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文比死:一场悲剧的休止符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r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月22日下午3时,若纳斯·萨文比在安哥拉莫希科省卢武区卢库塞镇的一场遭遇战中倒在乱枪之下。
  作为一名曾长期跟踪报道安哥拉战乱的中国新闻记者,不知为何,闻之此事我的心境竟是乱麻般唏嘘慨叹,随之便是些许释然:一场悲剧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这不仅仅是萨文比本人的悲剧,不仅仅是安哥拉的国家和其人民的悲剧,还是整个非洲大陆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悲剧: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竟能够如此长时间、常常是无可奈何地容忍着这场极为荒诞的悲剧占据着国际舞台。
  在安哥拉发生的内战是整个非洲大陆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而这一切都与萨文比的名字联在一起。萨文比的一生几乎就是安哥拉半个世纪历史的生动缩影。这段历史可分为前后两段:在前十多年中,萨文比和他的战友们在丛林中为推翻葡萄牙殖民统治而战斗;在后面更长的二十余年中,萨文比和他的战友们也在丛林中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为什么呢?恕我直言,多半是为了他个人的权位。
  
  曾与老一辈领导人齐名
  
  1934年8月3日,萨文比出生于安哥拉交通大动脉本格拉铁路边的一个小村里,父亲是一名火车站站长和新教牧师。萨文比不仅继承了父亲雄辩的口才,也对有关铁路的知识了如指掌——不幸的是,熟练运用这一知识的萨文比在日后的内战中不断将安哥拉这一交通大动脉置于瘫痪状态。萨文比是一名出色的学生。1958年,他赴殖民地宗主国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学医,但很快积极投身于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地下斗争。1960年,萨文比转往瑞士洛桑学习政治学,1965年,获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大陆奔涌着民族独立的浪潮,浪潮中涌现着各路英豪。在安哥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萨文比与内图、罗伯托等老一辈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齐名。早在1961年,萨文比就在罗伯托创建的安哥拉革命流亡政府中任外交部长。然而,由于对罗伯托一些做法不满,一怒之下辞去外交部长,跳槽到了以内图为最高领导人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但当内图没有在影子内阁中为他安排职位后,萨文比又拂袖而去。此后,萨文比曾来过中国。1966年3月,萨文比创建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并自任主席,同时在安哥拉丛林中开展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左翼政党推翻了长达40余年的独裁统治后,包括安哥拉在内的葡萄牙殖民地的命运有了转机。1975年1月15日,安人运、安解阵和安盟与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并于当年1月31日同葡当局共同组成过渡政府。然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即将化解之际,兄弟阋墙的火并随之激化,过渡政府因此解体。一阵拳打脚踢之后,得到苏联支持的安人运逐渐得手,并于1975年11月11日宣布安哥拉独立。1976年,安人运政府击溃安解阵部队,又用武力将安盟逐出了罗安达,萨文比再次回到丛林之中。
  
  将自己定位于坚定的“反共分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正是两霸在全球拼命争夺的冷战时期。一度也是左翼阵营一员的萨文比此时将自己定位于坚定的“反共分子”,并因此赢得了美国的青睐,他所领导的反政府游击战争也因此成为美国全球反苏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冷战期间,安哥拉内战一度在国际社会中十分抢眼:安人运政府不仅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远在拉丁美洲的古巴还曾派兵参战;安盟不仅得到美国里根政府一次性1500万美元的资助,萨文比还在华盛顿白宫受到里根本人的接见。不仅如此,南非还曾派军赶赴安哥拉为安盟而战。乱哄哄,你方战罢我出场,当时的安哥拉俨然是冷战中一块永不休战的热土。
  在这场“代理人战争”中,萨文比扮演着美国代理人的角色。然而,时间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后,萨文比忽然发现自己遭到了冷遇:冷战的结束使得两霸间在全球的“代理人战争”全面降温;华盛顿的高官们明确告诉萨文比该谈判了;对内战早已厌恶的安哥拉人民又是那样渴望和平。1989年6月,安哥拉政府与安盟首次达成关于停火及民族和解的《巴多利特协议》,但协议形同虚设,未予实施。在葡萄牙、美国和苏联的推动下,安政府和安盟经过六轮谈判,最终于1991年5月31日在里斯本签署了《比塞斯和平协议》。1991年9月29日,萨文比回到了罗安达。这是他自安哥拉独立后首次返回首都。
  此时在罗安达主政的总统名为多斯桑托斯,那是一位在萨文比眼中小他一辈的年轻人。重新走在罗安达大街之时,萨文比眼中睥睨着的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1992年9月29日和30日,安哥拉举行了自独立以来首次总统和议会大选。执政的安人运在议会选举中赢得了多数席位。多斯桑托斯得票率为49.57%,萨文比得票率为49.07%,根据安哥拉有关大选的法律,如在第一轮选举中没有获得半数以上选票,将就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进行第二轮决定性的选举。在这次大选之前,人们就普遍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选举结果如何,而在于其结果能否被大选中失败的一方所接受,从而促成民族团结政府的组成。萨文比在大选前一再表示,无论大选结果如何,安盟都将接受现实,与安人运合作组成民族团结政府。但当陆续公布的选举结果表明萨文比和安盟未能赢得此次大选后,他开始指责大选有舞弊行为。是年10月初,萨文比离开罗安达,回到作为安盟基地的第二大城市万博。尽管联合国一再从中调停,但最终未能促成萨文比与多斯桑托斯就民族和解问题进行面对面会谈。重回丛林的萨文比再一次用枪炮说话,安盟与安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激战。气势汹汹的安盟武装一度攻占并控制了占安哥拉领土约70%的地区,其中被安盟攻占的本戈省省会卡希托市距首都罗安达仅约60公里。
  
  个人身价不断跌落
  
  萨文比挑动内战的行为愈来愈令国际社会不满。打打停停的权谋和出尔反尔的承诺,更与前进着的国际形势反差愈发鲜明,萨文比在国际社会中的个人身价不断跌落,随着被美国的抛弃和“铁哥们”蒙博托政权的消亡,萨文比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孤立。
  1993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安盟实行石油和武器禁运的决议。克林顿总统于1993年5月19日宣布美国正式承认安哥拉政府。在战场形势不利、安盟控制区已减至全国面积的15%、国际社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萨文比又回到了谈判桌前。自1993年11月开始,安哥拉对立双方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了新一轮的和谈,并于1994年11月20日正式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
  1997年4月11日,安哥拉团结与民族和解政府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安盟提出必须明确规定萨文比在未来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安哥拉政府则认为这一要求有违《卢萨卡协议》。作为一种妥协,安政府提出由萨文比出任国家副总统,但遭到安盟断然拒绝。南非总统曼德拉曾于1997年1月6日、7日在他的家乡乌姆塔塔两次会晤萨文比,就萨文比本人在安哥拉即将成立的民族团结政府中的地位问题进行调解。4月8日,安哥拉议会表决同意给予萨文比“最大反对党领导人”这一“特殊政治地位”。然而,萨文比以安全为由拒绝到罗安达参加新政府成立大典,这一举动为此后的和平进程再次出现逆转埋下了伏笔。1998年,安哥拉重陷内战,萨文比的“特殊政治地位”亦被取消。
  
  这个国家本可以不是这个样子
  
  经过几十年内战后,安哥拉到底是什么样子?1996年底,笔者曾赴安哥拉采访,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人类悲剧的惨烈。安哥拉有着骄人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在非洲大陆上,南非一向以自然资源之丰富闻名于世。然而,南非没有石油资源。相反,安哥拉则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仅次于尼日利亚的最大石油生产国,其钻石资源名列世界第五。令人痛心的是,我所目睹的安哥拉却是满目疮痍:曾被称为“非洲的里约热内卢”的首都罗安达脏乱嘈杂,海滨堆满了垃圾;曾被誉为“新里斯本”的万博市一片狼藉,被摧毁的坦克车还一辆辆瘫在市中心道路两边;这个国家的年通货膨胀率曾以接近4000%的速度上涨;全国约100万人在内战中丧生,约1/3的人口流离失所;这个国家最兴旺的产业之一是假肢生产,因为平均每500人中就有一人因触雷而截肢。安哥拉全国地雷总数约1200万颗,即全国1200万人口中人均一颗地雷……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就这样在内战中被践踏得破败不堪。我不禁想起另一个与安哥拉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国家,那就是位于印度洋东岸的莫桑比克:同样是非洲葡语国家,同样是自1975年独立后便开始一场争权夺利的内战,尽管其和平进程起步晚于安哥拉,但莫桑比克早已静悄悄地将更多精力放在振兴经济和国家重建之上,但安哥拉的内战悲剧却上演到了新世纪。在这场悲剧之中,萨文比难逃其咎。
  一场悲剧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但愿它能为安哥拉提供一个尽快走上和平与发展之路的新契机。▲
  
其他文献
八国集团(G8)领导人峰会,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今年在埃维昂的峰会尤其如此。因为这是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一次峰会,八国领导人是否会借此弥补裂痕,他们会将这个组织引向何处,甚至是否会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取代遭到严重削弱的联合国,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首次出席了同时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一时间,国内外舆论议论纷纷,在给予充分关注和肯
期刊
清华大学学生问布什:为什么美国总是讲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不讲和平统一?布什不作明确回答,只是把"和平解决"解释为和平对话,既不讲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对话,也不讲海峡两岸的统一,这是因为美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美国从未讲过"反对台湾独立、支持中国统一"的话,从《上海公报》到以后的所有文件、声明,美国一直表示台湾问题要"和平解决"。所谓"和平解决",无非是两条:一是和平统一,一是和平独立。"和平统一,
期刊
出动韩国陆海空三军65万人、驻韩美军3.7万人、驻日美军1万多人,将电脑控制的"战时联合增援演习"与代号为"秃鹫"军事演习合二为一。  美国把朝鲜列入"邪恶轴心国",又列为七个核打击目标国之一,将朝鲜视为反恐战争对象,在对待朝鲜问题上鲜明体现出"布什主义"咄咄逼人的气势,这使朝鲜半岛局势的每一点变化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3月21日至27日,美韩在朝鲜半岛举行了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出动韩
期刊
几十年来当权都 往来兴替,军事战略也几经变更,然而对统一的阻碍仍依然如故。  国民党史败亡台湾后,随着国际形势、两岸力量对比和台岛内情况的变化,台湾军事战略亦几经变换。    “反攻大陆”是蒋介石败亡台湾后为稳定军心而提出的一个口号。从1949年到1967年,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相继与台签署“联防互助协
期刊
武器装备是台湾军队的物质基础,是台湾当局抗拒祖国统一的重要支柱。那么,台军队武器装备怎样?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家底究竟如何?基本技术水平处于什么档次呢?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至今,台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走过了两个阶段(70年代及以前)、军购与自制相结合阶段(80年代及后以)。    50多年前国民党仗恃美国枪炮发动全面内战,失败后溃逃台湾岛一隅,几十年来其武器装备一直摆脱不了完全依赖美国的顽疾,大
期刊
狭窄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经济基础,要搞什么"独立王国",必然是自寻绝路。    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岛屿,大小共有88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从军事战略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易守难攻。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台湾岛屿的攻、守、难、易,已发生转变,特别是在台湾经济对外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军事上的易守难攻,已变成易围难破。而战争承受能力差,又转化成易攻难守。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交通密集,易被
期刊
自李登辉上台,"台独"势力日益抬头,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大肆购买洋枪洋炮,甚至放出"建军备战"、"决战境外"的狂言,在"以武拒统"的道路上滑得更远。"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台独"分子之所以胆敢这样"玩火",无非是自认为有"洋大人"在背后撑腰,特别是美国对台军售的加强、美国一些人"武力保台"声音的鼓噪,更使其利令智昏。但是,"洋大人"真的就那么靠得住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末
期刊
从理论上讲,美国现在尚处于"战争状态"。布什将2002年定为"战争年",又在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中称反恐战争才刚刚开始,然而布什却在百忙之中于2月17日~22日出访日本、韩国和中国,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布什此行所为何事?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在1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点明了布什总统此次东亚之行的三大重点:反恐战争、美国本土安全和经济安全。    为了第二阶段和长远反恐联盟    
期刊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标似乎已经确定。尽管布什最后没有确定用什么方式将萨达姆赶下台,但美国中东特使的一席话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确,现在对美国来说不是“是否”而是“何时”对伊拉克动武。    动武计划出台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披露,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策划人员已向美国总统布什提交对伊拉克动武方案,计划在八周内摧毁伊拉克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并把萨达姆撵下台。方案所以订为八周,是因为美军要争取在最短
期刊
不忘两个40%    周世俭先生首先谈到了中国外贸中的两个40%。他说,这两个40%对中美经贸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两个40%是指中国外贸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为40%,中国对美国出口,按照美国统计(包括经香港转口)占中国总出口的40%。这个比例可以通过近两年来的统计数字反映出来:2000年,我国全年国民经济的产值是1.08万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是4743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7%;2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