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控对策。方法 将本院留置尿管患者677例分为对照组(344例)与观察组(333例),对照组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实行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13.95%,观察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8.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或P<0.01);两组检出的病原菌均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结论 实行干预措施后尿路感染率明显降低,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和保持尿管的密闭性等是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导尿管; 原因;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8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国内医院感染中,有80%的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居医院感染危险的第二位[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科按照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制定本院预防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通过临床实践,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实践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留置尿管患者,共677例,尿路感染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70例,女3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4例)与观察组(333例),观察其尿路感染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344例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333例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方案进行干预。通过加强对导尿适应证的掌握,减少不必要的重插导尿,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延长更换尿管、尿袋的天数以及采用新的留取尿标本的方法保持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干预措施,并设立监测表进行登记跟踪。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的比较 对照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13.95%,而观察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8.41%,即实行尿路感染干预措施后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 组内比较是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或P<0.01);男性共370例中感染人数为21例,女性共307例中感染例数为55例,总的感染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1)。组间比较是男性感染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感染率对照组亦高于观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两组病原菌检出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3 讨论
3.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3.1.1 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 完整的尿道黏膜是防止细菌入侵的重要屏障,导尿管的插入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2]。
3.1.2 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增加[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1~7 d感染率分别是2.53%、6.95%,观察组的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在第8~15 d分别是14.75%、15.38%,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留尿管8~15 d以上比1~7 d感染率明显增加,长期留置尿管者100%发生菌尿[4]。以上表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5]。
3.1.3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3]。郑伦和等[6]调查发现,33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率为78.3%,大肠埃希氏菌占最高为64.9%,与本院的病原菌检出的情况相同。该菌是会阴及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当插尿管前尿道口消毒不严,细菌就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并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3.1.4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集尿袋与膀胱冲洗液。
3.1.4.1 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细菌上行引起感染 如果频繁尿管连接处反复打开,细菌可经管腔进入膀胱引起菌尿。每天更换尿袋,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菌尿阳性的发生率[7]。管道的开放更替,使与大气相通及连接口的寄居菌也易被送入管腔而引起菌尿。
3.1.4.2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膀胱冲洗液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注入膀胱,高压的冲洗液对膀胱壁造成机械损伤,使膀胱表皮黏膜受损,细胞剥离,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8]。同时,进行膀胱冲洗时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口,破坏泌尿系统的密闭性也是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常用呋喃西林溶液进行膀胱冲洗,不仅不能减少膀胱内细菌数,反而可以杀灭正常栖息菌,从而导致耐药菌的滋生[9]。
3.1.5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或P<0.01)。女性尿管短而直,尿道外口与肛门相邻,由于导尿管的介入,细菌可以从导尿管逆行进入膀胱,造成尿路感染。
3.1.6 患者年龄与疾病轻重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60岁以上、病情危重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率≥50%,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增高。
3.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
3.2.1 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
3.2.2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尿管,以减轻操作时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2)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加强对患者会阴部的护理,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3)润滑剂的选择。牛家兰等[10]临床发现利用0.5%碘伏代替石蜡油润滑尿管尿路感染下降了16%,0.5%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等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人体组织及黏膜无刺激及过敏反应,能有效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道管腔外进入膀胱。
3.2.3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的预防 (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2)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由原来每天更换集尿袋延长到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另外,取消传统分离导尿管留取尿标本的方法,降低尿管与集尿袋密闭系统分离次数,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3)避免膀胱冲洗。(4)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防止逆行感染。(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6)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3.2.4 采用尿管相关资料的跟踪登记管理,加强对临床科室留置尿管的监督 护士每天对留置尿管情况进行评估,并落实检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对尿标本的送检和病原学监测,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的杂志,2001,11(5):368-369.
[2] 张利国,刘晓伟,翟秀芬,等.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医嘱依从性与伴随性尿路感染关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06-108.
[3] 沈钺,王瑞臣.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24-525.
[4] 吴俊霞,潘淑琴,王健斌,等.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52-1253.
[5]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4-3206.
[6] 郑伦和,叶卫红,刘翠银.县级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02-104.
[7] 郑姬,府伟灵,张晓兵.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94-1296.
[8] 曲淑娟,刘惠敏,周云霞,等.脊髓损伤并截瘫病人泌尿系统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2,26(7):535.
[9] 张贵有,邱彩霞,曾丽珍,等.外伤性截瘫患者对泌尿系统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3-15.
[10] 牛家兰,刘志琼,刘晓静,等.碘伏润滑尿管降低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志,2006,5(5):59-60.
(收稿日期:2011-12-05)
(本文编辑:连胜利)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导尿管; 原因; 干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8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国内医院感染中,有80%的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居医院感染危险的第二位[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科按照卫生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制定本院预防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通过临床实践,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实践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留置尿管患者,共677例,尿路感染均符合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70例,女3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4例)与观察组(333例),观察其尿路感染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344例未实行干预措施,观察组333例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方案进行干预。通过加强对导尿适应证的掌握,减少不必要的重插导尿,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延长更换尿管、尿袋的天数以及采用新的留取尿标本的方法保持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干预措施,并设立监测表进行登记跟踪。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的比较 对照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13.95%,而观察组各时段总的感染率为8.41%,即实行尿路感染干预措施后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男性与女性感染率比较 组内比较是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或P<0.01);男性共370例中感染人数为21例,女性共307例中感染例数为55例,总的感染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1)。组间比较是男性感染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感染率对照组亦高于观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尿路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两组病原菌检出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3 讨论
3.1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3.1.1 导尿操作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 完整的尿道黏膜是防止细菌入侵的重要屏障,导尿管的插入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2]。
3.1.2 留置导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尿路感染的概率增加[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1~7 d感染率分别是2.53%、6.95%,观察组的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在第8~15 d分别是14.75%、15.38%,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留尿管8~15 d以上比1~7 d感染率明显增加,长期留置尿管者100%发生菌尿[4]。以上表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5]。
3.1.3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3]。郑伦和等[6]调查发现,33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率为78.3%,大肠埃希氏菌占最高为64.9%,与本院的病原菌检出的情况相同。该菌是会阴及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当插尿管前尿道口消毒不严,细菌就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并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3.1.4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 导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集尿袋与膀胱冲洗液。
3.1.4.1 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细菌上行引起感染 如果频繁尿管连接处反复打开,细菌可经管腔进入膀胱引起菌尿。每天更换尿袋,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菌尿阳性的发生率[7]。管道的开放更替,使与大气相通及连接口的寄居菌也易被送入管腔而引起菌尿。
3.1.4.2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膀胱冲洗液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注入膀胱,高压的冲洗液对膀胱壁造成机械损伤,使膀胱表皮黏膜受损,细胞剥离,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8]。同时,进行膀胱冲洗时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口,破坏泌尿系统的密闭性也是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常用呋喃西林溶液进行膀胱冲洗,不仅不能减少膀胱内细菌数,反而可以杀灭正常栖息菌,从而导致耐药菌的滋生[9]。
3.1.5 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各时段与合计感染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P<0.05或P<0.01)。女性尿管短而直,尿道外口与肛门相邻,由于导尿管的介入,细菌可以从导尿管逆行进入膀胱,造成尿路感染。
3.1.6 患者年龄与疾病轻重 本次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60岁以上、病情危重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率≥50%,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增高。
3.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措施
3.2.1 严格掌握导尿的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
3.2.2 留置尿管的腔外途径感染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尿管,以减轻操作时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2)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加强对患者会阴部的护理,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3)润滑剂的选择。牛家兰等[10]临床发现利用0.5%碘伏代替石蜡油润滑尿管尿路感染下降了16%,0.5%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等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对人体组织及黏膜无刺激及过敏反应,能有效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道管腔外进入膀胱。
3.2.3 留置尿管的腔内途径感染的预防 (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2)尽量避免分离尿管与集尿袋接头,由原来每天更换集尿袋延长到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另外,取消传统分离导尿管留取尿标本的方法,降低尿管与集尿袋密闭系统分离次数,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3)避免膀胱冲洗。(4)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防止逆行感染。(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6)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3.2.4 采用尿管相关资料的跟踪登记管理,加强对临床科室留置尿管的监督 护士每天对留置尿管情况进行评估,并落实检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对尿标本的送检和病原学监测,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的杂志,2001,11(5):368-369.
[2] 张利国,刘晓伟,翟秀芬,等.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医嘱依从性与伴随性尿路感染关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06-108.
[3] 沈钺,王瑞臣.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24-525.
[4] 吴俊霞,潘淑琴,王健斌,等.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52-1253.
[5]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4-3206.
[6] 郑伦和,叶卫红,刘翠银.县级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02-104.
[7] 郑姬,府伟灵,张晓兵.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94-1296.
[8] 曲淑娟,刘惠敏,周云霞,等.脊髓损伤并截瘫病人泌尿系统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2,26(7):535.
[9] 张贵有,邱彩霞,曾丽珍,等.外伤性截瘫患者对泌尿系统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3-15.
[10] 牛家兰,刘志琼,刘晓静,等.碘伏润滑尿管降低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护理志,2006,5(5):59-60.
(收稿日期:2011-12-05)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