表面光鲜,但常被丈夫辱骂。在父亲劝说下,为了孩子,为了家族,最后放弃离婚回到了原田家。女主人公在小说中仿若辉夜姬的化身,辉夜姬是一个面容皎洁秀丽,纯洁善良的月亮女神,而且极为高贵圣洁,不为世俗所玷。在《十三夜》中的阿关如辉夜姬一般美丽、纯洁、善良、高贵。在小说中,作者并未着笔写阿关的相貌,但是从侧面进行衬托。原田在阿关十七岁的时候对她一见钟情,托媒人一再提亲,誓要娶她为妻,在那个看中门当户对的时代,原田并未打算将阿关纳成姨太太,而是要明媒正娶的让她做夫人。可见,阿关不同于寻常人家的普通女孩,她纯洁美丽如樱花般在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刻绽放。阿关又是善良高贵的,她孝敬父母,到了婆家本分守己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没有因为门第之差骄纵的享受奢侈的生活总是想尽办法接济娘家。但是,她又不恃权贵,当她在原田家遭受到了辱骂和冷落的时候,婚姻表面幸福的面具一层层被揭下的时候,阿关想选择离开,离开那个充斥着屈辱和冷漠的温房。身为奏任官的妻子,阿关享受着出门车接车送的舒适待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阿关,并没有屈服于这样的生活,心性和人格上的高贵纯洁没有被一点一滴的蚕食掉。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阿关的面容如何改变,她依旧美丽纯洁,善良和高贵,这是一种来自于心底的纯善和光芒,历久而弥新,如月光般笼罩大地,轻柔,恬静。
三、月之愁
在小说的下篇中,阿关听从了父亲的劝导准备返回家中,却在路上搭上了初恋情人录之助的黄包车,看到曾经的恋人落魄成现在的样子,二人不禁唏嘘不已,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清愁与哀怨。在下篇中有四处描写月光的场景,但是不同于上篇是围绕着十三夜这个风俗节所展开的一系列描写,下篇的月色平添了几分清冷孤寂的感觉。“清冷的月光照在路面上,风声中不时传来秋虫的鸣叫声,令人感到阵阵悲凉。”寥寥数笔,将“月光”、“风声”、“秋虫”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秋夜万物萧条的凄凉之感。小说中可以了解到,录之助原本和阿关是青梅竹马,但是阿关嫁入豪门,生活于他而言不再有意义,在结婚后也是如此他丧失了对生活的渴望、勇气和信心。当他们二人在月夜下相逢时,阿关聊得是对两人过去的美好回忆,而录之助聊得是自己现在的落魄。但细究文本可以看出,二人聊天中,话题始终围绕在录之助身上,对于阿关的生活现状她却自己并未提及。二人的谈话自始至终都有着身份之差,对于阿关,录之助一直用敬语“您”来称呼,在分别的时候,阿关能给予录之助的也仅是一包钱币。这说明,两人之间已经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小说的结尾“路旁的柳枝在月影里隨着微风在轻轻摇摆,远处的路上传来无力的木屐声。”二人从相遇的小路走向了分别的大路,一东一南,暗示了人生中外部与内部的距离,并且用一种哀怜的感情将其连接起来。身份地位、生活境遇全不相同却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两人,在清冷的月光下完成了从虚幻向现实的蜕变。录之助也许会继续此前的生活,阿关则会像她说过的那样变成“行尸走肉”,不再幻想不再奢望。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阿关和录之助的命运看出当时的等级制度对社会下层民众的摧残以及家庭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从而使得女性“自我”产生的不可能,始终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他者”。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期,阿关虽然有着独立掌握自住命运的意识,但终究抵挡不住社会伦理纲常制度的侵蚀,在强大的逻辑面前,阿关浅显的内心所萌芽的自我觉醒,不过是一种‘任性’罢了。”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小说经典(编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
[2][日]樋口一叶.十三夜,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第 5 卷)[M].萧萧,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3]前田愛. 十三夜の月. 樋口一葉の世界[M].東京: 平 凡社,1993.
[4]徐琼.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摘 要:《十三夜》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频频出现“月亮”这一意象,无论是对情节的推动还是主题的深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篇论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手法对这一意象进行溯源寻根,通过对本篇小说中的月亮意象的建构和象征意义来剖析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进而展现日本明治时期下层民众的生存现状和生活图景。
关键词:樋口一叶;《十三夜》;月亮;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一、引言
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月亮”这一意象分外钟情。中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西方有月亮三女神的神话故事,无不透露出世界人民对于月亮的崇拜与喜爱。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古典故事鼻祖《竹取物语》产生于平安初期,其中的主人公辉夜姬就被演绎成是由月亮上下凡而来的,这样一位美丽的月亮公主却没有留在人间,于八月十五的夜里在天兵天将的迎接下返回月宫。月亮,俨然成为日本人心目中圣洁、光明却有着阴晴圆缺象征人间悲欢离合的精神寄托。
而在樋口一叶的小说《十三夜》中,总共出现相关的月景、月色的描写八处,因此可以说这片短小精悍的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围绕在一个月夜展开。月亮见证着阿关一家的悲喜,不仅是贯穿故事始末的线索,更是女主人阿关的精神支柱和人格化身以及家族的化身。
二、月之洁
旧历九月十三晚上主人公阿关在回来告诉父母决定离婚,她虽是奏任官的妻子,表面光鲜,但常被丈夫辱骂。在父亲劝说下,为了孩子,为了家族,最后放弃离婚回到了原田家。女主人公在小说中仿若辉夜姬的化身,辉夜姬是一个面容皎洁秀丽,纯洁善良的月亮女神,而且极为高贵圣洁,不为世俗所玷。在《十三夜》中的阿关如辉夜姬一般美丽、纯洁、善良、高贵。在小说中,作者并未着笔写阿关的相貌,但是从侧面进行衬托。原田在阿关十七岁的时候对她一见钟情,托媒人一再提亲,誓要娶她为妻,在那个看中门当户对的时代,原田并未打算将阿关纳成姨太太,而是要明媒正娶的让她做夫人。可见,阿关不同于寻常人家的普通女孩,她纯洁美丽如樱花般在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刻绽放。阿关又是善良高贵的,她孝敬父母,到了婆家本分守己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没有因为门第之差骄纵的享受奢侈的生活总是想尽办法接济娘家。但是,她又不恃权贵,当她在原田家遭受到了辱骂和冷落的时候,婚姻表面幸福的面具一层层被揭下的时候,阿关想选择离开,离开那个充斥着屈辱和冷漠的温房。身为奏任官的妻子,阿关享受着出门车接车送的舒适待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阿关,并没有屈服于这样的生活,心性和人格上的高贵纯洁没有被一点一滴的蚕食掉。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阿关的面容如何改变,她依旧美丽纯洁,善良和高贵,这是一种来自于心底的纯善和光芒,历久而弥新,如月光般笼罩大地,轻柔,恬静。
三、月之愁
在小说的下篇中,阿关听从了父亲的劝导准备返回家中,却在路上搭上了初恋情人录之助的黄包车,看到曾经的恋人落魄成现在的样子,二人不禁唏嘘不已,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清愁与哀怨。在下篇中有四处描写月光的场景,但是不同于上篇是围绕着十三夜这个风俗节所展开的一系列描写,下篇的月色平添了几分清冷孤寂的感觉。“清冷的月光照在路面上,风声中不时传来秋虫的鸣叫声,令人感到阵阵悲凉。”寥寥数笔,将“月光”、“风声”、“秋虫”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秋夜万物萧条的凄凉之感。小说中可以了解到,录之助原本和阿关是青梅竹马,但是阿关嫁入豪门,生活于他而言不再有意义,在结婚后也是如此他丧失了对生活的渴望、勇气和信心。当他们二人在月夜下相逢时,阿关聊得是对两人过去的美好回忆,而录之助聊得是自己现在的落魄。但细究文本可以看出,二人聊天中,话题始终围绕在录之助身上,对于阿关的生活现状她却自己并未提及。二人的谈话自始至终都有着身份之差,对于阿关,录之助一直用敬语“您”来称呼,在分别的时候,阿关能给予录之助的也仅是一包钱币。这说明,两人之间已经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小说的结尾“路旁的柳枝在月影里隨着微风在轻轻摇摆,远处的路上传来无力的木屐声。”二人从相遇的小路走向了分别的大路,一东一南,暗示了人生中外部与内部的距离,并且用一种哀怜的感情将其连接起来。身份地位、生活境遇全不相同却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两人,在清冷的月光下完成了从虚幻向现实的蜕变。录之助也许会继续此前的生活,阿关则会像她说过的那样变成“行尸走肉”,不再幻想不再奢望。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阿关和录之助的命运看出当时的等级制度对社会下层民众的摧残以及家庭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从而使得女性“自我”产生的不可能,始终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他者”。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期,阿关虽然有着独立掌握自住命运的意识,但终究抵挡不住社会伦理纲常制度的侵蚀,在强大的逻辑面前,阿关浅显的内心所萌芽的自我觉醒,不过是一种‘任性’罢了。”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小说经典(编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7.
[2][日]樋口一叶.十三夜,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第 5 卷)[M].萧萧,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3]前田愛. 十三夜の月. 樋口一葉の世界[M].東京: 平 凡社,1993.
[4]徐琼.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