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维持种群的数量,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进化出了聪明的繁殖机制。然而在今天,它们不得不应对更强大的敌人——人类。
非洲“绅士”
一提起企鹅,人们总会联想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殊不知我们人类最早结识的企鹅其实是非洲大陆的“居民”。1488年,环游世界的葡萄牙水手在非洲好望角一带见到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海岸边的岩石上,仿佛正翘首企盼着远方的客人,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企”鹅。1758年,瑞典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将这种企鹅命名为“Jackass Penguin”,如此命名源自于其像驴子一样的叫声(“jackas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驴”或“公驴”)。在汉语中,由于这种企鹅的喙的前端有一圈灰色或白色圆环,又被叫做“斑嘴环企鹅”。
斑嘴环企鹅是唯一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企鹅,居住在纳米比亚海岸以及南非西海岸和东南海岸周围地带。与其他企鹅一样,斑嘴环企鹅看上去也像是身穿“燕尾服”的大腹便便的绅士——身体背部、尾羽和鳍状肢的外侧全为黑色,腹面及鳍状肢的内侧为白色。与其他种类企鹅所不同的是:斑嘴环企鹅有一条黑色的环状斑纹从胸部上端开始,一直延伸到腹部的下方,而在白色的腹部上散布着许多倒马蹄形的小斑点,将这身“燕尾服”装饰得格外时髦。
斑嘴环企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洋中度过的。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的流线型,以减少海水的阻力;它们的两翼发育为狭窄的鳍状肢,就像两个船桨在水中滑动,将身体快速地向前推进;它们的眼睛虹膜比较暗,十分适合在水中视物;它们的舌头表面布满圆钉状的乳头,适于取食黏滑的鱼类等食物。
如果你认为生活在非洲的这些“绅士”们不需要面对严寒,那就大错特错了。身处南非西岸的斑嘴环企鹅必须面对本吉拉寒流所带来的寒冷(每年在南美洲东岸南部产生的福克兰寒流会有一部分水流转到南非西岸,形成所谓的“本吉拉寒流”)。斑嘴环企鹅的羽毛总是均匀地分布在全身的各个部位,紧贴在身体表面形成覆瓦状的鳞片,下面还藏有一层浓密的绒毛,再加上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起到防水和保温的双重功能。另外,斑嘴环企鹅的鳍状肢和腿、脚等部位还有高度发达的逆流热交换系统,能够让返回心脏的静脉血液从逆向流动的动脉血液中吸收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少身体的热量损失。拥有这样一身“羽绒服”以及特殊的生理结构,这种生活在非洲的企鹅完全可以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
尽管斑嘴环企鹅长时间生活在海洋中,但它们必须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上岸繁殖,之后返回海洋恢复体重,然后再到陆地上用三周的时间重新换上一身柔滑而发亮的羽毛。由于非洲大陆同时也是豺、美洲狮以及其他食肉动物的生存地,因此斑嘴环企鹅还必须为自己挑选一片安全的近海岛屿进行繁殖。
当天气不再那么炎热时,企鹅便回到岸上,但它们还是会因炎热而经常大口地喘气。所幸的是,成年企鹅可以让血液流动到鸟喙后面一块裸露的皮肤处,以散去多余的热量。但是,那些胖胖的小企鹅,在层层的绒毛和脂肪的包围之下,就无法像它们的父母那样散去身体多余的热量了。于是,企鹅父母往往会伸展开它们的鳍形肢为幼小的孩子遮阴蔽日。对于斑嘴环企鹅来说,最好的躲避炎热的方法是钻进它们在海鸟粪中挖掘的洞穴里。岛屿上的海鸟粪是斑嘴环企鹅最为理想的筑巢材料。在堆积成山的鸟粪中挖掘洞穴,不但可以有效躲避天敌的骚扰,还能极好地阻挡非洲大陆炎炎烈日的直接照射。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企鹅爸爸可以顺利完成整个孵化工作,而刚出生的雏鸟也可以安全地躲在洞穴中等待父母喂食。
正常情况下,斑嘴环企鹅每次产两枚卵。奇怪的是,它们总是先产一枚卵,三天后再产一枚卵。它们的孵化工作则是从产下第一枚卵时便开始,因此第一只小企鹅总会比第二只早两三天出生(对于鸟类来说,如果等到所有的卵都产完后才开始孵化,那么所有的雏鸟差不多都会在同一时间出生),而且往往体形更大,更健壮,并在之后激烈的食物竞争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后孵出来的小企鹅如果想存活的话,就必须在生长发育的最初90天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但实际上,它们常常会因食物不足而死亡,尤其是在海鱼数量较少的年份。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斑嘴环企鹅身上,鹰类、鲣鸟类、鹭类及乌鸦等很多鸟类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戴森岛上
一前一后孵化两只体形明显不同的雏鸟,斑嘴环企鹅奇怪的繁殖方式对其生存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为了解开斑嘴环企鹅的繁殖之谜,科学家们登上了开普敦西北方向的戴森岛。
这座近海岛屿距离海岸线大约6.4千米,占地约0.36平方千米,是南非第二大沿海岛屿,同时也是南非最大的鸟岛之一,它不仅是白鹈鹕、角鸬鹚、黑背鸥、大风头燕鸥等多种海鸟的繁殖地,也是斑嘴环企鹅理想的繁殖场所之一。在戴森岛上,研究人员和斑嘴环企鹅一起度过了五个月的时光,他们仔细地研究斑嘴环企鹅的繁殖习性,观察它们如何面对大自然的重重挑战。
在登上戴森岛上的第一个月,研究人员为一部分斑嘴环企鹅重新组建了家庭——将刚刚通过人工孵化出的两只出生时间相同、体形相近的小企鹅放到一对企鹅父母的窝巢中。由于企鹅成鸟是通过雏鸟的叫声来识别自己的孩子的,而雏鸟通常要在出生两周以后才会发出叫声,因此人为安排的小企鹅被新的家庭所接纳。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研究人员对200个企鹅窝巢的情况进行监控,其中既包括人为调配的家庭(拥有两只出生时间一致、体形相近的雏鸟),也包括自然形成的家庭(拥有两只一前一后出生、体形相差很大的雏鸟),他们每五天测量一次小企鹅的体重及身高,对比两种不同家庭中小企鹅的生长情况。
这可是十分费力的工作。当企鹅们意识到人类正试图靠近时,它们就会立即钻入之前挖掘好的地下洞穴中或岩石之下的缝隙中。松散的沙地或者海鸟粪堆积的地带,通常也是斑嘴环企鹅大量聚集的区域,研究人员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走其上,以避免一脚踏破它们的“屋顶”。当小企鹅还很幼小的时候,还必须时刻注意防范它们父母那锋利的喙和强有力的鳍状肢。斑嘴环企鹅的喙的前端呈弯钩状,有着如剃刀般锋利的边缘,这是它们最强大的武器,经常能将研究人员啄出血来,甚至在他们身上留下永久的伤疤。实际上要辨认那些从事海鸟研究的人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他们的手上常常带有纤细的、长长的伤疤,有时颈部也有伤疤。一位研究人员曾这样描述他与斑嘴环企鹅的第一次相遇:“我跑过被海水冲蚀的岩石,迅速地靠近那只在地上蹲伏的鸟类。我飞身一跃,试图捉住它带蹼的双脚。我成功了,但落地时我的膝盖重重地磕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我立即晕了过去,但仍将这只高60厘米,重3.4千克的企鹅紧紧地夹在胳膊底下。这只企鹅用棕色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然后迅速找到了逃生的机会。它将头猛地向前一伸,它的喙重重地啄在我的脸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印。带着获胜的荣誉和骄傲的战利品,这只企鹅平静地站起来,嘴里 还衔着一丝我带血的皮肤。”
当小企鹅稍微长大一些,企鹅父母就会在日间离开它们去海里捕鱼,以满足两只雏鸟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这时的雏鸟缺少父母的保护,就容易测量它们了。在出生大约40天后,小企鹅开始进入最迷人的时期:一身棕色或深咖啡色的厚厚的绒毛,白色的前额和脸部,长长的像橡胶一样具有弹力的鳍状肢,大号的、具有皮革一般质地的双脚。这个时期的小企鹅开始对挖掘洞穴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在长长的、有如迷宫一般的隧道里费力地寻找它们。
令人伤心的是,在进行研究的这个季节中,鱼量恰巧十分匮乏,研究人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很多小企鹅陆续死去。鸟类学家曾预想,食物短缺的程度将直接导致两种企鹅家庭中雏鸟不同的成活率,但实际研究却发现,在这两种企鹅家庭中,雏鸟的成活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于是,研究人员猜测,体形差异或许不仅仅影响雏鸟的存活率,同时也会影响雏鸟长大后在海中独立生存时的整体健康状况及适应程度。
为了证实上述观点,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戴森岛上的斑嘴环企鹅如何哺育雏鸟、雏鸟的健康程度以及它们独立捕食的能力进行监测。
食物争夺与体形优势
在斑嘴环企鹅的家庭中,通常都是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后代。企鹅父母每天出海觅食,在黄昏时分返回。它们会先花费一些时间在浅水域洗个澡,成群地聚在一起各自梳理羽毛,然后陆续走上岸边,蹒跚着走向自己的窝巢。在那里,它们的孩子们正急切地等待父母的归来。
由于成年企鹅给幼雏喂食的时间大多都在黄昏或日落之后,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月光或闪光灯来观察这一过程。通常,两只小企鹅会争先恐后地平扑向父母寻求食物,发出吱吱啾啾的尖锐叫声,并用自己的“小嘴”轻叩父母的面部和喙部。企鹅的喂食方式十分特别,类似于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它们将胃里已经半消化的鱼肉反呕到嘴里,经过唧爵,再亲口喂给幼小的企鹅。如果父母向着其中一只小企鹅倾斜身体,并从胃里反刍食物开始喂食,另一只小企鹅则会拼尽全力地争夺食物,有时是在父母和兄弟之间进行中途拦截,有时甚至会直接爬到父母的背上进行抢夺。成年企鹅通常会忽左忽右地随机选择喂食的方向,小企鹅则不断地为了食物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不停奔跑,带动着全身的绒毛上下抖动,看上去就像一个疯狂的“小毛球”。每天海岸边的晚餐都显得热闹非凡,而这时,成年企鹅仅仅保持着直立的姿势应对孩子们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势”。
显然,在争夺食物的较量中,体形较大的雏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形优势占据有利位置,而将弟妹挤到一边去。这只年长一些的雏鸟每一次都可以首先吃到食物,而且吃到更多的食物,然后继续保持自己的体形优势。当较大的雏鸟吃饱喝足后,它就会停止争夺食物,而这时更幼小的雏鸟就可以吃到食物了,当然这是在食物充裕的前提下。在食物匮乏的这一年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年幼、瘦小的异常饥饿的小企鹅会壮起胆子向除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年企鹅乞求食物。当然,由于成年企鹅通过雏鸟的叫声识别自己的孩子,这些小企鹅的行乞行为多半都以失败告终。成年企鹅会用喙猛戳这些小乞丐的头部,将它们赶出自己的窝巢。
在所观察的200个企鹅家庭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单亲家庭——只有一只成年企鹅同时照顾着两只小企鹅,另一只成年企鹅可能已经死了。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小企鹅都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们却展示出异常的聪明才智。这两个小家伙经常去外面“偷”食吃。太阳一落山,它们就鬼鬼祟祟地挨个巡视其他的巢穴。当看到某个企鹅家庭正准备开饭时,它们便会在几秒钟内迅速并且巧妙地躲藏到这家人的身后,等待下手的机会。当成年企鹅略微弯下腰开始吐出食物喂自己的一个宝宝时,“偷儿企鹅”就会突然绕到它们的前面去,将别的企鹅宝宝挤到一边,巧妙地将喙伸进成年企鹅的嘴里叼取食物。在这一过程当中,这只“偷吃”的企鹅绝对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以防成年企鹅认出它不是自己的孩子。更有趣的是,在整个“偷吃”过程中,它们还会时不时地回到自己的巢穴,看看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是否已经带着食物回到家中。它们游刃有余地做到两头兼顾。
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不顾一切地迅速行动——与那些养尊处优的肥胖小企鹅相比,这两只来自单亲家庭的小企鹅明显机敏很多。当研究人员靠近小企鹅给它们称体重时,其他的小企鹅往往都会畏缩着后退,而这两只小企鹅却好奇地盯着研究^员,在它们的神情中似乎有着一种对食物的欲望:“如果我向这个家伙乞求,他会不会吐出食物来给我吃?”
繁殖秘密
通过对整个育雏期的观察,研究人员终于破解了斑嘴环企鹅家庭为什么总会选择孵化出两个体形不同的雏鸟的秘密。
首先,如果一个家庭中拥有两只体形不同的小企鹅,那么早孵化出的那只小企鹅的体重就会增长得更快一些,可以提前两周学会独立生活;如果赶上食物富足的年份,等先孵化出的小企鹅独立生活以后,相对弱小的一只就可以独享父母带回的食物了,它也会迅速增加体重并很快开始独立生活。相反,如果两只雏鸟同时孵化出来,那么体形相近的它们都无法在食物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它们都必须努力地去争取食物,而这种争抢往往会造成食物的浪费,结果是两只雏鸟谁也吃不饱,它们的体重都增长得很慢,身体都不够强壮,谁也无法早先一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即便有一只小企鹅死去,剩下的一只也依旧弱小,同样无法提前独立下海。
再则,小企鹅开始独立时的体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小企鹅在独自生活的第一年中的种种表现。斑嘴环企鹅的亚成体(特征是其灰色的头部)只有10%可以幸运地存活过第一年。在全新的、极富挑战性的海洋环境中,对一切都充满未知的小企鹅必须自己寻找并想法捕捉到猎物(鱼),这对它们来说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考验。当一只企鹅独立下海的时候,它的身体素质越好,意味着它独立面对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越强,在最初几周中存活下来的概率越大。
如此来看,斑嘴环企鹅的繁殖策略十分有效,看似增加了幼雏间的竞争性,有时甚至会导致一只雏鸟的死亡,实则最有效地保证了存活个体的质量和生存能力。即使在鱼类数量严重不足的年份,斑嘴环企鹅也可以依靠这种有效的繁殖策略来应对食物的匮乏,使得一个企鹅家庭至少有机会成功抚育一只健康的宝宝,使这一物种得以生存下去。
在自然界中,斑嘴环企鹅需要面对很多天敌——成年企鹅在海水中常常成为鲨鱼和海豹的猎物,而在繁殖期间,贼鸥等海鸟则会盗食它们的鸟卵和雏鸟。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斑嘴环企鹅在漫长的岁月中进化出了十分有效的繁殖机制以维持种群的整体数量。然而,在今天,它们却不得不面对比鲨鱼和海豹危险很多的另一种生物——人类。
生存危机
戴森岛是非洲大陆上斑嘴环企鹅最大的繁殖场所,19世纪末期,这里曾聚集有150万只成年企鹅。但在 20世纪初,随着一股收集海鸟卵的热潮兴起,人们开始登上戴森岛并大肆掠夺斑嘴环企鹅卵。在1900年至1930年间,大约有1300万枚企鹅卵被人类取走,其中仅1919年一年中,就人为损失了大约60万枚企鹅卵。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初,平均每年也有3.5万枚企鹅卵被取走。直到1967年,这种行为才被禁止。
斑嘴环企鹅卵的大小约为鸡蛋的三倍,新鲜鸟卵的蛋清带有些许的绿色。为了确保收集到新鲜的企鹅卵,窃卵者从企鹅的巢中取出成百上千枚卵并将它们全部投进大海,然后等待雌性企鹅在空空的巢中重新产下一批新卵,这些“质量有保证”的新卵会马上被搜集并出售。窃卵者在戴森岛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标志一_高一米、环绕整个岛屿的一道围栏,这道围栏使得企鹅的产卵地集中化,保证企鹅不会将卵产在过于靠近岛屿边缘的地带,方便窃卵者收集鸟卵。值得庆幸的是,在收集鸟卵行为被禁止后,海鸟粪在围栏周围不断堆积,到今天,岛上的斑嘴环企鹅已经可以踩着这些海鸟粪轻松地越过围栏,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海鸟粪是斑嘴环企鹅营建巢穴的理想材料。在19世纪,遍布戴森岛上的海鸟粪一度拥有“白色黄金”之称,人们疯狂地挖掘海鸟粪作为改良贫瘠土壤的肥料。当戴森岛上的鸟粪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周围的小岛上的鸟粪也被全数铲起,将下层的岩石完全裸露出来。这一事件所产生的边缘效应直至今日还能感觉到。尽管如今海鸟粪已重新在戴森岛上出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所有企鹅筑巢的需求,一些企鹅不得不在暴露的空地上选择一片浅浅的凹地筑巢。在海鸟粪中挖掘出的洞穴的排水性能良好,能保持洞穴内部的干燥环境,而建在露天凹地中的巢穴在大雨过后总会积聚很多的雨水,企鹅不得不一连几天地坐在深达它们大腿的积水中孵卵,使得卵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从而影响到斑嘴环企鹅的繁殖数量。
对企鹅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还有:长期存在于人类与企鹅之间的对鱼类的争夺大战。20世纪60年代,沙丁鱼数量的大幅减少使得人类和企鹅不得不同时转而捕捉鲥鱼。令人遗憾的是,鲥鱼并不是企鹅理想的美食,不但脂肪、蛋白质含量低,还很难捕捉,大量小企鹅因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死去。
进入21世纪以来,拾取鸟卵、挖掘鸟粪等现象被明令禁止,但方兴未艾的岛屿开发活动以及工农业生产对沿海生态的破坏又对斑嘴环企鹅构成了新的威胁。尤其是由海难、原油泄漏、在海中违规清洗运油船等造成的海洋浮油现象,更是直接威胁到斑嘴环企鹅的生存。
2000年6月23日,一艘油轮于开普敦附近水域沉没,倾泻出上百吨原油,一直流至戴森岛等地。当时正值斑嘴环企鹅的繁殖季节(注: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结果导致上千只斑嘴环企鹅被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污染。一些企鹅因吞入原油而丧命。企鹅羽毛上一旦沾上过多的油污,就会失去保暖和防水作用,使企鹅的体温下降,影响企鹅在水中的游动速度,致使很多企鹅捕捉不到食物而饿死。尽管当地政府及环保组织倾尽全力拯救这些被污染的斑嘴环企鹅,将17000只满身油污的企鹅集中送到开普敦进行清理,再运送至800千米外的伊丽莎白港进行野放,但仍然造成了大约2000只成年企鹅和4300只幼年企鹅死亡。此外,鸟类学家还发现,由于斑嘴环企鹅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如果它们的伴侣死于原油泄漏事件或没有游回聚居地,它们便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伴侣进行繁殖。更为严重的是,有科学家认为,原油污染将导致企鹅的不育现象。
在种种人为因素影响下,斑嘴环企鹅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作为斑嘴环企鹅最大聚居地的戴森岛目前仅剩下不到6万只成年企鹅。斑嘴环企鹅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而如何保护这些所剩无几的非洲“绅士”,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关链接:形形色色的企鹅家族成员
企鹅,是乌纲企鹅目中所有鸟类的通称。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18种企鹅。虽然我们总是习惯用“南极企鹅”来称呼这些可爱的家伙,但实际上真正在南极大陆越冬的只有帝企鹅一种,而南温带才是企鹅种类最多的地方。在南美洲、新西兰以及南大洋的众多岛屿中,聚集着十余种企鹅,甚至在亚热带和热带,乃至赤道地区都有企鹅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存的所有企鹅中,高大的企鹅多栖息在寒冷地区,而较小的企鹅则多在温带甚至热带地区聚集,这一现象非常符合生态学中的贝格曼定律,即在同类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动物的体形要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大一些。尽管企鹅的分布纬度跨越很大,但非常有趣的是所有的企鹅全部都居住在南半球。
在企鹅家族形形色色的成员中,既有身材高大的“影视明星”——帝企鹅,也有身高只有约40厘米的袖珍企鹅一小鳍脚企鹅;既有外形酷似摇滚歌手的马可罗尼企鹅,也有享受着“爵士”封号的王企鹅。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企鹅的独特魅力。
“影视明星”——蒂企鹅
五年前,一部《帝企鹅日记》让大家充分了解了这种身材高大、外形靓丽的生物,也让帝企鹅成为了企鹅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影视明星”。帝企鹅是现有企鹅中体形最大的种类,成年企鹅平均身高可达1.1米,体重在35千克以上。帝企鹅身披黑白“礼服”,在眼睛和脖子处还环有一片橙黄色羽毛,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时髦的“蝴蝶领结”,真可谓“星味十足”!
帝企鹅是唯一完全生长在南极洲的企鹅,它们在这片冰地上生活觅食,即使在繁殖季节也不愿离开。在最为寒冷的冬季,帝企鹅用聚集的方式来对抗严寒。它们聚集在一起,不断地旋转身体角度、变换自身位置,以确保每个个体都有机会会进入聚集中心取暖。帝企鹅的繁殖季节和其他企鹅相反,它们选择在酷寒的冬季产卵、孵蛋,为的是让自己的宝宝能够在夏季食物最充足的时候开始下海觅食。其他种类的企鹅大多数会一次产下两枚卵,而帝企鹅则只产一恢,帝企鹅父母会用它们全部的精力来精心照料这唯一的孩子,直到抚养它长大。
雌企鹅在产卵时要耗费巨大的体力来对抗-60℃的极寒天气!因此,在产卵之后,体能消耗殆尽的雌企鹅不得不离开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和伴侣,集体到200千米以外的温暖海域中捕食以恢复体力,而此时雄企鹅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孵卵的责任。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企鹅爸爸将不吃任何食物,一心一意地用自己的体温孵卵,直到孩子出世。在小企鹅破壳而出后,尽管企鹅爸爸已经饥肠辘辘,但它们还是会吐出嗉囊内的油脂分泌物喂给企鹅宝宝,同时还要很小心地将它们放在自己的脚上,用一层厚厚的羽毛盖住,以维持它们的体温。因为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小帝企鹅一旦掉到冰地已不到一分钟就会冻死。与其他种类的企鹅“夫妻”轮流孵卵相比,独自辛劳的雄帝企鹅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模范父亲”。在小企鹅出生后不久,“休假完毕”的企鹅妈妈会很快地返回南极大陆,开始一家人全新的生活。
挪威“爵士”——王企鹅
在企鹅家族中,帝企鹅还有一个“表亲”,这就是 与它们同为王企鹅属的另一个成员——王企鹅。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仅次于帝企鹅的体形第二大的种类。它们的外形和帝企鹅十分相似,但身上的橘色羽毛比帝企鹅更鲜艳一些,是所有企鹅中外貌最漂亮、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的种类。王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附近的众多岛屿上,因此和帝企鹅一样,它们也需要抵挡寒冷的天气,也只产一枚卵。不过,由于身处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处的海水养分充足地带,王企鹅不必像帝企鹅那样辛苦,它们可以由双亲轮流孵卵、育雏,并轮番出去进行短暂的觅食。王企鹅拥有种很有名的“雪橇滑雪”式行进方法。在遇到敌害时,它们就将大腹便便的肚子贴于雪地上,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就像奥运比赛滑雪项目中的平地雪橇一般迅速滑行。这种行进方式既可以快速地避敌前行,又可以有效地节约体能,由此足以看出王企鹅的聪明之处。
1972年,生活在苏格兰动物园的一只王企鹅成为挪威皇家卫队的吉祥物,挪威国王为它赐名“尼尔斯·奥拉夫”,并允诺它的后代世袭这份荣誉。经过三代企鹅的努力,在短短30年内,尼尔斯的子孙已从“一等兵”晋升为“荣誉上校司令”,并在2008年被正式册封为“爵士”。尼尔斯·奥拉夫现在被人们称作历史上的第一只“带翅膀的爵士”。
最小的企鹅——小鳍脚企鹅
生长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岩石海岸上的小鳍脚企鹅,身高大约只有40厘米,体重约1千克,是所有企鹅当中体形最小的。这种企鹅披有一身美丽的深蓝色羽毛“外套”,因此又被称为“小蓝企鹅”。
小鳍脚企鹅的巢穴通常都筑在海岸旁的沙丘中,人们总是在傍晚才能在岸上看到它们,以至于有人曾将小鳍脚企鹅错误地归类为夜行性动物。实际上,这些小家伙白天都在海里辛苦地觅食,直到傍晚天色转黑后才陆续返回岸上的巢穴,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日间工作者”。
与别的企鹅不同,小鳍脚企鹅不喜欢集群生活,而是每一对企鹅单独筑巢;大多数企鹅每年只产一窝卵,小鳍脚企鹅却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会在一个繁殖季中产下2~3窝卵,以提高繁殖的成功率。
有一种企鹅与小鳍脚企鹅同为一个属(白鳍企鹅属),这就是白翅鳍脚企鹅。这种企鹅的羽毛为石板灰色,两鳍边缘为白色,数量稀少,分布在新西兰南岛的东部。白翅鳍脚企鹅在有些分类学中也被认为是小鳍脚企鹅的一个亚种。
“摇滚歌星”——马克罗尼企鹅
在18种企鹅中,有一类外形非常有趣的企鹅,它们的头上和眼睛周围都长有彩色的冠毛,因此被称为“冠企鹅属”(也称“角企鹅属”)。这类企鹅大多分布在南极半岛、亚南极地带,以及新西兰的群岛上,头部鲜艳的羽毛使得它们看起来就像现在的“摇滚歌手”一般。马可罗尼企鹅是这类企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马可罗尼企鹅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企鹅,共有2400万余只。“马克罗尼”这个词在英文中泛指崇尚意大利文化、打扮时髦的花花公子,而这种企鹅的头顶恰好生有一束明显的金色羽毛,和意大利时期花花公子的发型十分相似,因此得名。马克罗尼企鹅的另两个名字分别是?长冠企鹅”和“通心面企鹅”,其中“通心面企鹅”这个名字一开始是源于对其英文名字的误译,但它们头顶上一撮撮金黄色冠毛确实很像意式通心面,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并记忆,因此现在更为流行。
每到夏季,成千上万的马克罗尼企鹅就会在布满岩砾的小岛上交配繁殖。马克罗尼雌企鹅每次产两枚卵,但第一枚卵通常较小,不大受父母的关心,通常在三天后雌企鹅会产下第二枚卵,并将第一枚卵遗弃或置之不理,任由海鸟吃掉或毁坏。个体较大的第二枚卵被父母认真抱孵,这或许正是这种企鹅的一种特殊的优化繁殖方法。在小企鹅出生后,企鹅爸爸会先独立看护一个月,然后再将小企鹅送入由整个企鹅群体组中的小企鹅组成的“托儿所”中进行集体照顾,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存。
除马克罗尼企鹅外,冠企鹅属还有另外五种成员,它们分别是史氏角企鹅(也名皇家企鹅)、竖冠企鹅(也名翘眉企鹅、直冠角企鹅)、凤冠企鹅(也名厚嘴角企鹅)、凤头企鹅(也名响弦角企鹅)、冠企鹅(也名跳崖企鹅)。这五种企鹅全都具有独特的头部冠羽,而这些冠羽恰好也是区分这些种类的最重要特征。这一类企鹅的生活习性都很类似,如居住地类同,均在夏季繁殖,产两枚卵但通常会遗弃第一恢卵等。其中冠企鹅(跳崖企鹅)因其暴躁的性格和特有的“跳崖行为”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冠企鹅喜欢选择垂直于海面的陡峭岩石作为它们的巢地,而这恰恰也决定了它们独特的行为举止:从悬崖上勇敢地眺八水中。它们的跳水方式十分独特——双脚合并,头冲上、脚冲下地奋身一跃,因此被称为“跳崖企鹅”。冠企鹅一步可以跳30厘米高,上岸时也是一跃而起,蹦到岸上,再一跳一跳地回到巢区。它们同时也是企鹅中的攀越能手。
其他家族成员
在企鹅家族中,除上述的王企鹅属、白鳍企鹅属、冠企鹅属外,还有斑嘴环企鹅所属的环企鹅属,包括洪氏环企鹅、麦氏环企鹅、加岛环企鹅三种。这类企鹅的身上一般都具有各种条纹和斑点。环企鹅的家族成员大多居住在非洲及南美洲地带,其中加岛环企鹅更是生活在炎热的赤道地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由于白天过于炎热,加岛环企鹅白天都躲在岩洞中,直到夜间才出来活动。一股来自南极的寒冷海流——秘鲁海流,确保了身披厚重羽毛的企鹅可以生活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
在企鹅家族中,最为“忠贞”的是黄眼企鹅(黄眼企鹅属的唯一种),这种企鹅拥有一双黄色的眼睛,居住在新西兰南岛海域。黄眼企鹅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对婚姻的忠诚度非常高,它们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筑巢生活,除非有伴侣死亡、不能生育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另结新欢。
此外,还有外形较为普通的三个阿德利企鹅属成员——巴布亚企鹅、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
以上18种企鹅聚集成一个大家族,共同向我们展示着属于这个家族的独特魅力。
非洲“绅士”
一提起企鹅,人们总会联想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殊不知我们人类最早结识的企鹅其实是非洲大陆的“居民”。1488年,环游世界的葡萄牙水手在非洲好望角一带见到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昂首挺胸地站立在海岸边的岩石上,仿佛正翘首企盼着远方的客人,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企”鹅。1758年,瑞典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将这种企鹅命名为“Jackass Penguin”,如此命名源自于其像驴子一样的叫声(“jackas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驴”或“公驴”)。在汉语中,由于这种企鹅的喙的前端有一圈灰色或白色圆环,又被叫做“斑嘴环企鹅”。
斑嘴环企鹅是唯一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企鹅,居住在纳米比亚海岸以及南非西海岸和东南海岸周围地带。与其他企鹅一样,斑嘴环企鹅看上去也像是身穿“燕尾服”的大腹便便的绅士——身体背部、尾羽和鳍状肢的外侧全为黑色,腹面及鳍状肢的内侧为白色。与其他种类企鹅所不同的是:斑嘴环企鹅有一条黑色的环状斑纹从胸部上端开始,一直延伸到腹部的下方,而在白色的腹部上散布着许多倒马蹄形的小斑点,将这身“燕尾服”装饰得格外时髦。
斑嘴环企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洋中度过的。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的流线型,以减少海水的阻力;它们的两翼发育为狭窄的鳍状肢,就像两个船桨在水中滑动,将身体快速地向前推进;它们的眼睛虹膜比较暗,十分适合在水中视物;它们的舌头表面布满圆钉状的乳头,适于取食黏滑的鱼类等食物。
如果你认为生活在非洲的这些“绅士”们不需要面对严寒,那就大错特错了。身处南非西岸的斑嘴环企鹅必须面对本吉拉寒流所带来的寒冷(每年在南美洲东岸南部产生的福克兰寒流会有一部分水流转到南非西岸,形成所谓的“本吉拉寒流”)。斑嘴环企鹅的羽毛总是均匀地分布在全身的各个部位,紧贴在身体表面形成覆瓦状的鳞片,下面还藏有一层浓密的绒毛,再加上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起到防水和保温的双重功能。另外,斑嘴环企鹅的鳍状肢和腿、脚等部位还有高度发达的逆流热交换系统,能够让返回心脏的静脉血液从逆向流动的动脉血液中吸收热量,从而进一步减少身体的热量损失。拥有这样一身“羽绒服”以及特殊的生理结构,这种生活在非洲的企鹅完全可以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
尽管斑嘴环企鹅长时间生活在海洋中,但它们必须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上岸繁殖,之后返回海洋恢复体重,然后再到陆地上用三周的时间重新换上一身柔滑而发亮的羽毛。由于非洲大陆同时也是豺、美洲狮以及其他食肉动物的生存地,因此斑嘴环企鹅还必须为自己挑选一片安全的近海岛屿进行繁殖。
当天气不再那么炎热时,企鹅便回到岸上,但它们还是会因炎热而经常大口地喘气。所幸的是,成年企鹅可以让血液流动到鸟喙后面一块裸露的皮肤处,以散去多余的热量。但是,那些胖胖的小企鹅,在层层的绒毛和脂肪的包围之下,就无法像它们的父母那样散去身体多余的热量了。于是,企鹅父母往往会伸展开它们的鳍形肢为幼小的孩子遮阴蔽日。对于斑嘴环企鹅来说,最好的躲避炎热的方法是钻进它们在海鸟粪中挖掘的洞穴里。岛屿上的海鸟粪是斑嘴环企鹅最为理想的筑巢材料。在堆积成山的鸟粪中挖掘洞穴,不但可以有效躲避天敌的骚扰,还能极好地阻挡非洲大陆炎炎烈日的直接照射。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企鹅爸爸可以顺利完成整个孵化工作,而刚出生的雏鸟也可以安全地躲在洞穴中等待父母喂食。
正常情况下,斑嘴环企鹅每次产两枚卵。奇怪的是,它们总是先产一枚卵,三天后再产一枚卵。它们的孵化工作则是从产下第一枚卵时便开始,因此第一只小企鹅总会比第二只早两三天出生(对于鸟类来说,如果等到所有的卵都产完后才开始孵化,那么所有的雏鸟差不多都会在同一时间出生),而且往往体形更大,更健壮,并在之后激烈的食物竞争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后孵出来的小企鹅如果想存活的话,就必须在生长发育的最初90天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但实际上,它们常常会因食物不足而死亡,尤其是在海鱼数量较少的年份。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斑嘴环企鹅身上,鹰类、鲣鸟类、鹭类及乌鸦等很多鸟类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戴森岛上
一前一后孵化两只体形明显不同的雏鸟,斑嘴环企鹅奇怪的繁殖方式对其生存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为了解开斑嘴环企鹅的繁殖之谜,科学家们登上了开普敦西北方向的戴森岛。
这座近海岛屿距离海岸线大约6.4千米,占地约0.36平方千米,是南非第二大沿海岛屿,同时也是南非最大的鸟岛之一,它不仅是白鹈鹕、角鸬鹚、黑背鸥、大风头燕鸥等多种海鸟的繁殖地,也是斑嘴环企鹅理想的繁殖场所之一。在戴森岛上,研究人员和斑嘴环企鹅一起度过了五个月的时光,他们仔细地研究斑嘴环企鹅的繁殖习性,观察它们如何面对大自然的重重挑战。
在登上戴森岛上的第一个月,研究人员为一部分斑嘴环企鹅重新组建了家庭——将刚刚通过人工孵化出的两只出生时间相同、体形相近的小企鹅放到一对企鹅父母的窝巢中。由于企鹅成鸟是通过雏鸟的叫声来识别自己的孩子的,而雏鸟通常要在出生两周以后才会发出叫声,因此人为安排的小企鹅被新的家庭所接纳。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研究人员对200个企鹅窝巢的情况进行监控,其中既包括人为调配的家庭(拥有两只出生时间一致、体形相近的雏鸟),也包括自然形成的家庭(拥有两只一前一后出生、体形相差很大的雏鸟),他们每五天测量一次小企鹅的体重及身高,对比两种不同家庭中小企鹅的生长情况。
这可是十分费力的工作。当企鹅们意识到人类正试图靠近时,它们就会立即钻入之前挖掘好的地下洞穴中或岩石之下的缝隙中。松散的沙地或者海鸟粪堆积的地带,通常也是斑嘴环企鹅大量聚集的区域,研究人员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走其上,以避免一脚踏破它们的“屋顶”。当小企鹅还很幼小的时候,还必须时刻注意防范它们父母那锋利的喙和强有力的鳍状肢。斑嘴环企鹅的喙的前端呈弯钩状,有着如剃刀般锋利的边缘,这是它们最强大的武器,经常能将研究人员啄出血来,甚至在他们身上留下永久的伤疤。实际上要辨认那些从事海鸟研究的人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他们的手上常常带有纤细的、长长的伤疤,有时颈部也有伤疤。一位研究人员曾这样描述他与斑嘴环企鹅的第一次相遇:“我跑过被海水冲蚀的岩石,迅速地靠近那只在地上蹲伏的鸟类。我飞身一跃,试图捉住它带蹼的双脚。我成功了,但落地时我的膝盖重重地磕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我立即晕了过去,但仍将这只高60厘米,重3.4千克的企鹅紧紧地夹在胳膊底下。这只企鹅用棕色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然后迅速找到了逃生的机会。它将头猛地向前一伸,它的喙重重地啄在我的脸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印。带着获胜的荣誉和骄傲的战利品,这只企鹅平静地站起来,嘴里 还衔着一丝我带血的皮肤。”
当小企鹅稍微长大一些,企鹅父母就会在日间离开它们去海里捕鱼,以满足两只雏鸟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这时的雏鸟缺少父母的保护,就容易测量它们了。在出生大约40天后,小企鹅开始进入最迷人的时期:一身棕色或深咖啡色的厚厚的绒毛,白色的前额和脸部,长长的像橡胶一样具有弹力的鳍状肢,大号的、具有皮革一般质地的双脚。这个时期的小企鹅开始对挖掘洞穴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在长长的、有如迷宫一般的隧道里费力地寻找它们。
令人伤心的是,在进行研究的这个季节中,鱼量恰巧十分匮乏,研究人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很多小企鹅陆续死去。鸟类学家曾预想,食物短缺的程度将直接导致两种企鹅家庭中雏鸟不同的成活率,但实际研究却发现,在这两种企鹅家庭中,雏鸟的成活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于是,研究人员猜测,体形差异或许不仅仅影响雏鸟的存活率,同时也会影响雏鸟长大后在海中独立生存时的整体健康状况及适应程度。
为了证实上述观点,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戴森岛上的斑嘴环企鹅如何哺育雏鸟、雏鸟的健康程度以及它们独立捕食的能力进行监测。
食物争夺与体形优势
在斑嘴环企鹅的家庭中,通常都是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后代。企鹅父母每天出海觅食,在黄昏时分返回。它们会先花费一些时间在浅水域洗个澡,成群地聚在一起各自梳理羽毛,然后陆续走上岸边,蹒跚着走向自己的窝巢。在那里,它们的孩子们正急切地等待父母的归来。
由于成年企鹅给幼雏喂食的时间大多都在黄昏或日落之后,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月光或闪光灯来观察这一过程。通常,两只小企鹅会争先恐后地平扑向父母寻求食物,发出吱吱啾啾的尖锐叫声,并用自己的“小嘴”轻叩父母的面部和喙部。企鹅的喂食方式十分特别,类似于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它们将胃里已经半消化的鱼肉反呕到嘴里,经过唧爵,再亲口喂给幼小的企鹅。如果父母向着其中一只小企鹅倾斜身体,并从胃里反刍食物开始喂食,另一只小企鹅则会拼尽全力地争夺食物,有时是在父母和兄弟之间进行中途拦截,有时甚至会直接爬到父母的背上进行抢夺。成年企鹅通常会忽左忽右地随机选择喂食的方向,小企鹅则不断地为了食物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不停奔跑,带动着全身的绒毛上下抖动,看上去就像一个疯狂的“小毛球”。每天海岸边的晚餐都显得热闹非凡,而这时,成年企鹅仅仅保持着直立的姿势应对孩子们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势”。
显然,在争夺食物的较量中,体形较大的雏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形优势占据有利位置,而将弟妹挤到一边去。这只年长一些的雏鸟每一次都可以首先吃到食物,而且吃到更多的食物,然后继续保持自己的体形优势。当较大的雏鸟吃饱喝足后,它就会停止争夺食物,而这时更幼小的雏鸟就可以吃到食物了,当然这是在食物充裕的前提下。在食物匮乏的这一年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年幼、瘦小的异常饥饿的小企鹅会壮起胆子向除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年企鹅乞求食物。当然,由于成年企鹅通过雏鸟的叫声识别自己的孩子,这些小企鹅的行乞行为多半都以失败告终。成年企鹅会用喙猛戳这些小乞丐的头部,将它们赶出自己的窝巢。
在所观察的200个企鹅家庭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单亲家庭——只有一只成年企鹅同时照顾着两只小企鹅,另一只成年企鹅可能已经死了。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小企鹅都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们却展示出异常的聪明才智。这两个小家伙经常去外面“偷”食吃。太阳一落山,它们就鬼鬼祟祟地挨个巡视其他的巢穴。当看到某个企鹅家庭正准备开饭时,它们便会在几秒钟内迅速并且巧妙地躲藏到这家人的身后,等待下手的机会。当成年企鹅略微弯下腰开始吐出食物喂自己的一个宝宝时,“偷儿企鹅”就会突然绕到它们的前面去,将别的企鹅宝宝挤到一边,巧妙地将喙伸进成年企鹅的嘴里叼取食物。在这一过程当中,这只“偷吃”的企鹅绝对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以防成年企鹅认出它不是自己的孩子。更有趣的是,在整个“偷吃”过程中,它们还会时不时地回到自己的巢穴,看看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是否已经带着食物回到家中。它们游刃有余地做到两头兼顾。
恰到好处地把握时间,不顾一切地迅速行动——与那些养尊处优的肥胖小企鹅相比,这两只来自单亲家庭的小企鹅明显机敏很多。当研究人员靠近小企鹅给它们称体重时,其他的小企鹅往往都会畏缩着后退,而这两只小企鹅却好奇地盯着研究^员,在它们的神情中似乎有着一种对食物的欲望:“如果我向这个家伙乞求,他会不会吐出食物来给我吃?”
繁殖秘密
通过对整个育雏期的观察,研究人员终于破解了斑嘴环企鹅家庭为什么总会选择孵化出两个体形不同的雏鸟的秘密。
首先,如果一个家庭中拥有两只体形不同的小企鹅,那么早孵化出的那只小企鹅的体重就会增长得更快一些,可以提前两周学会独立生活;如果赶上食物富足的年份,等先孵化出的小企鹅独立生活以后,相对弱小的一只就可以独享父母带回的食物了,它也会迅速增加体重并很快开始独立生活。相反,如果两只雏鸟同时孵化出来,那么体形相近的它们都无法在食物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它们都必须努力地去争取食物,而这种争抢往往会造成食物的浪费,结果是两只雏鸟谁也吃不饱,它们的体重都增长得很慢,身体都不够强壮,谁也无法早先一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即便有一只小企鹅死去,剩下的一只也依旧弱小,同样无法提前独立下海。
再则,小企鹅开始独立时的体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小企鹅在独自生活的第一年中的种种表现。斑嘴环企鹅的亚成体(特征是其灰色的头部)只有10%可以幸运地存活过第一年。在全新的、极富挑战性的海洋环境中,对一切都充满未知的小企鹅必须自己寻找并想法捕捉到猎物(鱼),这对它们来说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考验。当一只企鹅独立下海的时候,它的身体素质越好,意味着它独立面对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越强,在最初几周中存活下来的概率越大。
如此来看,斑嘴环企鹅的繁殖策略十分有效,看似增加了幼雏间的竞争性,有时甚至会导致一只雏鸟的死亡,实则最有效地保证了存活个体的质量和生存能力。即使在鱼类数量严重不足的年份,斑嘴环企鹅也可以依靠这种有效的繁殖策略来应对食物的匮乏,使得一个企鹅家庭至少有机会成功抚育一只健康的宝宝,使这一物种得以生存下去。
在自然界中,斑嘴环企鹅需要面对很多天敌——成年企鹅在海水中常常成为鲨鱼和海豹的猎物,而在繁殖期间,贼鸥等海鸟则会盗食它们的鸟卵和雏鸟。面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斑嘴环企鹅在漫长的岁月中进化出了十分有效的繁殖机制以维持种群的整体数量。然而,在今天,它们却不得不面对比鲨鱼和海豹危险很多的另一种生物——人类。
生存危机
戴森岛是非洲大陆上斑嘴环企鹅最大的繁殖场所,19世纪末期,这里曾聚集有150万只成年企鹅。但在 20世纪初,随着一股收集海鸟卵的热潮兴起,人们开始登上戴森岛并大肆掠夺斑嘴环企鹅卵。在1900年至1930年间,大约有1300万枚企鹅卵被人类取走,其中仅1919年一年中,就人为损失了大约60万枚企鹅卵。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初,平均每年也有3.5万枚企鹅卵被取走。直到1967年,这种行为才被禁止。
斑嘴环企鹅卵的大小约为鸡蛋的三倍,新鲜鸟卵的蛋清带有些许的绿色。为了确保收集到新鲜的企鹅卵,窃卵者从企鹅的巢中取出成百上千枚卵并将它们全部投进大海,然后等待雌性企鹅在空空的巢中重新产下一批新卵,这些“质量有保证”的新卵会马上被搜集并出售。窃卵者在戴森岛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标志一_高一米、环绕整个岛屿的一道围栏,这道围栏使得企鹅的产卵地集中化,保证企鹅不会将卵产在过于靠近岛屿边缘的地带,方便窃卵者收集鸟卵。值得庆幸的是,在收集鸟卵行为被禁止后,海鸟粪在围栏周围不断堆积,到今天,岛上的斑嘴环企鹅已经可以踩着这些海鸟粪轻松地越过围栏,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海鸟粪是斑嘴环企鹅营建巢穴的理想材料。在19世纪,遍布戴森岛上的海鸟粪一度拥有“白色黄金”之称,人们疯狂地挖掘海鸟粪作为改良贫瘠土壤的肥料。当戴森岛上的鸟粪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周围的小岛上的鸟粪也被全数铲起,将下层的岩石完全裸露出来。这一事件所产生的边缘效应直至今日还能感觉到。尽管如今海鸟粪已重新在戴森岛上出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所有企鹅筑巢的需求,一些企鹅不得不在暴露的空地上选择一片浅浅的凹地筑巢。在海鸟粪中挖掘出的洞穴的排水性能良好,能保持洞穴内部的干燥环境,而建在露天凹地中的巢穴在大雨过后总会积聚很多的雨水,企鹅不得不一连几天地坐在深达它们大腿的积水中孵卵,使得卵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从而影响到斑嘴环企鹅的繁殖数量。
对企鹅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还有:长期存在于人类与企鹅之间的对鱼类的争夺大战。20世纪60年代,沙丁鱼数量的大幅减少使得人类和企鹅不得不同时转而捕捉鲥鱼。令人遗憾的是,鲥鱼并不是企鹅理想的美食,不但脂肪、蛋白质含量低,还很难捕捉,大量小企鹅因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死去。
进入21世纪以来,拾取鸟卵、挖掘鸟粪等现象被明令禁止,但方兴未艾的岛屿开发活动以及工农业生产对沿海生态的破坏又对斑嘴环企鹅构成了新的威胁。尤其是由海难、原油泄漏、在海中违规清洗运油船等造成的海洋浮油现象,更是直接威胁到斑嘴环企鹅的生存。
2000年6月23日,一艘油轮于开普敦附近水域沉没,倾泻出上百吨原油,一直流至戴森岛等地。当时正值斑嘴环企鹅的繁殖季节(注: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结果导致上千只斑嘴环企鹅被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污染。一些企鹅因吞入原油而丧命。企鹅羽毛上一旦沾上过多的油污,就会失去保暖和防水作用,使企鹅的体温下降,影响企鹅在水中的游动速度,致使很多企鹅捕捉不到食物而饿死。尽管当地政府及环保组织倾尽全力拯救这些被污染的斑嘴环企鹅,将17000只满身油污的企鹅集中送到开普敦进行清理,再运送至800千米外的伊丽莎白港进行野放,但仍然造成了大约2000只成年企鹅和4300只幼年企鹅死亡。此外,鸟类学家还发现,由于斑嘴环企鹅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如果它们的伴侣死于原油泄漏事件或没有游回聚居地,它们便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伴侣进行繁殖。更为严重的是,有科学家认为,原油污染将导致企鹅的不育现象。
在种种人为因素影响下,斑嘴环企鹅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作为斑嘴环企鹅最大聚居地的戴森岛目前仅剩下不到6万只成年企鹅。斑嘴环企鹅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而如何保护这些所剩无几的非洲“绅士”,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关链接:形形色色的企鹅家族成员
企鹅,是乌纲企鹅目中所有鸟类的通称。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18种企鹅。虽然我们总是习惯用“南极企鹅”来称呼这些可爱的家伙,但实际上真正在南极大陆越冬的只有帝企鹅一种,而南温带才是企鹅种类最多的地方。在南美洲、新西兰以及南大洋的众多岛屿中,聚集着十余种企鹅,甚至在亚热带和热带,乃至赤道地区都有企鹅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存的所有企鹅中,高大的企鹅多栖息在寒冷地区,而较小的企鹅则多在温带甚至热带地区聚集,这一现象非常符合生态学中的贝格曼定律,即在同类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动物的体形要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大一些。尽管企鹅的分布纬度跨越很大,但非常有趣的是所有的企鹅全部都居住在南半球。
在企鹅家族形形色色的成员中,既有身材高大的“影视明星”——帝企鹅,也有身高只有约40厘米的袖珍企鹅一小鳍脚企鹅;既有外形酷似摇滚歌手的马可罗尼企鹅,也有享受着“爵士”封号的王企鹅。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企鹅的独特魅力。
“影视明星”——蒂企鹅
五年前,一部《帝企鹅日记》让大家充分了解了这种身材高大、外形靓丽的生物,也让帝企鹅成为了企鹅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影视明星”。帝企鹅是现有企鹅中体形最大的种类,成年企鹅平均身高可达1.1米,体重在35千克以上。帝企鹅身披黑白“礼服”,在眼睛和脖子处还环有一片橙黄色羽毛,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时髦的“蝴蝶领结”,真可谓“星味十足”!
帝企鹅是唯一完全生长在南极洲的企鹅,它们在这片冰地上生活觅食,即使在繁殖季节也不愿离开。在最为寒冷的冬季,帝企鹅用聚集的方式来对抗严寒。它们聚集在一起,不断地旋转身体角度、变换自身位置,以确保每个个体都有机会会进入聚集中心取暖。帝企鹅的繁殖季节和其他企鹅相反,它们选择在酷寒的冬季产卵、孵蛋,为的是让自己的宝宝能够在夏季食物最充足的时候开始下海觅食。其他种类的企鹅大多数会一次产下两枚卵,而帝企鹅则只产一恢,帝企鹅父母会用它们全部的精力来精心照料这唯一的孩子,直到抚养它长大。
雌企鹅在产卵时要耗费巨大的体力来对抗-60℃的极寒天气!因此,在产卵之后,体能消耗殆尽的雌企鹅不得不离开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和伴侣,集体到200千米以外的温暖海域中捕食以恢复体力,而此时雄企鹅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孵卵的责任。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中,企鹅爸爸将不吃任何食物,一心一意地用自己的体温孵卵,直到孩子出世。在小企鹅破壳而出后,尽管企鹅爸爸已经饥肠辘辘,但它们还是会吐出嗉囊内的油脂分泌物喂给企鹅宝宝,同时还要很小心地将它们放在自己的脚上,用一层厚厚的羽毛盖住,以维持它们的体温。因为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小帝企鹅一旦掉到冰地已不到一分钟就会冻死。与其他种类的企鹅“夫妻”轮流孵卵相比,独自辛劳的雄帝企鹅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模范父亲”。在小企鹅出生后不久,“休假完毕”的企鹅妈妈会很快地返回南极大陆,开始一家人全新的生活。
挪威“爵士”——王企鹅
在企鹅家族中,帝企鹅还有一个“表亲”,这就是 与它们同为王企鹅属的另一个成员——王企鹅。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仅次于帝企鹅的体形第二大的种类。它们的外形和帝企鹅十分相似,但身上的橘色羽毛比帝企鹅更鲜艳一些,是所有企鹅中外貌最漂亮、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的种类。王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附近的众多岛屿上,因此和帝企鹅一样,它们也需要抵挡寒冷的天气,也只产一枚卵。不过,由于身处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处的海水养分充足地带,王企鹅不必像帝企鹅那样辛苦,它们可以由双亲轮流孵卵、育雏,并轮番出去进行短暂的觅食。王企鹅拥有种很有名的“雪橇滑雪”式行进方法。在遇到敌害时,它们就将大腹便便的肚子贴于雪地上,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就像奥运比赛滑雪项目中的平地雪橇一般迅速滑行。这种行进方式既可以快速地避敌前行,又可以有效地节约体能,由此足以看出王企鹅的聪明之处。
1972年,生活在苏格兰动物园的一只王企鹅成为挪威皇家卫队的吉祥物,挪威国王为它赐名“尼尔斯·奥拉夫”,并允诺它的后代世袭这份荣誉。经过三代企鹅的努力,在短短30年内,尼尔斯的子孙已从“一等兵”晋升为“荣誉上校司令”,并在2008年被正式册封为“爵士”。尼尔斯·奥拉夫现在被人们称作历史上的第一只“带翅膀的爵士”。
最小的企鹅——小鳍脚企鹅
生长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岩石海岸上的小鳍脚企鹅,身高大约只有40厘米,体重约1千克,是所有企鹅当中体形最小的。这种企鹅披有一身美丽的深蓝色羽毛“外套”,因此又被称为“小蓝企鹅”。
小鳍脚企鹅的巢穴通常都筑在海岸旁的沙丘中,人们总是在傍晚才能在岸上看到它们,以至于有人曾将小鳍脚企鹅错误地归类为夜行性动物。实际上,这些小家伙白天都在海里辛苦地觅食,直到傍晚天色转黑后才陆续返回岸上的巢穴,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日间工作者”。
与别的企鹅不同,小鳍脚企鹅不喜欢集群生活,而是每一对企鹅单独筑巢;大多数企鹅每年只产一窝卵,小鳍脚企鹅却是整个家族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会在一个繁殖季中产下2~3窝卵,以提高繁殖的成功率。
有一种企鹅与小鳍脚企鹅同为一个属(白鳍企鹅属),这就是白翅鳍脚企鹅。这种企鹅的羽毛为石板灰色,两鳍边缘为白色,数量稀少,分布在新西兰南岛的东部。白翅鳍脚企鹅在有些分类学中也被认为是小鳍脚企鹅的一个亚种。
“摇滚歌星”——马克罗尼企鹅
在18种企鹅中,有一类外形非常有趣的企鹅,它们的头上和眼睛周围都长有彩色的冠毛,因此被称为“冠企鹅属”(也称“角企鹅属”)。这类企鹅大多分布在南极半岛、亚南极地带,以及新西兰的群岛上,头部鲜艳的羽毛使得它们看起来就像现在的“摇滚歌手”一般。马可罗尼企鹅是这类企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马可罗尼企鹅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企鹅,共有2400万余只。“马克罗尼”这个词在英文中泛指崇尚意大利文化、打扮时髦的花花公子,而这种企鹅的头顶恰好生有一束明显的金色羽毛,和意大利时期花花公子的发型十分相似,因此得名。马克罗尼企鹅的另两个名字分别是?长冠企鹅”和“通心面企鹅”,其中“通心面企鹅”这个名字一开始是源于对其英文名字的误译,但它们头顶上一撮撮金黄色冠毛确实很像意式通心面,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并记忆,因此现在更为流行。
每到夏季,成千上万的马克罗尼企鹅就会在布满岩砾的小岛上交配繁殖。马克罗尼雌企鹅每次产两枚卵,但第一枚卵通常较小,不大受父母的关心,通常在三天后雌企鹅会产下第二枚卵,并将第一枚卵遗弃或置之不理,任由海鸟吃掉或毁坏。个体较大的第二枚卵被父母认真抱孵,这或许正是这种企鹅的一种特殊的优化繁殖方法。在小企鹅出生后,企鹅爸爸会先独立看护一个月,然后再将小企鹅送入由整个企鹅群体组中的小企鹅组成的“托儿所”中进行集体照顾,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存。
除马克罗尼企鹅外,冠企鹅属还有另外五种成员,它们分别是史氏角企鹅(也名皇家企鹅)、竖冠企鹅(也名翘眉企鹅、直冠角企鹅)、凤冠企鹅(也名厚嘴角企鹅)、凤头企鹅(也名响弦角企鹅)、冠企鹅(也名跳崖企鹅)。这五种企鹅全都具有独特的头部冠羽,而这些冠羽恰好也是区分这些种类的最重要特征。这一类企鹅的生活习性都很类似,如居住地类同,均在夏季繁殖,产两枚卵但通常会遗弃第一恢卵等。其中冠企鹅(跳崖企鹅)因其暴躁的性格和特有的“跳崖行为”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冠企鹅喜欢选择垂直于海面的陡峭岩石作为它们的巢地,而这恰恰也决定了它们独特的行为举止:从悬崖上勇敢地眺八水中。它们的跳水方式十分独特——双脚合并,头冲上、脚冲下地奋身一跃,因此被称为“跳崖企鹅”。冠企鹅一步可以跳30厘米高,上岸时也是一跃而起,蹦到岸上,再一跳一跳地回到巢区。它们同时也是企鹅中的攀越能手。
其他家族成员
在企鹅家族中,除上述的王企鹅属、白鳍企鹅属、冠企鹅属外,还有斑嘴环企鹅所属的环企鹅属,包括洪氏环企鹅、麦氏环企鹅、加岛环企鹅三种。这类企鹅的身上一般都具有各种条纹和斑点。环企鹅的家族成员大多居住在非洲及南美洲地带,其中加岛环企鹅更是生活在炎热的赤道地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由于白天过于炎热,加岛环企鹅白天都躲在岩洞中,直到夜间才出来活动。一股来自南极的寒冷海流——秘鲁海流,确保了身披厚重羽毛的企鹅可以生活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
在企鹅家族中,最为“忠贞”的是黄眼企鹅(黄眼企鹅属的唯一种),这种企鹅拥有一双黄色的眼睛,居住在新西兰南岛海域。黄眼企鹅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对婚姻的忠诚度非常高,它们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筑巢生活,除非有伴侣死亡、不能生育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另结新欢。
此外,还有外形较为普通的三个阿德利企鹅属成员——巴布亚企鹅、阿德利企鹅和帽带企鹅。
以上18种企鹅聚集成一个大家族,共同向我们展示着属于这个家族的独特魅力。