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学类图书一向以理性深邃、严谨精炼见长,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对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心理有着独特的投射作用。虽然在“开卷”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仍然难见其身影,但据卓越亚马逊网站提供的数据,受中共十八大和全球大选年的影响,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在销品种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约出版3928种,其中政治理论类388种,中国共产党类450种,中国政治1807种,世界政治338种,外交、国际关系类300种,马克思主义理论385种,教材260种和党政读物103种。
边沁(JeremyBentham)在1776年写成《政府片论》(犃犉狉犪犵犿犲狀狋狅狀犌狅狏犲狉狀犿犲狀狋),根茨(FriedrichGentz)在1806年写成的《欧洲均势片论》(犉狉犪犵犿犲狀狋狊狌狆狅狀狋犺犲犅犪犾犪狀犮犲狅犳犘狅狑犲狉犻狀犈狌狉狅狆犲),而本文也在某种程度上大胆地运用了“片论”来阐释诸多意义深远的宏大主题。显然它远没有涵盖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的所有主题,但是,它确实包含了以下三点重大主题,因其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彰示而尤为显要:第一,因中共十八大的历史契机而引起的关于中国改革与治政的热烈讨论,既有百国视野下的中国触动,也有中宣部理论局关于热点问题高屋建瓴之思考;第二,令人欣喜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和传统政治史研究的复兴思潮,学者们纷纷回溯《论法的精神》《大外交》之金玉良言,同时从五朝政治得失、东晋门阀政治、中国文化中的士以及明帝国的卫所制度等百科全书般的视角出发,评天下兴亡、论利弊得失、观风云沧桑;第三,既备感骄傲又必然屈指的“中国崛起”话题在中文译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中国元素已经全面渗入西方列国大观的观察图景,如果说基辛格、福山对中国未来和全球形势的研判建立在对世界潮流的客观论断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观认识上,那么中国学者将这些学说引入国内学界,加以甄别、评述和选择性施用,既是知己知彼,亦是取精去粕。
中国改革与治政:繁荣时代的沉思
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延续良好势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同时中国政治完成了新旧交替的代际更新,在被誉为“今年最重要政治会议”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中国的改革发展谱系启奏了一系列新音符: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处在盛世繁荣时代,更应该审时度势,谨慎乐观,对于改革与治政问题坚持更多“冷静自省的真理”。
各知名出版社将迎接宣传十八大主题出版作为2012年全社的首要工作重点。据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亚明介绍,该社共组织策划了100多种相关选题,经多次论证、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60多种作为迎接十八大的重点选题,有马列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有关于党史党建的研究著作和通俗读物,如《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怎样当好支部书记》等;还有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15个部委编写的,充分展示十六大以来各行业“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系列图书;有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近年来涌现出的时代先锋图书,如“先驱文库”丛书,《中华平民英雄(2002-2012)》等;还有向国外展示近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图书,如《中国和平崛起与发展》《中国十年》等。二是出版社策划和组织的多种类型的党史读物,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走在时代的前列: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史日志》《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会址考察记》《中共党史里的凡人小事》等。三是出版社从国际视野、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角度,出版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科学发展观特点的图书,如《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科学发展观通俗理论读本》《中国特征丛书》等。上海人民出版社精心组织策划了一大批迎接十八大重点图书项目和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题,其中《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和《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3种图书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同时,对于一系列改革热点问题,党政机构、专家学者们都给予了重点关注。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学习出版社,2012年6月)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邀请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等8个问题,撰写了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以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这8个问题作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权威准确,文风亲切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萧功秦教授的《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中各篇文章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超越左右之争,一方面,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革”思潮回潮;另一方面,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强调观察与分析中国问题时,要特别重视我们的历史经验与运用我们的常识理论,主张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发展公民社会与公民理性,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经由多元试错来寻找摆脱转型困局的最佳路径,实现向民主宪政体制软着陆。谢春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重点叙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包括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每一项制度或方略,书中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由此可以了解其历史的合理性或必然性;二是其运行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了解其正确性或优越性;三是其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共产党改进的努力,由此可以了解其未来走向。通过这些,期望增进国内读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境外读者对中国的独特制度多几分了解。华生《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东方出版社,2012年10月)提出,新的政经周期,中国改革向何处去?本书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改革下一步,应重拾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坚持双轨战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并就党的建设、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关乎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政治哲学和政治史的复兴:经典的不死传说
政治学类著作历来以政治哲学与政治史研究为其集大成者,在历年百代政治思想家卷帙浩繁的理念宝库中,总有一些学说观点名垂青史,流芳不灭。它们被一版再版,洛阳纸贵,恐怕不仅仅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类组织化的内在诉求和实践需要,更多的激赏来自于完整知识谱系中那些生气勃勃和精奥微妙的精神成分。2012年的出版风向正体现出这类传统经典的价值回归,无论是“声名显赫、不可摧毁”的孟德斯鸠、基辛格政治哲学著作的大热,还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下钱穆先生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真知灼见,都是时代呼唤的洞明学问、练达文章。
顾淑馨、林添贵新译《大外交(修订版)》(亨利·基辛格著,海南出版社,2012年2月)综观近300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从而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亨利·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必读之作。许明龙新译《论法的精神》(套装上下册)(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重新阐释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传世之作,讨论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通过讨论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通过讨论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同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值得称赏的是,诸多学者对西方经典政治哲学著作进行了蕴涵中国色彩的再描绘,给中国读者们带来了更多开眼看世界、纵观天下事的机遇之窗,实属书界幸事。
翻译毕竟不能代替原创,中国的政治学者们同时怀抱自身的学术信仰和中国心情,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门阀政治、士阶层和卫所制度作为灵感来源,成一家之言,作洋洋大观。首推已故大师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2年2 月)。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认为“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本书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新作《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是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继《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列国大观下的中国:崛起之势飞龙在天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此断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经历了30多年曲折艰辛、趋向光明的改革探索,中国以世界第二的GDP总量、稳健清明的政治模式、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色和蓬勃发展的和谐社会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国家在中国“怀疑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崛起论”、中国“责任论”、中美“共治论”中不断摇摆犹疑,最后不得不相信: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成果,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学者们穷究其本真,探索因果联系,大概也是一种继荷马形容特洛伊城墙厚度之后历代皓首穷经者的不懈挖掘探索吧。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所译《论中国》(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论中国》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而《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中亨利·基辛格、李稻葵、尼尔·弗格森、法里德·扎卡利亚等一流学者就一系列经济辩题、外交辩题、民生辩题展开交锋,讨论了如下关键议题的虚虚实实、是是非非:中国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才能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在处理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时,中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什么?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解决人口问题?著名美国学者福山教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认为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国内学者在开拓中国的世界性眼光、建立中国的世界话语权方面亦颇有建树。张维为教授的《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是其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经历的深刻积淀。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著名学者金雁教授新作《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盘点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在惊喜之余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党建宣传读物如何在严肃正统的史学态度之余增添新颖活泼的阅读体验?经典政治著作如何摆脱晦涩艰深的学术包袱而更多地惠及大众?列国群雄政治中中国学派如何自成一家、做大做强?无论如何,如果中国的政治学能够去除其曲高和寡的虚幻光环而更多地培育大众的一种寻常意识,那么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将是颇有裨益的,按照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原理,到目前为止,在方法性和精确性上都有待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
边沁(JeremyBentham)在1776年写成《政府片论》(犃犉狉犪犵犿犲狀狋狅狀犌狅狏犲狉狀犿犲狀狋),根茨(FriedrichGentz)在1806年写成的《欧洲均势片论》(犉狉犪犵犿犲狀狋狊狌狆狅狀狋犺犲犅犪犾犪狀犮犲狅犳犘狅狑犲狉犻狀犈狌狉狅狆犲),而本文也在某种程度上大胆地运用了“片论”来阐释诸多意义深远的宏大主题。显然它远没有涵盖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的所有主题,但是,它确实包含了以下三点重大主题,因其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彰示而尤为显要:第一,因中共十八大的历史契机而引起的关于中国改革与治政的热烈讨论,既有百国视野下的中国触动,也有中宣部理论局关于热点问题高屋建瓴之思考;第二,令人欣喜的政治哲学经典著作和传统政治史研究的复兴思潮,学者们纷纷回溯《论法的精神》《大外交》之金玉良言,同时从五朝政治得失、东晋门阀政治、中国文化中的士以及明帝国的卫所制度等百科全书般的视角出发,评天下兴亡、论利弊得失、观风云沧桑;第三,既备感骄傲又必然屈指的“中国崛起”话题在中文译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中国元素已经全面渗入西方列国大观的观察图景,如果说基辛格、福山对中国未来和全球形势的研判建立在对世界潮流的客观论断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观认识上,那么中国学者将这些学说引入国内学界,加以甄别、评述和选择性施用,既是知己知彼,亦是取精去粕。
中国改革与治政:繁荣时代的沉思
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延续良好势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同时中国政治完成了新旧交替的代际更新,在被誉为“今年最重要政治会议”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中国的改革发展谱系启奏了一系列新音符: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处在盛世繁荣时代,更应该审时度势,谨慎乐观,对于改革与治政问题坚持更多“冷静自省的真理”。
各知名出版社将迎接宣传十八大主题出版作为2012年全社的首要工作重点。据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亚明介绍,该社共组织策划了100多种相关选题,经多次论证、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60多种作为迎接十八大的重点选题,有马列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列宁选集》(第3版修订版);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著作,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有关于党史党建的研究著作和通俗读物,如《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怎样当好支部书记》等;还有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15个部委编写的,充分展示十六大以来各行业“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系列图书;有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近年来涌现出的时代先锋图书,如“先驱文库”丛书,《中华平民英雄(2002-2012)》等;还有向国外展示近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图书,如《中国和平崛起与发展》《中国十年》等。二是出版社策划和组织的多种类型的党史读物,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走在时代的前列: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历史日志》《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会址考察记》《中共党史里的凡人小事》等。三是出版社从国际视野、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角度,出版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科学发展观特点的图书,如《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科学发展观通俗理论读本》《中国特征丛书》等。上海人民出版社精心组织策划了一大批迎接十八大重点图书项目和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题,其中《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和《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3种图书入选了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同时,对于一系列改革热点问题,党政机构、专家学者们都给予了重点关注。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学习出版社,2012年6月)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邀请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道德风气如何提升、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反腐倡廉如何深化等8个问题,撰写了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以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这8个问题作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权威准确,文风亲切朴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萧功秦教授的《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中各篇文章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超越左右之争,一方面,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革”思潮回潮;另一方面,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强调观察与分析中国问题时,要特别重视我们的历史经验与运用我们的常识理论,主张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发展公民社会与公民理性,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经由多元试错来寻找摆脱转型困局的最佳路径,实现向民主宪政体制软着陆。谢春涛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重点叙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包括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每一项制度或方略,书中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由此可以了解其历史的合理性或必然性;二是其运行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了解其正确性或优越性;三是其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共产党改进的努力,由此可以了解其未来走向。通过这些,期望增进国内读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境外读者对中国的独特制度多几分了解。华生《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东方出版社,2012年10月)提出,新的政经周期,中国改革向何处去?本书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改革下一步,应重拾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坚持双轨战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并就党的建设、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关乎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政治哲学和政治史的复兴:经典的不死传说
政治学类著作历来以政治哲学与政治史研究为其集大成者,在历年百代政治思想家卷帙浩繁的理念宝库中,总有一些学说观点名垂青史,流芳不灭。它们被一版再版,洛阳纸贵,恐怕不仅仅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类组织化的内在诉求和实践需要,更多的激赏来自于完整知识谱系中那些生气勃勃和精奥微妙的精神成分。2012年的出版风向正体现出这类传统经典的价值回归,无论是“声名显赫、不可摧毁”的孟德斯鸠、基辛格政治哲学著作的大热,还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下钱穆先生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真知灼见,都是时代呼唤的洞明学问、练达文章。
顾淑馨、林添贵新译《大外交(修订版)》(亨利·基辛格著,海南出版社,2012年2月)综观近300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从而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亨利·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必读之作。许明龙新译《论法的精神》(套装上下册)(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重新阐释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传世之作,讨论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通过讨论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通过讨论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同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值得称赏的是,诸多学者对西方经典政治哲学著作进行了蕴涵中国色彩的再描绘,给中国读者们带来了更多开眼看世界、纵观天下事的机遇之窗,实属书界幸事。
翻译毕竟不能代替原创,中国的政治学者们同时怀抱自身的学术信仰和中国心情,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门阀政治、士阶层和卫所制度作为灵感来源,成一家之言,作洋洋大观。首推已故大师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2年2 月)。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认为“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本书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新作《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是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继《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列国大观下的中国:崛起之势飞龙在天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此断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经历了30多年曲折艰辛、趋向光明的改革探索,中国以世界第二的GDP总量、稳健清明的政治模式、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色和蓬勃发展的和谐社会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国家在中国“怀疑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崛起论”、中国“责任论”、中美“共治论”中不断摇摆犹疑,最后不得不相信: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成果,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学者们穷究其本真,探索因果联系,大概也是一种继荷马形容特洛伊城墙厚度之后历代皓首穷经者的不懈挖掘探索吧。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所译《论中国》(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论中国》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而《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中亨利·基辛格、李稻葵、尼尔·弗格森、法里德·扎卡利亚等一流学者就一系列经济辩题、外交辩题、民生辩题展开交锋,讨论了如下关键议题的虚虚实实、是是非非:中国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才能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在处理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时,中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什么?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解决人口问题?著名美国学者福山教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认为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国内学者在开拓中国的世界性眼光、建立中国的世界话语权方面亦颇有建树。张维为教授的《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是其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经历的深刻积淀。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著名学者金雁教授新作《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盘点2012年政治学类图书,在惊喜之余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党建宣传读物如何在严肃正统的史学态度之余增添新颖活泼的阅读体验?经典政治著作如何摆脱晦涩艰深的学术包袱而更多地惠及大众?列国群雄政治中中国学派如何自成一家、做大做强?无论如何,如果中国的政治学能够去除其曲高和寡的虚幻光环而更多地培育大众的一种寻常意识,那么以上三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将是颇有裨益的,按照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原理,到目前为止,在方法性和精确性上都有待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