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及评价系统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师德建设的丰富内涵,指出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师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予以对待和建设,需在现代社会综合因素条件下进行科学、理性、系统的研究,构建和完善尽可能务实的契约制度、运行手段和测评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师德建设 长效机制 评价系统
  [作者简介]张万勇(196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毛海涛(1971-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0-0062-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永葆高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
  一、师德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基本内涵。“师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如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等。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所谓“教师师德”是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习惯等,既有时代性,也有继承性。师德建设是指围绕师德建设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管理、服务等措施的总和。师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将社会对师德的要求内化,并转化为教师为人师表的教育教学行为。
  2.基本特点。第一,榜样性。教育者道德风貌、人格修养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识上更渊博、在道德上更高尚,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第三,广泛性。在教师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师德,处处体现师德。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第四,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就需要教师用职业道德来进行自主调节。第五,自觉性。教师凭借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自觉地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决定取舍,是从心灵深处所迸发出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二、高校师德建设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1.职业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的格局、观念、需求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改变,教师对“师德”价值观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目前,在学校建设中,把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成绩作为教师考评和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至于课讲得怎样,教学是否认真,与学生、同事关系如何都是其次,甚至视而不见。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下,很多教师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在丧失,对学生的责任感也在遗忘,过度关注、追求短期的物质利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利益遭受损害。
  2.心理状态的改变。由于竞争意识强、工作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进而影响对工作的态度。有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爱岗敬业精神,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之本的教学,忽视自身的师德修养,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失偏颇,在言传身教中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心理的转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师德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
  3.诚信的缺失。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因此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和自己职称的评审,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甚至违背诚信和学术道德,而忽略教风、师德建设。这种现象的产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视还不够,制度不够健全。
  三、师德建设的核心与保障制度
  1.把握好观念和角色的转变。随着整个社会进步,人们在社会中认识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多元化的,从当前现状看,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教师、家长、朋友、管理者、心理医生、安全卫士和文明使者等。这就使得当代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也呈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充分意识并适应时代带来的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2.着力提高职业素质和修养。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教师的个人发展路径已由注重传统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专业素质修养是教师基于自我期望而表现出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准确把握时代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创造性地冲破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师德建设的完善发展。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营造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培养人才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准决定着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只有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这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根源之一。
  4.强化三个“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属于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属于隐性文化,对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等显性文化起制约、支配的作用。作为教师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这三个“观念”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可以真正使广大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四、师德建设评价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教师考评机制。在师德建设中,要设立制度化的师德奖惩制度和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引进教师时不仅要考察其知识水平和能力,还要考察其思想道德水平,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使考评结果真正纳入教师平时考评和职称考评的参考体系,作为教师收入、晋升和上岗的重要依据。
  2.规范教育培训机制。教育培训包括专业素质培训和师德培训,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保证,每所学校都要营造终身学习的组织氛围,形成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机制。针对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理念和师德的现状,建立培训资源库,整合培训资源。在各期培训项目中,聘请有关专家、优秀模范教师为教师作专业和师德报告,实现师德教育的互动。让教师轮流参与策划、组织、主持师德学习会和寓教于乐的师德主题文体活动,以调动教师参与师德教育的积极性。
  3.完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体现在导向与激励、反馈与交流、检查与监控、鉴定与选拔等环节。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实际,制订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和方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保持条规与客观实际相吻合,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列出相应的考核指标,反映出师德观念,体现师德规范,使评价的内容更合情合理,这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工作保障。
  总之,师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充分重视,使师德建设从理论探讨上升到实证和评价阶段,准确了解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使师德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孟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2).
   [4]陈杰峰.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6(10).
  [5]胡元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师德建设[J].文史博览,2006(9).
  [6]詹红菊.师德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是为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下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文章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和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介绍与分析,探究了
钟表业对复兴传统工艺贡献良多的说法绝非溢美之辞,除了大家较熟悉的珠宝镶嵌、珐琅工艺、金属雕刻外,不少日渐式微的古老工艺,如千花水晶、金银丝、秸秆镶嵌、马赛克镶嵌、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如何,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认清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因素是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基于一系列的调查,文章试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辅导员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制约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成因。  
汉语中介语是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产生的,随着汉语学习在全球的不断开展,汉语中介语的规模不断增长,由于这些语料在语言使用上有其独特性,使得中介语成为语言信息处理和智能语
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将对其就业、个人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
本文提出基丁vHDL描述的ATM交换单元仿真设计方法,设计可扩展的ATM交换单元,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对其中各个模块进行编程,并利用EDA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文中提出了用神经网络和基于模糊规则的神经网络联合对模拟电路进行分层故障诊断的方法。利用模糊规则将故障定位于某几个元件再用神经网络确定故障元件,针对某些数据对网络收
针对遥信抑制后未能及时发现或恢复,导致漏监信号以至于造成设备故障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Python的遥信抑制分析系统。通过读取数据库内遥信抑制相关数据表,采用条件判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