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在我国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责任感;在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条标准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如何在学校教育中预防和避免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行为偏差,让
学生健康、快乐地认知世界,发展自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针对普遍性问题,主动、积极地实施群体性心理辅导
一般来说,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和心理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师可以凭经验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可能出现或刚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规律、现象有所了解和准备,从而以健康的心态支配较为合乎情理的行为。
1. 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针对青春期第二特征出现,性意识萌动,社会不良风气给尚缺乏理性判断力的学生带来的困惑,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广大学生能正确地了解人体,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同时组织健康、可控的集体活动,满足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减少独处的负面影响,消除他们或因恐惧而疏远异性,或因好奇而千方百计地接近、讨好异性的行为,扼制“早恋”现象的发生。
2. 进行“成功教育”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针对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造成的自卑、消极、厌学情绪,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成功教育”,开展对学习意志的培养,满足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在开发学生智力系统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通过对理想和前途的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根据需求和自身能力制定出合理的短期、长期目标。同时为学生提供智力援助、情感支持和更多的锻炼机会,辅助他们尝试课前“先行一步”,课堂学习心中有数,课后学习有的放矢等学习方法,不断品尝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的愉悦感,从而逐渐摆脱“差生”的阴影,克服自卑和厌学心理,强化学习的自信心、自觉性,进而乐学、会学,一步步走向成功。
3.进行道德教育
针对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判断能力滞后的问题,在对学生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身边的人和事。坚持以《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内容作为判断行为道德的标准。通过班级生活,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待人接物等活动不断纠正行为偏差,培养和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能自觉、逐步地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情感诉求,外化为理智行为。做到自尊而不自大,自信而不自负,自控而不自失,自强而不自狂,促进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1. 保护咨询者的自尊心
通过“悄悄话”信箱收集、了解信息,利用板报、广播、回信、电话等方式回答那些不愿署名的求助者的问题,从而解除心理上的困扰。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护咨询者的自尊心,但在深层次的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点
通过同来访学生当面对话进一步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以及情感上的问题,心理上的矛盾冲突。通过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上的稳定,澄清对问题的模糊或者错误认识,进而鼓励他们果断、勇敢、理智地处理各种矛盾,按照社会认同的标准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健康向上的独立心理,使学生自立自强起来。但是,对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必须及时寻求有关专家或医疗机构的帮助。
3. 注意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和矫正学生由于不健康心理导致的不良行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师要扮演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而不是“执法官”,注意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机智巧妙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尽量减少对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如:对考试作弊、撒谎的学生,不当众揭短、羞辱,对偷窃、早恋、打架斗殴的学生切忌冠以“道德败坏”的名声等。
综上所述,可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教育者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改善紧张、不适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长久而稳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
学生健康、快乐地认知世界,发展自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针对普遍性问题,主动、积极地实施群体性心理辅导
一般来说,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和心理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教师可以凭经验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可能出现或刚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规律、现象有所了解和准备,从而以健康的心态支配较为合乎情理的行为。
1. 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针对青春期第二特征出现,性意识萌动,社会不良风气给尚缺乏理性判断力的学生带来的困惑,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广大学生能正确地了解人体,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同时组织健康、可控的集体活动,满足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减少独处的负面影响,消除他们或因恐惧而疏远异性,或因好奇而千方百计地接近、讨好异性的行为,扼制“早恋”现象的发生。
2. 进行“成功教育”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针对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造成的自卑、消极、厌学情绪,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成功教育”,开展对学习意志的培养,满足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在开发学生智力系统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通过对理想和前途的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根据需求和自身能力制定出合理的短期、长期目标。同时为学生提供智力援助、情感支持和更多的锻炼机会,辅助他们尝试课前“先行一步”,课堂学习心中有数,课后学习有的放矢等学习方法,不断品尝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的愉悦感,从而逐渐摆脱“差生”的阴影,克服自卑和厌学心理,强化学习的自信心、自觉性,进而乐学、会学,一步步走向成功。
3.进行道德教育
针对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判断能力滞后的问题,在对学生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身边的人和事。坚持以《中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内容作为判断行为道德的标准。通过班级生活,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待人接物等活动不断纠正行为偏差,培养和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能自觉、逐步地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情感诉求,外化为理智行为。做到自尊而不自大,自信而不自负,自控而不自失,自强而不自狂,促进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1. 保护咨询者的自尊心
通过“悄悄话”信箱收集、了解信息,利用板报、广播、回信、电话等方式回答那些不愿署名的求助者的问题,从而解除心理上的困扰。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护咨询者的自尊心,但在深层次的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点
通过同来访学生当面对话进一步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以及情感上的问题,心理上的矛盾冲突。通过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上的稳定,澄清对问题的模糊或者错误认识,进而鼓励他们果断、勇敢、理智地处理各种矛盾,按照社会认同的标准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健康向上的独立心理,使学生自立自强起来。但是,对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必须及时寻求有关专家或医疗机构的帮助。
3. 注意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和矫正学生由于不健康心理导致的不良行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师要扮演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而不是“执法官”,注意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机智巧妙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尽量减少对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如:对考试作弊、撒谎的学生,不当众揭短、羞辱,对偷窃、早恋、打架斗殴的学生切忌冠以“道德败坏”的名声等。
综上所述,可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教育者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厌学等不良情绪,改善紧张、不适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长久而稳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