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人们在开发和利用地球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 年,全国城市数量为 193 个,2000 年达到了 667 个,其中 200 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 13 个,此外还有 2 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3 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3.1 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3.2 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 6 种配置模式:①水系城市生态环境,②山川城市生态环境,③丘陵城市生态环境,④平原城市生态环境,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⑥核心城市生态环境。以上 6 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4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又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5 结语
总而言之,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建设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体现城市形象,使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尽量满足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而及时反思,完善不足,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力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市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措施的不断实施,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參考文献:
[1] 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 李翼,张绿水,熊彩云;浅论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10(9).
[3] 楼美云;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特色方向——以金华市为例[J];山西建筑;2009(1)
[4] 唐剑;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观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一些体会──谈现代景观理念的几点具体应用[J];安徽建筑;2007(12)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人们在开发和利用地球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 年,全国城市数量为 193 个,2000 年达到了 667 个,其中 200 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 13 个,此外还有 2 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2 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3 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3.1 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3.2 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 6 种配置模式:①水系城市生态环境,②山川城市生态环境,③丘陵城市生态环境,④平原城市生态环境,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⑥核心城市生态环境。以上 6 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4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又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5 结语
总而言之,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建设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体现城市形象,使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尽量满足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将成为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而及时反思,完善不足,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力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市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措施的不断实施,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參考文献:
[1] 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 李翼,张绿水,熊彩云;浅论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10(9).
[3] 楼美云;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特色方向——以金华市为例[J];山西建筑;2009(1)
[4] 唐剑;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观综合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一些体会──谈现代景观理念的几点具体应用[J];安徽建筑;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